2017 (110)
2025 (33)
昨夜南楼梦半枝,今晨探外破猜疑。
腮红误作伊人醉,臂白堪羞徐粉施。
清隐卢家千古韵,风吟白石一双词。
寒生玉指香生骨,芳信拈来只恨迟。
作者是在写雪中梅花的风采。首联一般要求突兀,如高山坠石,令人惊绝才好。在“昨夜南楼梦半枝,今晨探外破猜疑”这一联中,比较平直,沿用的是七言绝句的手法。交代了写梅花的缘故和动机,心理过程比较细腻,突出了东篱手法的特点。心思和行动拿捏得很巧妙,比较引人入胜。同时,为颌联的开展提供了驱动力和好奇心,铺垫得很成功。用词简洁,丝毫不拖泥带水。
在颌联中,一般要求与首联若即若离,意思要拓开,但是又不能离开主题太远(即意思连贯)。另外与首联还有两个重要的联系,即景情交融(或者说虚实互补),语气上强弱相依。如果首联气势高昂,在颌联就要相应地减弱;如果首联写景(实),那么相应地颌联最好写情(虚),这样在整体上,诗歌就显得虚实有度,急缓得当,保持诗歌的生动灵活,平和匀称,又深刻隽永的主旨。在“腮红误作伊人醉,臂白堪羞徐粉施”一联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梅雪的颜色。用了梁元帝的徐妃半面妆亦或“梅开半面,情满徐妆”之脂粉来借喻雪白,用意中人(梦中情人,呵呵!)的娇羞,来借喻梅色之美好。颌联在首联的基础上,提供了“猜”的内容之一,即颜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颜色总是最醒目的,常常是首先映入眼帘的部分。首、颌联在语气上都比较平缓,每一联都涉及景情,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总体上显得变化不大。这也是东篱诗歌纤丽袅娜风格的一贯体现。
颈联在近体诗歌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形同人的颈部,起到上下贯通,牵引前后,左右诗歌节奏,调节诗歌意思流向等作用。所以颈联的精髓是“变化”二字。底线是,要和首、颌联相呼应,以便不会离题太远,而是与主题互相照应,却能使变化显得精神灵活。通常的标准是,变化要给人一种“疾雷破山,惊愕不已”的感觉。在“清隐卢家千古韵,风吟白石一双词”一联中,作者在感叹梅雪的颜色之美好之外,对梅花的风韵进行勾勒。用嫁到卢家的洛阳女子莫愁来借喻梅花楚楚动人的风姿,把道家的仙物“白石”借喻为雪。表达白雪是来自蕊宫的人间罕见之物,极力赞美雪之高贵。从而映衬出梅花风姿的卓杰。这种从表及里的审美过程是很正确的。作者在颈联“转折”过程中,貌似没有大起大落,但是这是“润物细无声”,力度是很分明别致的。在描写梅雪的渊永超妙上,柔情融汇在欣赏仰慕之中。
尾联一般是给全篇一次总结和升华。要做到风回气敛,收拢全篇。就象运动结束之前,要进行放松。光放松还不够,还要给人一种期待和向往,以及给人回味和享受。在惜余斋主人的【诗学概要】中提到白石道人对近体诗歌尾联的四种类型,即“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辞意俱不尽”以及“辞不尽意尽”。当然最理想的是--辞尽意不尽,其次是--辞意俱尽。也就是常说的“:“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在“寒生玉指香生骨,芳信拈来只恨迟”一联中,按理说作者要走出对梅花的审美心态,摆出一种“旁观者清”的高屋建瓴的势态。但是作者还是沉浸在描写梅花芳香风骨的迷恋中,看似很黏糊老套,不可救药,让人很烦。但是在对句中,却提出“芳信”,即意中人的消息迟迟未来。由花及人,睹花思人,让人心动和感叹:“一个什么样的佳人,让作者如此梦绕魂牵?”原来作者所有对梅雪的思念和赞美,都是因为心中对远方玉人的痴痴钟情所致,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先拼命地赞美梅花的色彩风韵,都是用来陪衬心中那份挂念和不去不离。让读者自然十分羡慕作者心目中佳人的风貌卓越,不同凡响。同时在尾联中的出句,看似繁琐,其实是在婉转地告诉读者,美好的风骨只有在冰寒中,在逆境下,才能产生和造就,也为作者那始终无法得到的“芳信”带来的困惑,提供稍稍的抚慰。
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东篱特色的七律,窈窕,蜿蜒,和圆润。作者不是属于豪放的风格,在婉约之中,多有移叠结合,显得柔情缠绵,袅娜多姿。娓娓道来,让人在东风拂面中,顾盼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