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拼到老

在字句里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个人资料
chunfengf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牡丹花下 606-兄妹游北京五坛-3

(2025-02-09 14:44:24) 下一个

因为还没有参观圜丘,吃完烤鸭,大美人吩咐司机驱车回天坛。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重开南门,董九牵手妹妹,从外坛围墙上开的南门进入。

天坛外坛墙,除了西边靠北原有的祈谷坛门,又在乾隆时期,于同侧靠南开设了圜丘坛门,而北门、东门和南门,是于1918年在北洋政府手上开设的。后来外坛墙基本被拆除,昭亨门被当作天坛的南门。

董九发现大美人从三卷门的西门进去,心中不禁暗暗感叹。虽然中卷门为神道,但是东卷门是皇帝进出之门。如果大美人自然而然从东边卷门进去,董九预感会好一些。两人过门而入,脚下便是与丹陛桥一脉相承的御道、神道和王道合一的通道。

兄妹俩走在神道上,眼前是皇帝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坛,被内、外两层壝墙围绕,直径和边长分别为102米和168米。墙上铺以蓝色的琉璃瓦,墙形内圆外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在东南西北四方各设一座棂星门。眼前的南棂星门外、丹陛桥王道(即百官步行道)东侧,有一南具服台,专供皇帝更衣、净手、休息之用,又称更衣台。冬至时节,天寒地冻,所以台下设火炕,为台上搭好的黄云缎幄帐内、正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取暖。

大美人没让哥哥上具衣台溜达,而是朝外壝墙中间设置的南棂星门走去。棂星门,是祭坛壝墙特有的牌坊式汉白玉制三开门。内外壝墙在东南西北各设一座棂星门,共24门,取云门玉立之象。

南棂星门中门,为神门,东门为皇帝进出之门,而西门供其他人进出。从唯一开的西门进入,在内外壝墙之间右边的东南角,有12座铁燎炉,附近还有燔柴炉和瘞坎,往西南方仰望,只有一根孤零零的望灯杆,其他两杆在袁世凯祭天时,被砍掉了。

孤杆高28.8米,此时杆顶未挂灯笼。杆矗立在汉白玉石砌的望灯台夹杆石上,并被周围三根戗杆支撑。祭天在黎明前进行,所以点灯后,整个圜丘亮如白昼,并警示众人祭奠仪式就要开始,坛区必须保持肃静。

面对内壝墙南棂星门,发现三门俱开,大美人拉着哥哥从神门进入。董九觉得很神奇,妹妹从来不从东门进出,要么从中门,要么从西门,就是不从皇帝用门——东门进出。

大美人边上圜丘坛,边介绍道:“哥哥,此坛也是三层,5.7米高,但是只有四出陛,各九级石阶,底层直径21丈、中层15丈、顶层9丈,体现一三五七九所有阳数、其和为25 这个天数;而直径之和为45丈,体现九五至尊的帝王之威严。整个祭天坛地铺艾叶青石,每层围有汉白玉栏杆。

“整个祭坛的构造,都含有九这个数字或其倍数,譬如望柱和栏杆的数目、每圈扇形石数目等,因为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阳数,象征天的崇高无比。哥哥,到坛面上去看看就知道,先站在天心石上感受一下。站在这里可以一呼百应,声音听起来很洪亮。”大美人说完,喊了几声“哥哥”,响声盈耳,效果果真如此,让董九哈哈大笑起来。整个圜丘顿时充满欢声笑语。

大美人接着说道:“哥哥,以此圆心向外,第一圈有9块扇形石,第二圈18块,以后每圈多9块,在坛面只有9圈共405块扇形石,有九重天之寓意。在九圈之后,继续在中、底坛层延续扇形石圈,整个祭坛共铺了3402块扇形石,出现378个9的倍数。不过底层的扇形石大多遗失,后修补以长条石,所以现在无法确证。”

“记得以前解说员说,祭天前三天,皇帝老儿在斋宫面壁三天。到了乾隆老儿,在紫禁城的斋宫藏猫猫两天,然后在天坛南坛区内坛西面的斋宫敷衍一天。所谓斋戒,就是清心寡年,不问责处罚百官,不举办宴会、不听音乐、不近女色、不喝酒、不吃荤食、不就医看病、不吊唁、不扫墓。随行人员不能生病或服丧。

“在冬至当天的日出前7刻,望灯升起,祭天开始;一旦祭天结束,降落望灯。祭天仪式复杂而隆重,包括祭天大典和祈雩礼。

“祭天大典包括‘视神礼’和‘祭天仪式’,而祭天仪式包括燔柴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等步骤,期间还要奏中和韶乐。

“此时坛上的天心石偏北的正位和东西方向的配位,已搭好7组圆形幄次,即小帐篷。正位幄次中供奉‘黄天上帝’的神版,东西配位,按‘昭穆之制’,隔代供奉八位先帝的神牌。在中坛东西两侧的从位,搭好四组幄次,东侧供奉大明之神、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的神牌,西侧供奉夜明之神、风雨云雷众神的神牌。” 

“正位、配位、从位幄次前供桌上,放置祭器及供品。明朝用陶瓷祭器,在清雍正时改为铜器,乾隆年间,视用途,祭器由竹、木、漆、陶、铜、玉等材料制作而成。祭天时,主角皇帝老儿在中坛南侧行跪拜礼,而书写祝文的祝版摆放在置于天心石处的供案上。

“整个祭天过程复杂,首先进行视神礼。皇帝老儿在紫禁城斋戒二天后,在第三天,觉得祝版不错,便大驾仪仗队,又称卤薄,从紫禁城老窝出发,来到皇穹宇给天神先帝上香行礼,其他神位交给手下人打理。接着上神厨和神库查看祭品和祭器,即行笾豆礼。笾,竹子编制而涂以漆有高足的食盘,盛干物;豆,木、陶或铜质刻制而涂以漆有高足的食盘,盛腌菜或肉酱。笾豆礼,即检查祭祀时笾、豆中必须存放的食品。

“如果觉得祭祀器物准备得还算满意,就溜回祭坛检查一下,看看明天祭天的陈设和祀位等准备工作是否完备正确。觉得一切合格后,才回斋宫完成最后一天的斋戒。

“到点了,才开始祭天仪式。皇帝老儿准时从斋宫出发,钟楼鸣钟以示敬意。来到具服台更衣室,换上天青色祭天礼服,盥洗稍息。一旦神牌移驾到祀位后,在日出前七刻,即凌晨4点15分到30分,祭奠开始。

“皇帝老儿出更衣台,过外内壝墙棂星门的天子门,来到行跪拜礼位置,按照司赞官朗诵的仪程,逐一进行。祭天共有九项仪程,即九举,而伴奏的中和韶乐也有相应的九段乐章。并根据礼位祭祀需要,在奏乐声中,从中坛拜位来到顶层祭坛行礼。

“第一步是‘燔柴迎帝神’,即在燔柴炉里充分燃烧松柏木柴,然后扔一头收拾好的犊牛进去,让烧烤牛肉的香气直冲云霄,召唤皇天上帝的莅临,接受天子的虔诚供奉。然后进入‘奠玉帛’,即敬献仓壁和制帛给皇天上帝;接着‘进俎’,即把热羹徐徐浇注在神位前的牲牢即祭品上;然后行‘初献礼’,即向正位和配位的天神和配祀献酒;还要行‘亚献礼’,即献第二次酒;再行‘终献礼’,即献第三次酒;随后‘撤馔’和‘送帝神’;最后‘望燎’,即皇帝老儿来到燔柴炉西面的望燎位行望燎礼,恭敬地注视供品焚烧完毕,行礼后回更衣台,换上来时穿的龙袍,起驾回宫。

“常雩礼,就是祈雨礼,也在圜丘坛举行。如果出现旱情,在阴历四月举行该礼。礼毕,旱情消除,祈雨活动宣告结束,否则皇帝老儿让百官告祀天神、地神、太岁。如果三年不下雨,就要举行大雩礼,虔诚向上天祷告,恭请上天的饶恕,所以皇帝老儿亲自来圜丘坛,雨冠素服,行礼致祭。

“如果感动了天神,终于下雨了,必须报祀以谢雨。如果上天一下子没刹住劲道,致使久雨不晴,又要行祈晴之礼。雨过天晴后,必须报祀以谢晴。哥哥,说了这么多,累死妹妹了。神厨殿、神库殿、宰牲亭、走牲棚柱础石、皇穹宇配殿等处就不看了吧!”

董九笑道:“妹妹比解说员都说得好!我们赶紧上先农坛去看看。”大美人接着让哥哥吟诗一首,作为参观天坛的总结。董九想了想,站在圜丘坛的顶层,环顾一圈后,才徐徐口占道:“明清两代祭天神,冬至望灯祈孟春。灾害何曾稍顿足,农奴更是少翻身。玉台凭吊惊奇迹,金殿参观叹古人。遗址无言如祝福,中华面貌万年新。”

大美人听罢问道:“古代帝王把福祉的维系付诸于上天,主席把美好的创造寄托于人民,真是高下立判,不是一个水准。哥哥,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运动,一定会让中华大地日新月异,是吧?”董九默默点头,沉吟不语。

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先农坛。为了节省时间,大美人介绍了目前先农坛的情况。先农坛是明清皇帝老儿,每年农历二月亥日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山川诸神以及天子行扶犁亲耕即耕耤礼之处。皇帝老儿做完种田示范动作后,赶紧洗手濯脚换上龙袍,美滋滋登上观耕台,欣赏王公大臣挥汗如雨地、真枪实弹地耕作。秋收的粮食保存在神仓的库房,供顺天府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先农坛本来有北圆南方内、外两道坛墙,在内坛墙内,又分内、外坛。在西边外坛、北部内外坛墙之间,有大量的树林和空地。主体建筑分布在内坛,主要包括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神仓及祭器库,而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等位于外坛区。

解放前,北外坛先成为公园,还在内坛的观耕台上建了八角二层仿欧式观耕亭,以及一座纯欧式三层钟塔,即四面钟。后来外坛空地大量租给居民商人,接着内坛空地也被租出去。北外坛墙拆除后,大量居民迁入占用北外坛。至此,坛外墙基本被毁,外坛区成为各色人等杂居区,内坛古建筑和景观遭到大肆破坏。后来,在庆成宫之南的东坛区,建起了先农坛公共体育场。在北平解放时,先农坛已经面目全非、破败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改造和扩建了先农坛体育场,开办了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为北京市篮球、田径、体操、乒乓球、网球、举重等多个项目的运动员训练,提供良好的基地。另外,华北育才小学,即延安的保育院小学迁进先农坛,使得先农坛内的主要建筑整体上未遭到破坏。目前的神仓、庆成宫、神厨、具服殿、观耕台等重要建筑均被占用,所以先农坛没啥看头,不过知道几个建筑群的功能也有必要。

太岁殿,先农坛的中心建筑,是祭祀太岁和四季自然神灵的重要场所。其中有独立的南拜殿、北太岁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方围墙各有一道随墙门。

先农神坛,祭祀先农之神即炎帝神农氏的祭坛。坛位坐北朝南,是砖石砌成的方台,坛面铺设金砖,高1.5米,边长15米余,四面均有8级青石条石台阶。

观耕台,初为木制高台,后改建为砖石砌筑的正方形须弥座高台,四壁砌筑黄绿琉璃砖,高1.9米,边长16米余,四周有汉白玉栏杆、云龙纹望柱头,台面铺设方砖,三面各有9级汉白玉条石砌成的台阶。其南面原有帝王亲耕一亩三分耤田。皇帝祭拜完先农,在具服殿更衣后,先亲耕耤田,后在观耕台上观看百官耕种。

庆成宫,初为山川坛斋宫,清乾隆改为庆成宫,是皇帝种完田,进行休息、庆贺、犒劳随从的场所。从南往北分别有外宫门、内宫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由七个封闭的院落组成,即两门之间,内门与前殿之间,前殿自身、东西配殿之间、后殿自身、东、西配殿与院墙之间等七个院落,前殿两侧院墙各开拱券掖门一间。

神仓,从南往北包括山门、收谷亭、圆廪神仓、祭器库,东西分别有仓房、值房各三座。圆廪神仓后建有院墙,将神仓分成两进院落,中有一道圆门相通。

宰牲亭,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层建筑,位于神厨正殿之西,靠近内坛西院墙,屋顶结构奇特,是为祭祀准备祭品如牛羊的地方。

神厨库,跟天坛的类似,北为神库正殿,东西设神厨配殿,院内有古井亭,南开院门。正殿陈设笾豆案,是皇帝百官行笾豆礼场所,配殿是制备祭品、行视牲典仪的场所。井亭提供井水,为祭祀调制汤羹。

天神坛,位于外坛南面东侧,坐北朝南,坛台北面,有四座青白石雕神龛,分别供奉风、云、雷、雨神位。地祇坛,位于外坛南面西侧,坐南朝北,坛台的东南西三面共九座青白石雕神龛。分别供奉四海、五镇、五岳、五山、四渎、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京畿名山和京畿大川之神位,最初只供奉七座神祗,到了清代,改山川以名山和大川分列,供奉的对象实质上是一样多。

最后在警卫的陪同下,大美人和董九正要从先农坛外坛正门进去,虽然天神、地祇两坛已经不存在了,董九还是坚持上南外坛神祗坛去看看,希望有意外的发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