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0)
2025 (36)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人生哲学,这段话充分传达出郑板桥落拓不羁的豁达性格,也是民间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一段话。郑板桥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他的诗书画中做一完整的呈现。
1. 郑板桥送贼
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2. 郑板桥搏功名
二十三岁的郑板桥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同乡的徐氏为妻,次年女儿出世,使原本贫困的生活,更加拮据,为维持家计,于是到扬州卖字画。尽管他的画风格独特,别具一格,但是由于郑板桥当时名气不大,因此卖价不高。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原本无意仕途的他,迫于生活的窘困,不得不以不惑之年,参加乡试,结果一试中举。后来又在友人程羽宸的资助下,赴焦山读书,经过三年苦读,通过会试、殿试,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中进士,虽然已经四十四岁高龄,但也算是扬眉吐气了。接着他顶着进士第的光环重回扬州,此际的扬州没变,郑板桥没变,只是扬州市侩们对郑板桥的看法变了,他的字、他的画、他的诗词,突然间都成了无价的墨宝。为此,板桥特地刻了两方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二十年前旧板桥》,盖在每幅字画上,用以讽刺那些不懂艺术,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暴发户。
3. 郑板桥做官
雍正十五年,郑板桥上任山东范县县令,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4. 郑板桥嫁女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他的女儿出嫁了。女婿是一位当地辞职回乡小官的儿子,名字叫知足。快临近婚期时,其夫人一再催他为女儿准备嫁妆。这时郑板桥回答说,我早有筹划,请夫人不必多为此事操心。夫人想,大概丈夫已为女儿准备了贵重嫁妆了。就把此事搁下了。
谁知,等到婚期那天,女婿知足遵从郑板桥的叮嘱,亲自赶牛车来迎娶新娘时,郑板桥却没有象夫人想象的那样,送给女儿贵重的嫁妆,而只是送了一个竹编的匾子,匾子中装着针和线。送时还对女儿说,父亲特地送你陪嫁之物,珍贵的郑家传家之宝,你将它带到知足家,手勤、活好,针线匾不丢,自食其力,生活美好。然后骑上驴子,亲自送女儿出嫁。
5. 郑板桥趣吟雪花诗
他辞官回家后,生活清苦,精神上是悠闲自得,一个下雪的冬天,他闲步倒郊外赏雪。一个亭子里有几个秀才,在饮酒赏雪作诗,见一老头面容消瘦,穿戴寒酸而且还有文人风骨,产生怜悯之心,便邀老头喝酒驱寒。 这老头便是郑板桥,他也不客气,和他们喝起酒来,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秀才洋洋得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来,把自己的才学卖弄着。老头认为他们几个没有一个人的吟雪诗写的好,也沉默不语。秀才见这老头不说话,很不高兴,既然有文人风骨那就也写一首诗吧,其中一秀才很气愤“你写的好,那就写出来让咱哥几个欣赏一下了!”老头微微一笑,望着飞扬的大雪片开口道: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念了两句,几个秀才哈哈大笑面代讥讽:“这也是诗呀,不错么!” 老头斟酌自饮着美酒,没有理会秀才的嘲笑,接着又念了两句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听完后两句,几个秀才大吃一惊,知道眼前这老头非等闲之辈,不由的被老头的才华折服了,正想询问姓名,老头已经迎着漫天飞洒的雪花中远去了,留下几个惊呆的秀才。郑板桥的这首诗,前面三句平如口语,没有诗歌的味道,但最后一句却是点睛之笔,整首诗歌却是诗意盎然,非同一般。
6. 郑板桥“宰客”
1759年,在扬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块碑石目起了路人的围观,原来是大画家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即卖字画的收费标准: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于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年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转载)
古往今来,前倨后恭的事情总是令人感受世态炎凉的风霜。民间传说,有苏东坡访道观写的“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对联,以及郑板桥游览寺庙写下的“坐,请坐,请上坐。茶,奉茶,奉好茶”。都是一脉相承,讥笑以貌取人的陋习。
多谢君子博闻强记,给大家带来精神享受之余,陶冶了情操。
如不是郑板桥,不知风风,或心雨如到访,可记得上述典故说的是何人?
风风新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