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拼到老

在字句里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个人资料
chunfengf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往日珍馐道道忆(4)--炒螺蛳

(2013-07-28 12:40:37) 下一个

风风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到同学家玩,看到同学的父亲在大塑料桶里用自来水冲洗螺蛳。然后用漏勺把螺蛳控干水,去尾。听同学讲,他家时常炒吃全螺蛳,就是连着螺蛳壳一起炒。这是风风首次听说这种螺蛳吃法。

在风风家,只吃田螺。晚稻收割后,秋田就闲着。农田里常常灌溉了很多水,大大小小的田螺,就星罗棋布般出没在水田中。这时山上有许多野山楂,紫梅和其它不知名的浆果,在几遍秋霜后,都变得钻心一样地甜。在起伏的丘陵灌木丛中,还散布着很多毛栗树。外形和板栗一样,只是要小许多。到了秋天,那刺猬般的外壳,都裂开口,露出棕黑色成熟的小栗子。只要轻轻一摇,就落在手心。可生吃,也可炒了吃。

周末时分,风风有时和姐姐以及邻居好友,到就近的山庄,摘些野果,同时摸些田螺,度过一个与天地同祝秋收的美好时光。在春耕夏种时节,一些农妇也会把去壳的田螺,用瓜叶裹着,在菜市场叫卖。这时的田螺肉,连着厣(音yǎn,即角质口盖)。风风的姐姐有时会买一些回来,因为父亲很喜欢吃这种田螺。

母亲就会到菜地里割一些又翠又嫩的本地韭菜。这种韭菜叶细窄,不象外来的韭菜叶子又长又宽,肉厚。母亲做这道菜时,都得把一切配料备好,用大火很快炒好,田螺肉又脆又香,夹着碧绿的韭菜吃,非常下饭。不过春夏的田螺肉质还是比较柴,而秋天吃田螺,肉质饱满,脆而不老,比其它季节别有风味。

除了田螺,还有石螺。这种螺蛳一般生长在河道沟溪、池塘和养鱼塘,个头比田螺小,壳薄,肉质鲜美,最适合连壳一起炒吃。所谓的炒螺蛳,就是炒带壳石螺。

风风小时候跟姐姐上河边洗衣服时,常常看见附在河石上的螺蛳。鱼塘每年干塘换水时,也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螺蛳。鱼贩子到鱼塘收购淡水鱼(包括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罗非鱼、本地鲫鱼和鲶鱼)时,顺便很廉价地抄收连泥带沙的石螺,因为在市场上,也能卖出不菲的价格。风风上大学期间放假回家时,才知家乡炒螺蛳已经很流行。

风风回父母老家看望亲人时,和母亲在饭馆吃过一回当地的炒螺蛳,没有感觉色香味有什么回忆之处。后来到一位近亲家中作客,才有机会记忆犹新地品尝炒螺蛳的美味。

那是盛夏季节,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亲友相见,心情高兴,互道别情,也就不觉得天热。当年唐朝贺知章告老回乡有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道出古今一般的人情世故。虽然当时风风还是一枚青涩的大学生,但也与亲情疏隔,看环绕面孔,也有许多不知何人何名。亲人盛情款待,食物取材大多也都是当地出产。其中有当地水鸭,这种鸭子比圈养的鸭子肉质鲜美很多。当地有专门赶养水鸭和蛋鸭的农民,常常把鸭子放养在河道、池塘和泥田中,除了定时补充一些饲料外,主要靠鸭子采食野外的昆虫、鱼虾螺蚌、青蛙泥鳅等。所以这种基本上是散养、自由采食的水鸭,肉质分外味美,也比一般圈养的价格贵不少。

亲人知道风风想品尝一下炒螺蛳的美味,还特意买来上好、吐清泥沙的石螺。看上去,个头不小,接近田螺。只是壳色乌黑发亮。风风的亲人再把螺蛳洗净、去尾、控水,进了厨房,风风也就不知道后来的细节了。

当饭菜酒水备齐,风风和众亲友欣然上桌,一同端起海碗喝酒、品尝佳肴和聊天。虽然天已黑,不过灯光把宴席每一处都照得通亮。许多年后,风风忘了都有哪些美味佳肴,但是还犹新地记得一大碗炒螺蛳。

这碗螺蛳很受大家的欢迎,吃完一个后,纷纷折筷再来。吃炒全螺,如果已经去尾,就不要用牙签或针头挑食壳内的螺蛳肉,女孩子只要嘬起樱桃小嘴,用力一吸那纤纤玉指送到口边的螺蛳,螺蛳肉就乖乖地落入香舌之上,芳颚之下,雪腮之间,贝齿一边。吃炒螺蛳美妙之一,就是自己动手,采撷胜利果实;而不是筷子所到,果实立即可以入口。大家哧喳声此起彼伏,也是一种景致,刺激食欲。然而在西方饮食之道中,讲究进食无声,否则就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但是在国内,尤其是家居、好友亲人团聚之宴席,除非有外人、生人参与,进食时一般都会发出大小不等的声音。风风对此能够接受,因为就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如今在北美也已经入乡随俗,在与同事进餐时,也习惯了“此处无声胜有声”!

后来问及这碗鲜螺如何炒得这么受大家欢迎,风风的亲人笑着说,一定要用鲜汤喂了,收汁要比较彻底,但又不能完全无汤。炒时,火要猛,否则肉容易变老,影响口感。葱、姜、蒜、辣辣椒、米酒、老抽,缺一不可。难怪螺肉入口,味道咸淡适宜,料香如故,就是收汁比较老道。一来石螺比田螺肉质鲜美,二来水鸭汤入味,老妈子也会变成二八少女。风风曾经在欧洲有一段游历,碰到几位中国厨师,通过厨师签证在欧洲抄刀掌勺做大厨。他们提起所谓烹调之“烹”,就是火候;之“调”,就是咸淡。制作任何佳肴时,控制好火候和准确地用盐,再辅助其它调料(糖、醋、鲜料等),基本上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风风在北京成家立业后,也有过好多次吃炒螺蛳的经历,基本上没有在“吃货”记忆薄上,留下痕迹。不过在风风妻子的父母家,却有一次亲自验证风风在亲人家吃炒石螺后被传授的秘诀。风风妻子的老家离北京不远,螺蛳也是一种地方小吃,但是一般只用八角大料、盐等一煮,吃时再加点当地的甜面酱,拌着当零食吃。风风有一次建议作一次炒螺蛳,在妻子的帮助下,把配、调料和鸡汤备齐,去尾螺蛳控干水备用。炒勺洗净放在炉灶上,只听见炉膛里火势排山倒海,不厚的铁锅,烫面而来的热气,刺激着风风胸有成竹的勇气。当把玉米油倒入炒勺,一股青烟,幽怨而起。风风冷静地摇动勺把,让油受热均匀。看油与锅接触面,翻滚着热泡,估摸正是石螺下锅时,遂果敢手起螺落,溅起满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之声。风风随后将放在小碟里的碎蒜头、现剁的干辣辣椒和葱白段入锅,一起翻炒。火真旺,滋滋声很快就不绝如缕。然后又加了黄酒、老抽,抖几下锅,见汤汁翻滚,倒进正在沸腾的鸡汤。片刻,见汤浓香飘,逐一放了盐、葱青和姜末,翻炒几下,试尝咸淡,再略抖少许味精,见汁少味浓,洒点滴香油,翻锅倒螺蛳入盘。

整个过程如同急行军。好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然出了一身轻汗,还是把以前亲人面授的技艺基本上实施了一遍。其中,倒鸡汤时没有把握好,多倒了一些;怕煮久肉老,收汁不是很到位。不过瑕不掩瑜,这道炒螺蛳受到全家上下普遍的好评。事过5-6年了,每次回国,妻子及其亲人还会提及当年吃炒螺蛳的盛况,让风风很有面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心雨烟尘的评论:

多谢心雨六字诗!品尝天下珍馐夜,别样风光红袖旁!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goodbyegirl的评论:

多谢“好白鸽”一嗜有螺蛳!问好白鸽,武林盘中有洞天!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prettymama的评论:

多谢靓妈同好!
心雨烟尘 回复 悄悄话 闻声馋涎欲滴
味香莫过螺蛳
欲问风风何故
还须佳人作答
goodbyegirl 回复 悄悄话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dishes when I go back. I live in Hangzhou. This is a very popular dish people cook at home everyday. Some people like to make it spicy. Now a days, we can find in nice restaurants.
prettymama 回复 悄悄话 至爱。
俺喜欢放紫苏炒的。不用任何大料。多年没吃了,中国水源污染,不敢吃。
最记得老妈骂我吃螺蛳比读书快100 倍,别人才吃了几颗,俺面前已堆起跟小山样的空壳子。俺从不用牙签,偶尔有一难弄的,俺用筷子捅一下就搞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