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子《道德经》“非常道”

(2013-05-06 19:41:40) 下一个


老子《道德经》“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句。
对于这句话,无数人不断地揣测、推想、演绎,企图弄清它的含义,或在形式上抖机灵,自以为聪明。
那么,“非常道”是什么呢? “常道”又是什么呢?

无论你认为是绝对真理,还是什么别的意思,反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还有几种不同的断句。

我以为老子的《道德经》说的都是“非常道”或”常道“,甚至可以说是“道”之上的“道”,这就要看你的眼光和视野在那里,好比庄子说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井蛙只能看到那些。

空口无凭,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

一,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二章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对于相信绝对真理的人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多好啊。
对于有神的人们来说,比如说最成功的有神的人们就是基督徒了,天下皆知耶稣之为真理那就是最美了。
但是,老子告诉你恰恰相反,“斯恶已。”

二,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二章第二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对于非此即彼和非黑即白的思维的脑子,皆知善之为善多好啊。
对于相信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有哲学的人们来说,比如说相信“普世价值”,天下皆知“普世价值”那就是最美了。
但是,老子告诉你恰恰相反,“斯不善已。”

总结一下,“美”和“善”尚且如此,耶稣的真理和“普世价值”尚且如此,更何况什么维特根斯坦的文字游戏呢?

所以,“非常道”这三个字的意思,“常道”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道”是不是“常道”的“非”,也就是“常道”的反面或对面,答案是因人而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语言哲学”,嘿嘿,还是庄子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最后,我抄老子的《道德经》的最后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信言不美吗?基督徒肯定不同意。
美言不信吗?“普世价值”徒也肯定不同意。
善者不辩吗?相信各种理论体系哲学体系形而上学形式逻辑的人们肯定不同意。
辩者不善吗?见仁见智吧。

等等等等

庄子还有“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
附:《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
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后面是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其实就是“美恶相生,美恶相成,美恶相形,美恶相倾,美恶相和,美恶相随。 ”
也是“善于不善相生,善于不善相成,善于不善相形,善于不善相倾,善于不善相和,善于不善相随。 ”

《道德经》的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
中国文明的各种成分未必跟西方一一对应

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概念是神学的分支,甚至科学都是神学的分支。

中国人没有神学,也就没有西方文明概念的哲学。

因此,完全可以说西方哲学是神学的儿子,中国没有对应的哲学。

但是,中国有思想,比如说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西方没有思想。

中国文明的“书”是老庄和四书五经等等等等,对应的西方文明的“书”是圣经。

因此,西方有思想,西方思想等于神学。

当然了,中国也有某种“神学”,但是被“敬而远之”了,对中国文明和社会的影响很小,因此,忽略不计。

当然了,西方也有某种“无神论”,但是被扼杀了,对西方文明和社会的影响很小,因此,忽略不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