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的点点滴滴(七)
九十年代的大学里流传着这样的话,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刚进大学时觉得有大把的好时光,经过几个学期假期,假期学期地轮转,时间就一年一年流过去了,转眼到了毕业季。这时候严格自律的学霸们大都定好了读研的方向,一向恋家又安静的久儿勇敢地只身南下,老幺回了老家,三妹顺利留京,一时之间只剩小瞳还没有着落。那个时候她才意识到,大一所谓的彷徨简直是无病呻吟,大四毕业季的求职过程,才真的让她感到彷徨了。
一九九八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们被分成三大类:北京的,读研的,剩下的统称“外地的”。外地的毕业生想在北京找到工作,招聘单位必须要有用人指标,才能帮助她们解决户口问题。那时候据说在京的外企和一般民营企业,还有许多其他用人单位都没有这个要命的指标。外地毕业生找工作范围缩小而难度增加。小瞳几乎没有任何的求职经验,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劲,却不知往哪使。漫天撒网,却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那个时候找到工作的同学喜报频传,尚没有着落的就越发着急。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让人莫名焦躁。
小瞳混在焦躁的队伍里,拿着简历东奔西走去参加面试。但她并不知道该怎么面试,怎么正确表达自己,“这真像是在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混乱的仗”,她常常想。她的目标是出国留学,但并不确定能否成行,啥时候成行。她不得已要暂时安顿下自己,留条后路。但是用人单位也常常会问,“你打算在这里干多久?”最后一次去面试,她语气坚定地说,“至少五年!”但是签合同的时候她心里很郁闷很难过。想不签又没有那个内心力量。小瞳佩服最后一刻有勇气悔婚的人,她自己没能做到。工作找是找到了,却也让她为此忧心忡忡。
可见‘后路’这种东西,可好可坏,很难评说。有时候明明没了后路,背水一战却打开了新局面;有时候有了后路却没了斗志。
提到毕业季,小爱也说,那是她最彷徨的时候,觉得找个工作好难啊,所以她只好一心考研了。据说现如今在毕业季彷徨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求职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就业,毕业生们四处奔走,各显神通。
大学毕业几年以后,小瞳又重新踏上了求职之路。开始的时候她仍然摸不到方向,像当初一样混乱的寻找,不知道是怎样一种命运在前方等待着自己。直到有一天和人聊起求职的难处,有个人分享说,当初他也像没头苍蝇一样这里扑过来那里扑过去,累得精疲力尽却并没有收获。他说他果断停了下来,花时间好好思考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和怎么把它做好,然后就一份简历一个面试,求职结束。另外一个人分享说,只要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全职工作来做, 就一定能找到工作。他们的经验让小瞳终于有所领悟,从那以后,找工作换工作就不再觉得是一种折磨了。小霁和小爱博士毕业求职的时候,还联系小瞳来问她的经验。小瞳深知她们万事俱备只欠一些鼓励,于是说,无他,精心准备面试。然后她又加一句,预备好会收到不止一个offer(录用)。
时间来到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我们即将大学毕业了。有人在校园里摆摊甩卖书籍和生活用品,人大东门的夜市开始越来越热闹,隔壁的男生宿舍楼半夜里偶尔传来酒瓶碎裂的声音,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开始普及,有人忙着恋爱有人忙着分手,我们也就这样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