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千北

我不是专业医生,但对防病治病有兴趣,想多向大家交流,学习,多蒙恩惠。
个人资料
正文

《生产队时期,农民过年能吃上哪些饭菜,又能分到哪些肉?》来源找到了

(2022-02-03 09:27:45) 下一个

是《头条问答》的跟贴。跟贴很多,反映了中国各地农村的巨大差别。作者心静如水的跟帖,与众不同,看得出下了大功夫,图文并茂。不过怎么看也不像是回忆,更像是在写梦境。

静心如水,呼和浩特市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科长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他的跟贴,用黄色标出。

————————————————————————————————————

来源,Link:

https://wukong.toutiao.com/question/7042206572856623391/?origin_source=user_profile_answer_tab

头条问答

生产队时期,农民过年能吃上哪些饭菜?过年时农民都能分到肉吗?

487个回答

头条问答

搜索你感兴趣的问题

 

生产队时期,农民过年能吃上哪些饭菜?过年时农民都能分到肉吗?

春暖花开6968

回答

 

冀中一棵树

2021-12-16 17:49

 关注

亲身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也要保证过年吃顿饺子。肉尽管少些,也并非不见荤腥。这是当年的的政治任务。文革时期乱,但是生产依然搞,该种种,该收收。记得一年腊月二十三,我家蒸的山芋面大饺子,白菜馅,放的耗油的肉渣,那个香啊,我一顿吃了七个大饺子,哥哥比我还多,娘抿着嘴笑。过年蒸白面包子白面馒头。只不过用白玉米面搅肥,就是发酵。肥放的多,馒头就裂开口子,娘说馒头笑喜兴。菜就是自家长两盆豆芽,用大骨头炖熟,吃一个春节。

出家人不打诳语。咱不是作家,不会魔幻主义。记忆如此,那时差别不大,邻里背舍也一样。

 252 赞 踩 16评论 分享

 举报

 

阿祥79874

2021-12-18 16:48

 关注

毛主席的生产队时期,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浓浓的人情味,生活虽很困难,但是,人,没有精神压力,人,没有贫富之分隔,人,没有背井离乡,人,没有空巢老人,人,没有留守孤儿,人人欢快。

过年,非常有年味,过年,非常热闹。

……

 228 赞 踩 25评论 分享

 举报

 

用户东方文辉

2021-12-19 17:30

 关注

生产队时,每到春节前的某一天,生产队就会杀一头猪分肉。生产队没有养猪的,就从农户里买。早些年一个生产队杀一头猪,后来杀二头。杀猪的时候,孩子们都围着看。人们支起一口大铁锅,烧上水。有人先朝猪头上砸一大棒子,把猪砸晕了,按到小木桌上,一刀捅进去,把血放出来,猪死了。人们赶紧从猪腿上割一口子,用钢条捅进去,然后,将猪吹成个大胖子,抬到热水锅里烫着刮毛。刮干净了毛,开膛破肚……收拾好了,便按人口分肉,一家人分不了几斤肉。那时候也就是过年、中秋节分点肉,一年吃的肉也没现在一个月吃的多。

过年生产队还分一点大白菜、土豆,分点植物油。年初一早上能吃一顿水饺,后来能吃二顿、三顿。

过年期间,白面馍馍也不是天天吃的。家里来了亲戚才能吃顿馒头炒菜。那时候的菜,也就是萝卜白菜土豆。

那个年代咱们国家一穷二白,物资十分缺乏。是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的农民、工人、解放军、机关干部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来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忘却那个年代,更应该感恩那个时代的人们!

 201 赞 踩 15评论 分享

 举报

 

用户陈维仁501  前五桥一校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文化领域创作者

2021-12-23 15:55

 关注

在生产队时,人们生活平淡,也不很讲究,无论吃什么,只要能吃饱有力气干活、不闹肚子饿就行了。一般是队上分啥就主要吃啥,由于每日要挣工分,有老年人在家煮饭的还好,中午晚上还可以炒点菜,像盐菜或自留地里的蔬菜等。没有人在家煮饭的,只有是早上煮来吃两顿,中午热一下就行了,至于有菜无菜难以保证,多半时间是老盐菜和咸菜缸里抓点像咸萝卜、咸豇豆之类下饭,有的是自作的或买的胡豆办。

记得刚下放集体公共伙食团时,菜就是桌上摆一碗炒了的海盐,饭,粗粮占多,因为谷子麦子首先要交公粮后才有分的,常吃的是玉米糊糊,粗麦面疙瘩,红苕棒儿,高梁面,偶尔吃一顿像红苕,洋芋,南瓜,四季豆,萝卜等加米的干饭。如果要改善一下生活,多数只能在因什么原因不出工的情况下,才在家里安安心地整一顿。在平时,就是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也没时间来做。

农村人平时很节省,许多好吃的东西一般都要放在过年来吃,特别是腊月底的年饭和初一到十五之间的招呼客人、吃转转饭,是关系人的靣子问题。饭菜的品种及质量是平时难与相比的,所以小孩盼过年,不但好玩,更还有好吃的。

一般的家庭,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农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货除了政府供应的肉和有关副食外,基本上家家户户郅要杀一至二条年猪,相互之间还在比着看谁家的猪杀得大。我们队上有的还杀上接近四百斤净肉的猪,不少家庭也有二百多斤,少数困难人家也有百把凣十斤的。

虽然那时过年的年货没有现在的多,但在年饭和请客酒席上做出的东西仍是满满的一桌,猪头与猪尾是必须的,除了猪肉之类,像鸡鱼鹅鸭兔等等也不会太缺,有的还有牛羊肉及海鲜等。

不要把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笼统地都归结为一个“差”字,一概说成吃不饱饭,常饿肚子、不堪回首的年代,其实在七十年代,多数的人们的生活就已算很不错了,虽然物资还比较紧缺,远远赶不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除了穿的、住的没有现在条件好,没有像现在人有钱外,但在吃穿温饱问题上已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是发展了四十多年的今天,不少生活在底层的人群,粗茶淡饭也常存在,所吃的东西也不过如此,好像就是七八十年的生活,也许人们的粗茶淡饭早已习惯吧。

 186 赞 踩 8评论 分享

 举报

 

开拓的世界

2021-12-27 23:07

 关注

生产队时期我们这里从来没分过肉,只是过年时每户发几斤肉票。过年吃的是米饭,菜有鸡鸭鱼肉和炖藕,还有豆腐丸子粉丝等,年午饭一般是4至8个菜,一家人倒也吃的高高兴兴。

大集体时期,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坚苦创业的阶段,在经历了三年灾荒之后仍然生活艰难,大多数地方的农民虽说不至于饿肚子,但生活水平还是很差,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肉,只有逢年过节才每户发几斤肉票、粮票、糖票和布票,劳动力多的家庭过年一般买三五斤肉,劳动力少的就两斤肉过年。那时候生产队一般不养猪,即使养了猪也是低价出售给了国家,生产队无权杀猪分肉,只能凭肉票到政府定点的食品组(每个区一个食品组)去买肉(0.78元/斤),有时候即使有钱有票还买不到肉,不过,过年都还是买到了肉。

那时候我们家是困难户,兄弟姐妹4个,和父母共6人,就父亲一人挣工分(母亲双目失明),每年都超支。我们一家子连衣服和鞋袜都没好的穿,做衣服时我们小孩的故意做大一点,便于多穿两年,补丁加补丁。一年穿不了一双鞋,从二月至九月都光着脚丫子,冷天才做双布鞋,穿到都出鸡娃儿(脚趾都露出来)才丢掉。

我和妹妹从6岁就开始拣粮食,每一季粮食收获时都要去拣,直到实在没什么拣的了才去上学,尽管如此,还是没饱饭吃,平常想吃肉那是奢望,不过鱼倒是吃的不少,我喜欢搞鱼摸虾挖藕,每年都要吃不少鱼虾和藕,这让很多人羡慕。

我们生产队有两口池塘,一口养鱼,一口长着湖藕。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家要分得二三十斤鱼,挖几十斤藕,家里养的有鸡,买两三斤肉,两斤粉什么的,就这么过个年。年午饭一般就4碗菜,一碗炒肉,一碗黄花红枣炖鸡,一碗煎鱼,一碗猪骨炆藕,有时候六碗菜就加了粉和豆腐丸子。条件比较好的人家过年一般6碗菜,最多8碗,无非除了如我们家的 那几道菜之外,还有鸭、蛋饺什么的。

以上就是生产队时期过年的生活情况,不知别的地方怎么样。

 194 赞 踩 42评论 分享

 举报

 

神秘阳光1P

2021-12-18 08:24

 关注

生产队时期的苦是只有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深有体会的。饿死人也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六十的人也就三四岁)那时真正当家做主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农民过年一般是不休息的,(我们村那时有一个口号: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那年农历是小进)一般五六口的农户,买二十斤猪肉,用煮肉的汤煮两大盆黄豆芽,摊几十斤小米面饸叉,也就是一个春节的主要食品。

大年初一吃一顿纯白面饺子,一般每家是不做炒菜的,知是炖菜。

分猪肉一说是没有的。生产队给农民的任何东西都是要钱的,就连大白菜,毛柴也都是作价的。极少有的生产队养几口猪,春节宰了,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本队社员,还是条件好的多买点,不行的少吃点。

(像海鲜一类食品农民是不吃的,皮虾.螃蟹几分钱一斤,那时也不会吃,猪羊肉也就三五毛一斤。)

 128 赞 踩 7评论 分享

 举报

 

春暖花开6968

2021-12-19 18:20

 关注

想起以前的日子就感到一阵心酸!

过年那几天还是有肉有鱼吃的。以前生产队自己有养猪,养鱼,养牛。因为是搞集体生产,所以都是自给自足。

但生产队搞集体生产就是吃大锅饭。效率低下,人心不齐!所以到了年底各种物资分的不多。

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我对那时窘迫的生活仍记忆犹新……

就拿我们家来说吧,兄弟四个,父亲在我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生产队干活都是记工分的,我妈好像是每天八分工。大哥刚当教师工分也不多,没办法我小哥只好弃学在队里挣工分?还有三哥在上学。

那时候兄弟几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都很大!但就是吃不饱!因为米根本就不够吃!平时都不是吃的光大米饭,总要掺各种蔬菜,红薯,罗卜,土豆,蚕豆等。再就是小米加大米,煮粥蒸饭。我妈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金银饭!

记得有一天下午离烧晚饭还早,肚子饿得咕咕叫,我看见我小哥嘴巴在动以为他在吃什么。就问:小哥你吃的啥好东西给点我吃呀!小哥笑着说,我没吃什么。我说明明看到你嘴巴在动,还在用舌尖撩嘴唇,你还说没吃!我小哥当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说道:要不我张开嘴你看看!哎呀!真的是想想都是泪啊……

柴也不够烧,没办法只能去找树枝,扫树叶,割谷兜。我大哥逢星期就去堤上挖树兜,劈好晒干了就可以烧了。因为基本上家家条件都差不多,后面树兜都找不到了。最后到十多里镇上化工厂沟里掏废煤灰,拉回来像做巴巴一样贴在墙上晒干了烧。

油也不够吃,以前生产队都是用土榨榨的黑棉油,我记得我们家只分了十几斤。还别说这黑棉油放在锅里倒是很见油的!我妈用得很仔细,每次炒菜只用一小汤勺,光一下锅就行了,要不然锅要烧糊!想想这些都不知道以前这日子是怎么过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有点跑题!也不全是在诉苦!但只有不忘过去的苦!才懂得珍惜今天的甜……

 

静心如水,呼和浩特市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科长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

2022-01-11  14:25

说实话,看了很多朋友描述生产队时期的情况,大多数就一个字:饿。或者很多人在要饭。

不过,我这些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穷,都饿,很多人到处要饭,那他们究竟去什么地方要饭呢?难道是去国外吗?吃得白白胖胖,你非要说自己饿得发慌,能吃不能吃的东西都吃过。

有一句歌词: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也没来过。二人台《走西口》也有一句台词: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改开之前,人员流动限制,只要是当地土质好,粮食产量高,就不会饿肚子,甚至会很富裕。如果当地土质不好,打不出粮食,那就算是贫困区,只能等国家救济粮了。

其实生产队期间,和现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一样的道理。有穷的地方,必然就有不穷的地方,甚至是富裕的地方。否则,要饭的人,就没地方要饭。

假如大家都说饿的不行,那我老家估计就属于富裕的地方,尽管那个地理位置并不能算富裕。我说一下小时候生活中记忆深刻的情况。

六七月份,生产队会给社员们分香瓜。香瓜是集体种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生产队会给社员们分一次西瓜,因为西瓜很大,故此叫“月瓜”。这也是集体专门种的。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很多人家自家烙月饼。那时候家庭人口多,有的人家就会烙很多,装满一个大水缸。那时候东西实惠,纯净,月饼越放油越大,吃起来油乎乎的感觉,特别香。这一水缸月饼能当零食吃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年底腊月,整个月份里人们都很忙。先干的营生,就是打扫卫生。月初究竟在忙什么,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能说一下后半个月我参与过的事。

二十三,洗灯盏。

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用麻纸裱糊一次顶棚。那时候的顶棚,大多数是木架子,糊一层报纸,糊两层麻纸。这种顶棚冬暖夏凉。

然后是糊窗纸,贴窗花。窗花专门有人来村里卖。用大白纸裁成一尺见方的小块,在上面画着各种花卉、禽鸟。非常好看。

过年的时候,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下面这几件事。

一,蒸糕、炸糕

材料是脱了皮的黍子磨成面。这一道工序是农业社加工场做的。加工场免费服务,自己装口袋,用排子车拉过去。加工场管理员帮着加工。

糕面放在大缸里,或者半大缸里,看你家庭人口有多少。多了用大缸,少了用半大缸。头一天晚上在糕面里加水,弄成半干半湿,放在炕头上发一下。

第二天早上,全家人早早起来,一起动手干。糕面上笼屉蒸熟。然后,揉成大面团,再分成大约一两重的小剂子,包上掺和了红糖的红豆馅,这是带馅的糕。有人不喜欢吃带馅的糕,故此,每家都会做一半不带馅的素糕。

最后一步,就是把素油在锅里烧开了,炸糕。每家一般都会做一大缸炸糕。可以吃到第二年三四月份。

二,做豆腐

这个做豆腐的过程,我在前面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做豆腐的过程。为了避免有雷同之嫌疑,具体做法,我就不写了。也是在农业社豆腐坊里加工的。

这里只说一下每家做多少。

一般每家会做三锅。我专门数过。一锅,一般在32到34块。那种豆腐块,比现在市场上卖的豆腐块大约至少大了六七倍。我现在仍然经常到村里买豆腐,一大块豆腐十块钱左右,可以吃六七顿。

豆腐做好以后,用做豆腐剩下的浆汤泡在大水缸里,不会坏,可以吃几个月。

三,蒸点心(馒头)

当地乡下人叫点心,其实就是馒头。为什么叫点心呢?因为是为过年蒸的,因此为了吉利,会在每个馒头上面正中间用筷子点一个红点。

这个数量也是看家庭人口有多少。大概每家至少得蒸百十多个,有的人家得蒸几百个。然后放在凉房里。想吃了,拿回来,在炉子边上烤一下,特别香。如果家里烩菜,也会在笼屉里蒸一下,和刚蒸的馒头一样好吃。

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时候没有任何添加成分的馒头。因为现在的馒头品质差,放几天就硬了。

四,摊火儿

这个过程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只说一下它的材料。就是用小米面发一晚上,第二天在平锅上摊成饼,折成半圆形。一般每家也会做一大缸。

有的人家会把一部分摊火儿放在藤条编的筐子里,吊在房檐下面,第二年三四月份吃干火儿。香脆可口,类似于现在的锅巴。不过它是甜的。因为小米面含糖量非常高,经过一夜的发酵以后,会把糖分发出来。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种吃食,河北人叫它小米面烙糕小锅饽饽,陕北人叫小米饼,还有的地方叫小米饼折、小米面煎饼。

五,压粉条

我们这边的粉条,是用土豆粉做的。先把土豆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擦子在大盆里擦成丝儿,泡在大水盆里。土豆渣比重轻,会在上面浮着,土豆粉重,会在最下面自然沉淀。

把上面的水倒掉,土豆渣子弄出来。剩下的粉子还不太干净,再用清水淘洗,一直把粉子和多余的土豆渣子分离。把土豆粉嗮干,就可以用来做粉条了。

这个过程多少有点技术含量,得由家庭主妇来做,别人帮忙。主要用到的材料是明矾,工具是饸烙床。技术好的话,做出的粉条非常精到,烩菜的时候怎么煮,都煮不烂。假如技术差,粉条会很软,锅里一煮开,就成一堆粉糊糊了。

具体细节就不说了。

六,杀年猪、杀鸡、杀羊

我所看到的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羊、养鸡,还有的人家养兔子、养鸽子。

喂猪的东西主要是剩饭和泔水。感觉猪没有膘,会在泔水里加玉米面、麸子。

鸡、兔子、鸽子也是在自己家院子里养。鸡、鸽子一般是喂玉米、高粱。为了鸽子不上火,有精神,飞得高,隔几天喂一次绿豆。新鲜水经常换。它们不能喝不干净的水,否则会生病。

那时候鸡病经常发生。不过,鸡只要不缺水,即使有疫病传染,都不会传染它们。鸡不怕饿,就怕缺水。

夏天喂兔子,你就得到野外拔草了。冬天喂玉米面糊糊。

羊,是农业社集体有专人放。早晨,放羊人挨家挨户喊,你把自己家的羊赶出去,它自己就会跟着羊群走。这就像我们现在每天送小孩子到托儿所、幼儿园一样。农业社集体会专门养几头公羊,为了繁殖。

晚上,羊群从村外回来的时候,它远远地就会撒着欢儿地跑回自己家。也有的羊忘了回家的路,放羊人会把这些羊赶回集体的羊圈。谁家的羊没回家,到集体羊圈里找。集体的羊圈里经常放一个供羊喝水的石槽,还有一个石头平台,放羊人每天都要在上面撒一些捣碎的咸盐,让羊舔。羊不吃盐,也不长膘。

年底的时候,就要杀猪、杀羊、杀鸡、杀兔子了。

不过我家只杀过猪和羊。兔子、鸽子是我养着玩儿的,从来没杀过。

兔子属于自由繁殖,喜欢在地面下打洞。由于没认真养,大兔子生下小兔子,那些小兔子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是外面的猫吃了,也许是大兔子把它们藏在洞里面闷死了。

鸽子,我开始养了两只,后来繁殖到快四十只的时候,野猫每天给我吃一只,我心疼啊!但又没办法,想让它们继续活着,就把鸽子打起来,不让它们落回来。它们后来飞到同样也养了好多鸽子的别人家去了,他们来问我还要不要了,我说不要了,给你了。

那时候没有冰箱,这些猪肉、羊肉怎么存放呢?农民们非常聪明。到河槽里凿十几块冰块,搬回来。在院子里挖一个大坑,把冰块铺在坑的底部和四周边缘,中间放肉,一般人家是在肉的上面再铺一层冰块,而我家是在上面倒扣一口大锅。需要取肉的时候,只要把大锅揭开,吃多少,取多少。取完肉,再把大锅扣上,这是非常好的天然冰箱。而且野猫、野狗还没办法叼走。

在北方几个月寒冷的冬天,那些肉一直都非常新鲜。

七,生产小队分牛、马肉

每个生产小队都专门有一个饲养院,由经验丰富的社员管理,里面养着很多牛、马、骡子、毛驴。在农业社时期,这些牲畜在农业生产当中可是立了大功。

不过,这些牲畜中的老弱病残,会被生产队适时淘汰掉。

每到八月十五或春节,队里会把那些老了的牲畜杀几只,给社员们按户数分着吃。

马肉非常好吃,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儿,比牛肉、驴肉都香。我们分回去以后,一般是剁碎烙馅饼。这些马,有白马、黑马、红马。农民们有一个说法,说白马肉会犯病。意思是说,家里有些常年身体不太好的老人,不宜吃白马肉。

故此,在生产队分马肉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各家各户的情况,那些负责分马肉的人会说:“你家有病人,这个白马肉就不给你家了,给你家割点黑马肉吧。”

八,生产队的菜园子

至于题主说的“过年时能够吃到哪些菜”的问题,我大概给介绍一下。

那时候,每个生产小队都有一个菜园子,有专人种菜。我家所在生产小队的种菜人,是五台山一个还俗的和尚,姓杨。说话特别侉(就是当地人听不懂),应该是一个南方人。但他非常认真。农民们吃菜,就会找他。

我家墙外面就是菜地,因为挨得最近,生产队也信任我家,便让我家看了很多年菜园子,属于义务,不记工分。

菜品有黄瓜、长白菜、圆白菜、西红柿、白萝卜、豆角、大蒜、茄子、韭菜、大葱等。

不过,那是夏天可以吃到的菜。冬天,人们一般储存的大多数是大白菜、土豆、黄萝卜。这同样也是队里分的。

因此,过年的菜也就只有大白菜、土豆、黄萝卜是常规菜了,因为别的菜无法储存到年底。

九,过年

忙完上面这些事,也就差不多到腊月二十九、三十了。这就该扫院子,买鞭炮,垒旺火,贴对联,包饺子,准备过年了。

除夕夜,六十年代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的犄角旮旯里点上一盏素油灯。二十三,洗灯盏,主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不过,到七十年代时,基本没有人家会在院子里点这种灯盏了。

春节晚上,我家一般吃的是猪肉、大葱、白菜馅饺子,粉条拌绿豆芽,酱牛肉,炖猪骨头,鸡肉,爬肉条,炒鸡蛋。不过,我家人吃肉比较少,尤其是我弟弟,不吃肉馅饺子,我妈专门给他包一些素饺子。鸡蛋、粉条、大葱馅。

因为家里人多,这时候外面上学的、做工的,都会放假回来,故此,我家包饺子奇快无比,一大块面,一大盆肉馅,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变成了饺子。只有父亲一个人是只指嘴,不干家务的。

另外,我家是外来户,年三十晚上,父亲会叫上我一起到村外的十字路口,给几百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祖宗们烧纸遥寄。

以上就是我家那时候过春节时的大致情况。周围四邻八乡的村里人也都差不多一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Dalidali 回复 悄悄话 ""一般的家庭,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农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货除了政府供应的肉和有关副食外,基本上家家户户郅要杀一至二条年猪,相互之间还在比着看谁家的猪杀得大。我们队上有的还杀上接近四百斤净肉的猪,不少家庭也有二百多斤,少数困难人家也有百把凣十斤的。"""
-------------

“家家户户要杀一至二条年猪”! 这个吹的比扛200斤走10里山路不换肩更离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