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和粟裕是中共夺取政权时功劳最大的两位将领。我对军史懂得并不多,这些想法已有20多年,迄今未变。
- 战略眼光。二位都是一流的,但粟裕更有把握全局的能力,能从整体上,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决定战局胜负的主要因素,在中共军内首屈一指。 1946年,粟裕反对毛泽东党中央的北撤指令,力争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结果以劣势兵力,7战7捷,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重大胜利。1948年,他几次拒绝毛要他率部脱离江北根据地,渡江南下的战略决策,最终说服了毛泽东。不仅如此,粟裕提议,并成功地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以大体相同的兵力,完胜对手国民党军。粟裕在50年代初,就提出要优先发展空军,他指出:“建设一支比较强大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力量,应成为全军建设的中心环节。”再次显示了粟裕的战略远见。林彪当机立断,指挥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大撤退,是一个案例。但与粟裕相比,我认为林彪的战略眼光略差一些。
- 战役指挥能力。林彪粟裕都是第一流的,计算紧密,旗鼓相当。粟裕更善于抓住战机,出奇招,敢于以少胜多,所以常有出人意料的战果,前面提到的苏北七战七捷就是突出战例,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亦是范例。林彪在战役指挥上考虑比粟裕更加周密,谨慎,所以林彪指挥了很多漂亮战役(辽沈,平津,等等),失败次数比粟裕少,安全系数高。
- 战术素养与部队战力培训。林彪对战术的重视和素养超过粟裕。林彪总结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是四野强大战力的重要因素。没有看到粟裕在战术上有重大建树。这里说的是他对部队战术战力的重视不够,粟裕身经百战,本人的战术素养当然是一流的。父亲给我讲过一个小小的轶事。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一次粟裕到三野陶勇部队的司令部视察,突然发现有一个团的国民党部队向村子快速进发,当时只有少量警卫部队(连或营,记不清了),大家很紧张。但粟裕毫不慌张,一点惧色也没有,极为沉着,看到村子里有一座地主护院的炮楼,笑笑说,没事的,进炮楼。他的四个警卫员,每人一支卡宾枪。我父亲受命火速到邻近部队求援。结果援兵还没有跑步赶到,敌军发现村子里有共军防守,已经绕道远去了。林彪和粟裕都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但与粟裕相比,林彪更重视帮助下属提高指挥能力和战术素养。在林彪的培养指导下,四野的军、师指挥员的指挥能力总体超过三野,基层指战员的战术和战斗力也超过三野。由于林彪对战术的重视,对培训部下重视,林彪部队的伤亡比例低,获得胜利的代价小,这是林彪深获部下拥戴,所部士气高昂的重要原因。粟裕对战术的重视不及林彪,对下属的培训指导下的力气不够。个人认为粟裕所部战术上最明显的不足之处是攻击时,在关键点上的火力不够集中,不够强大。所以三野部队,与战术素养高的国民党部队作战就比较吃力,如对胡琏部,黄伯韬部作战时,就是如此。有些战役,粟裕的战役指挥是正确的,抓住了战机,形成了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面,但由于下属部队的战术素养不足,导致战役失败。比如南麻战役,国民党军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固守待援。粟裕以2,6, 9三个纵队围攻,但部队没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战术,战役准备不够充分,虽三倍于敌,终遭败绩。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三野,离开了粟裕的指挥,军一级的战役,打得远没有四野漂亮。金门战役的失败就是佐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军事上,林彪粟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体来看难分上下。在人品上,粟裕明显优于林彪。在东北,林彪因为一桩关于大功率电台的问题,没有重用有军事才能的陈光,难免让人怀疑有私心。林彪有能力,有威信,但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就大跃进惨败的原因,为毛泽东作长篇强力辩护,报提拔之恩。把一贯紧跟、死忠的罗瑞卿,柯庆施、陶铸等人都比了下去,是他飞黄腾达的神来之笔,也种下了日后机毁人亡的祸根。而为人宽厚正直的粟裕虽然仕途受挫,却得以善终。
徐达,常遇春那个更牛叉? 徐达任前锋,常遇春为帅,还是反过来更好?
楼下有人指出林彪兼具军事政治才能,东北时作镇一方,以中央委员之身领导几个政治局委员陈云,彭真,高岗 ,张闻天,一人兼任所有正职(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连罗荣桓也只是副政委。林彪麾下四野士气高扬,猛将如云,部队装备战术素养为我军之最,攻坚拔寨,所向披靡。林彪能训练出这样一只铁拳,这样一只猛虎,而且威信极高,深受部属崇敬,部队战斗意志,获胜决心非一般可比。
两者相较,林彪善领军为帅,粟裕善为将冲锋。林彪或可比韩信,粟裕更似常遇春!
老太爷是八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