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的募款文化

(2013-04-05 05:45:39) 下一个
  谈到学生时代的募款,心中第一个浮现的画面就是小学的时候买的防痨邮票,记得好像是一张五块钱,左下角有个二横一竖的红色标志,小孩子不知道防痨是什么意思,但对于收集防痨邮票却有极大的兴趣,现在肺结核在台湾已经很少听到了,不知道小学是不是还在卖防痨邮票?另外就是常见的爱心乐捐活动,虽然美其名为“乐"捐,但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的家长捐款,捐款金额在一百元(二十多年前的一百元可是一笔大数目呢)还可以换一张奖状,所以捐款反而变相成是一种同侪之间炫耀的工具?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募款,这些募款的收益者大多是为了校外的慈善机构和公益团体或是校内需要帮助的学生,很少听说过是因为学校自己缺钱找学生家长募款的,这在台湾想来是理所当然,公立中小学有政府当靠山,而私立学校已经收了一大笔学费了,谁有这个胆子向学生家长募款呢?不被家长骂死才怪! 大学毕业之后,开始接到学校给毕业校友的信函,其中除了报告学校最近有什么新的建设和活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争取校友的捐款了,许多以庆祝校庆为名的校友聚会也经常是以募款为目的而举办的,这时候才开始见识到学校为了募款的用心良苦?
  但是和美国相较之下,台湾学校的募款活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上研究所时看过一本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谈非营利事业管理的书,他提到每个美小学孩子都有卖童子军饼乾的经验,当时觉得很奇怪,小孩子没事去卖饼乾做什么?当我来到美国而且小孩在这里上学之后,我终于了解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美国人从小就要帮学校或教会义卖募款,这可是他们参与志愿工作重要的一部份呢!台湾虽然是蕞尔小岛,但非营利机构的数目竟然在全世界荣居第二名,可以说是另一个台湾的奇迹,那第一名是谁呢?哈哈,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美国,在此大家分享我们对美国学校募款的观察?
  在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不时会收到许多非营利机构募款的信函,他们深深地知道“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这个道理,也了解人是不会无缘无故的掏腰包捐钱的,所以他们随着信封附上许多已经印好你的姓名和地址的贴纸,当你在寄信时,你只要撕下一张贴纸往寄信者的位子一贴就行了,省下了寄信时书写地址姓名的麻烦,这些机构期望你在看到这些用心良苦的贴纸之后,会良心发现附张支票寄给他们,但是这些贴纸通常最后都成为我女儿的玩具,汇款一事不了了之?自从女儿多多在去年开始上美国浸信会附属的教会学校preschool,我们见识到了美国学校的募款方式的多元与创意?一开始我们收到了一本信封,里面除了每个月缴交学费的信封袋之外,其中隔二三个月就会出现一个写上不同名目的乐捐信封,希望我们可以在每个月的学费之外“顺便"捐一些钱给学校?过了一阵子之后,学校来函请家长加入Box Tops 4 Education的活动,也就是请家长留心一些厂商的产品包装上会有一个Box Tops 4 Education的图案(如下图)
,只要把这个图案剪下来收集起来给学校,每个标签学校可以向厂商兑换十美分到五十美分不等的捐款,这真是个有创意且达到双赢的好方案,一方面学校可以筹到经费,另一方面厂商也可以尽到社会公益并同时促进业绩成长,而这些产品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学生家长只需要选择赞助厂商品牌的产品就可以帮助学校,何乐而不为呢?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募款方式是通过学校来订购一些厂商提供的饼乾、匹萨和蛋糕,学校再抽取一部份的反馈金额?最近我们最头疼的是前文所提到的童子军饼乾方式,有天接多多放学的时候,老师交给我一盒沈甸甸的盒子(见下图),告诉我学校最近又要募款了,这盒巧克力一条一美元,共有五十条,请下周将五十元交回学校?这根本就是强迫推销嘛! 顿时间心里有些不太舒服,但问过在美国久居的朋友之后,赫然发现这是美国人非常习以为常的募款文化,大部份的美小学朋友都有逐门推销义卖品的经验,美国人通常也很乐意买小孩的义买品,我们只好硬着头皮想办法把这五十条巧克力卖出去?首先,我大胆地找我的论文指导教授下手,没想到他听完之后很慷慨地掏腰包拿钱出来,而且因为他不吃巧克力,所以要我把巧克力在上课时拿出来分享给同学?顿时间我的信心增加不少,看着盒子中剩下的四十几条巧克力,接下来就看多多的魅力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