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简无思:虚实之间的古希腊文献(之一)(d)——— 西方历史的幻灭(14)

(2023-02-13 11:55:24) 下一个

简无思:虚实之间的古希腊文献(之一)(d)——— 西方历史的幻灭(14)

 简无思 简无思 2023-01-08 02:07

 

 

 

【摘要】古希腊文献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首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另外,全部的古希腊文献都是通过转介和翻译而来,具有不可避免的因为二手转换带来的失真。第三,现今主流历史学界拥有的古希腊文献在在可信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虚假不实的问题,尤其相对于档案积累脉络清晰,年代清晰,体系完备的中国历史文献对照之下。

 

 


【请读者注意,本号完全免费。关注本号即可阅读本号所有文章。任何就本号文章的收费行为,均属于非法,请及时与本号联系】

 

 

 

【申明:本号关于西方历史所涉及古代、中世纪、现代民族和文明的历史资料会包括来源于西方历史学者基于构建型历史研究而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各种中、英文公开出版物,本文作者在此加以引用不代表认可这一知识和术语体系的可靠性,可信性,确实性和真实性。本人致力于在西方历史学体系内部检查其资料和写作的合理性,自洽性,可靠性和可信性。】

 

 

 

今天中文世界对古希腊的了解全部来自西方世界。而现代西方世界历史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古希腊几乎都来自12-13世纪开始的,经由阿拉伯世界、拜占庭帝国转手的,以及佛罗伦萨的一批文艺复兴旗手们如彼特拉特、波焦等人发现的(见简无思:重获的历史文献),古希腊文献及其拉丁文翻译

 

 

 

这里的翻译打了引号,是因为这个翻译过程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专业人士的专业翻译,严格来说,应该是转介

 

 

 

据主流历史学界的观点,8世纪开始的阿拉伯翻译运动是伊斯兰世界系统地向周边文明学习,吸收营养的过程。智慧之家大规模地翻译各种不同文字,来自不同地区和文明的文献,包括来自拜占庭帝国的希腊文献,波斯,中国,印度,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埃及等。西方学者抱怨,在这个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人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里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弄混了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之间的界限,以致他们拿到手的古希腊文献已经不正宗。

 

 

 

当然,除了11-12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向欧洲转介古希腊文献之外,还有与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及15世纪末拜占庭帝国崩溃之后有关的一些文献,从希腊文直接翻译到拉丁文,不过,绝大多数依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比如,在古希腊文献翻译史上占据极重要位置的西方学者William of Moerbeke, 莫厄贝克(Willem van Moerbeke; 1215–35 – c. 1286) 所直接翻译为拉丁文的大量古希腊文献其实也属于编译(redactions)。

 

 

 

基于转介的古希腊文献本身属于二手文献,其可靠性不得不因为转介过程不可避免的的掺杂而难免失真,而难免遭受严重质疑。二手货就是二手货,这里的先天缺陷如上所述是无法否避免的,也是无法否认的。

 

 

 

相对于中国历史文献档案记录体系清晰,有时代标记清晰,作者身份清晰,本质为二手资料的古希腊历史文献研究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一方面,关于古希腊的历史形象或者历史叙述几乎仅仅存在于那个时期以来的二手翻译的文献世界;一切都来自翻译人员之手,或真或假。另一方面,关于文献的作者和时间,需要从真假文献中甄别。

 

 

 

所以,如果说中国历史形象的真实性建立在历代积累的原始历史资料,历史档案,等历史的自然积累之上,那么,古希腊的历史形象则取决于12-13世纪以来,大致直到16世纪所发现、翻译的古希腊文献发现者、翻译者之手;缺乏自然的历史真实性,或者说其历史真实性(veracity)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可信性(credibility)与可靠性(reliability)。

 

 

 

有人攻击中国历史的确实性(validity,即,可信性和可靠性),我的回答是,中国历史(资料)的确实性建立在人性所允许的最大可信性,人类自然历史所允许的历史资料积累的最大可靠性之上,是人类历史记录能力所能达到的颠峰。如果人类历史资料的最大确实性取决于虔诚的历史态度和连续不中断的历史档案记录,那么,人类有史以来也就只有中华民族做到了。人性是有弱点的,对中国历史的求全责备式攻击其实不过是对是人性先天不完善的攻击。

 

 

 

而古希腊历史确实性的欠缺恰恰就在于,它没有自然的历史资料积累,仅仅存在于二手的、以古希腊作者为名的文献资料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的演绎推理之中。也就是说,古希腊历史是基于12-13世纪以来的古希腊翻译文献中提供的叙述,作为原始资料,在文献世界中演绎推理,构建而来,而非经年累月的历史资料自然积累,其确实性先天不足。

 

 

 

这是中文世界的读者需要了解的第一点。

 

 

 

其次,就来到了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古希腊文献本身的确实性(validity=可信性credi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即,即便这些古希腊文献没有经过转介人员的掺杂,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可信、可靠吗?

 

 

 

【再复习一下本文所用术语的含义,参阅简无思:西方文献史中的伪造文化(b)———西方历史的幻灭(10),并进一步深化探讨,以便后面的讨论不产生无谓的歧义。

 

 

 

可信性(credibility)指的是历史资料来源所受资料保存者、整理者、制造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该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真实性(veracity)的偏差程度,即相关人员的主观因素对历史资料真实性的影响。比如,历史事件的记录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好恶,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对历史事件做出的特定角度和立场的描述和记录;可靠性(reliability)指的是历史资料本身的客观性,即历史资料本身对历史真实性的反映。

 

 

 

理想的历史研究应该区分历史资料历史著作之间的差异。

 

 

 

官方档案,历史记录,碑文,文物,日记,地方志,家谱等比较客观的历史自然遗留,都属于历史资料。其中,以文字材料为形式的历史资料,可以称为历史文献资料汇集,也属于历史资料,虽然此时容易受资料汇集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历史资料的特点是具有相对客观性。历史同时期档案和记录人员的主观性相对于历史本身而言,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因而处于,也不得不放在,技术性忽略的范围(这一段来自我曾经发布的公号文,微聊中国历史的可信性。文章被平台删除,不知原因)。

 

 

 

历史著作,即一个人或一组人撰写的有关年代久远(即,超过历史亲历者所经历的年代)历史事件的著作,也应该区分史书历史著述两个概念

 

 

 

史书,指的是基于客观历史资料的历史著作,是历史资料汇集的一种形式。历史资料汇集如果以一种体系化的形式出现,比如史记的体例,以客观汇集历史事件为目的,资料汇集的作目的在于整理原始历史资料,使之精简化,系统化,便于查找,阅读,我们称之为史书。二十四史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化,体例化,精简化的历史档案,可以称之为二级历史档案,依然属于历史资料。

 

 

 

如果资料汇集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的原始资料分类集合,没有体现史书形式的充分精简化,系统化,体例化整理,那么,这一形式的历史资料汇集依然属于原始历史档案,或一级历史档案

 

 

 

历史记录,指的是基于历史意识为后人留下当下发生的事件而做出的记录。比如中国历史学体系中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帝王实录,都属于历史记录。历史记录属于原始历史资料,即,一级历史资料,也即一级历史档案。

 

 

 

历史著述,指的是以历史评论,或历史真相探索为目的,对既往历史或者过去事件的研究,解析,历史经验和意义的总结等。历史著述的主要内容不在于描述已有的客观历史资料,而在于对未知历史真相、意义、价值等方面的探讨。历史著述可以派生于历史资料,或者是有限历史资料的衍生。历史著述不属于历史资料。比如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蒙森的罗马史就属于历史著述,本身不可以被当作历史资料。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包含有历史资料的历史著述。

 

 

 

历史文献在历史学界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字眼。

 

 

 

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常常没有在历史资料和历史著述这两个概念之间得到清晰区分,导致历史研究在历史可信性和可靠性方面模糊不清。

 

 

 

以文字材料为形式的历史资料,如上所述,称之为历史文献,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异议。

 

 

 

史书,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历史档案或者二级历史资料,称为历史文献也不应该有异议。

 

 

 

历史著述,哪怕是久远以前的历史著述,本身并没有对所讨论的历史(过去事件)有原始历史资料意义上的贡献,所以,不应该称为历史文献。

 

 

 

但是,如果久远以前的历史著述及其作者本身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身作为后世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那么,这个时候的历史著述自身作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就完全可以看作历史文献本身,而其作者可以看作历史事件中的一部分。但此处历史文献的含义与它所讨论的历史事件无关。也就是说,对于历史著述所讨论的那段历史而言,这一历史著述不能被当作历史文献;但它自身成为后世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时,它才成为历史文献。比如,吉本的衰亡史对于罗马研究而言,不能作为历史文献,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原始历史资料。但如果我们研究18世纪的罗马研究史,那么,这本书可以被看作18世纪罗马研究的原始资料之一。

 

 

 

历史资料尤其以其历史文献的形式,是构成历史叙述的主要依据来源。但无论历史文献还是文物,如果缺乏历史时间框架,则其历史资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以文字材料为形式的历史文献与后世历史著述都在进行历史叙述。前者是历史以资料形式在在叙述历史自身;后者是后世之人对这段历史的追加叙述。

 

 

 

澄清这些概念很重要,这将为我们下面的讨论带来很多便利。】

 

 

 

本系列(7)(简无思:虚假和伪造的历史文献(上)———西方历史的幻灭(7))提到西方历史文献的虚假和伪造问题,有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西方历史文献的虚假(fakefalsefulness),指的是虚假的历史文献足以带来历史认知的混乱,构成虚假不实的历史叙述。它在构成上很复杂,正如系列(7)里提到的。这里再做补充如下:

 

 

 

伪造(forgery:彻头彻尾的伪造,以欺骗从而获得某种直接的世俗利益(如金钱、名声等)为动机,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波焦;不是为了获利,但有着为家乡的历史地位和名声而奋斗的动机,如安尼乌斯(Annius of Viterbo);

 

 

 

伪托(pretense:有意识地伪造某名人的作品,但其中没有世俗利益考量,往往来自古代无名作者写作,具有崇高学术价值,纯粹学者精神的产物,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文集中的大量伪托作品;中世纪教士为了宣扬基督教义而伪造保罗等耶稣使徒的书信,为了强化他们自己神学观点。伪托是伪造的一种,即有意识地欺骗读者或受众。

 

 

 

扩充(interpolation:真品掺假/后世增添,如卢克来修的《物性论》。

 

 

 

模仿(pastiche:学习模仿古人写作,而后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冒称古人作品:古代修辞学校为了训练学生的修辞能力,让学生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演说家的雄辩修辞,其中的一些杰出作品流传于世,被人误以为某大师的作品。

 

 

 

伪典(pseudepigrapha:有意和无意中错误地认定文献作者和时间,如色诺芬的《雅典政制》。一般指的是那些不明作者或者不明动机的伪造,并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误导主流历史叙述和历史判断。

 

 

 

恶作剧(hoax):出于开玩笑的目的伪造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乃至古代绘画、文物等,不是出于赢利等上述目的。

 

 

 

伪金石(pseudo- epigraphy:伪造铭文。注意不是前面提到的pseudepigrapha(错典)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类建立在研究现今已经被识别的虚假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还有很多虚假文献依然混杂在真实历史文献中,尚未得到揭露。

 

 

 

就古希腊文献而言,首先正如前面提到的,几乎所有文献都来自12-13世纪以来的二手翻译。有学者认为,16世纪以后如果再有所谓古希腊文献问世,那么大概率都是伪造(原文出处正在查找)。

 

 

 

其次就是这些文献本身(尚未翻译前)的历史确实性(validity)的问题,表现在上述虚假历史文献的分类。

 

 

 

(不小心又达到了3500字。有朋友建议每一篇文章不超过4千字为宜,这样不至于因冗长而令读者疲惫。虚假历史文献的实例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