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学在历史和考古研究中的价值是西方学术界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个重大话题。中世纪晚期以来重获(recovery)的古典著作亦真亦假,亦虚亦实,不断有伪造作品得以识别。严格来说,目前依然列为真实作品的古希腊著作仅仅属于主观认定。对于缺乏历史档案记录传统的西方世界而言,数量不多的古代著作弥足珍贵,经不起严格辨伪;其典籍和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介于真假虚实之间,也是不得已。中文世界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如果非要把这段本来若隐若现的拟真历史与千年档案记录积累而来的中国历史及其浩瀚典籍相提并论,信之笃笃,可能就难免轻率而失察,盲信而易骗的批评了。
【本文于2/8/2023发出约4小时后被禁,原因不明。修改可能的敏感词并删除部分段落(均留有文注)后重发。
希望有关部门提高现代管理意识,删禁文章,应该给出具体理由。】
【申明:本号关于西方历史所涉及古代、中世纪、现代民族和文明的历史资料会包括来源于西方历史学者基于构建型历史研究而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各种中、英文公开出版物,本文作者在此加以引用不代表认可这一知识和术语体系的可靠性,可信性,确实性和真实性。本人致力于在西方历史学体系内部检查其资料和写作的合理性,自洽性,可靠性和可信性。】
【请读者注意,本号完全免费。关注本号即可阅读本号所有文章。任何就本号文章的收费行为,均属于非法,请及时与本号联系】
古希腊因为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资料,所以,主要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文献,以文学,哲学和自然知识为主要内容,便成为后世学者构建古希腊历史所依据的主要资料。
在主流学术叙述体系里,古希腊文献真实性受损(compromised)的问题,大致发生在三个时间段。第一,古希腊时代,即古风(archaic),古典(classical),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这一段时间是古希腊文献的形成时代。第二,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的希腊罗马时代(Greco- Rome),东罗马(East Roman Empire)时代。这是古希腊文献流失的时期。第三,9-10世纪由阿拉伯人开启,文艺复兴旗手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古希腊文献集结的时期。
需要说明的是,古希腊没有官方意义上的历史记录。所有的古希腊文献均来自民间作者的创作。
正因为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资料,所以古希腊历史均基于现有古希腊著作中的记载间接或直接推演而来。比如,关于修昔底德,除了他自己在其著作中的自我叙述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资料可以佐证;我们现在对希罗多德的了解也都是从其他作者的相关书籍中综合、拼接而来;苏格拉底更是仅仅存在于柏拉图等人的叙述之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历史资料均来源于其他作者主要是他们的学生对他们的描述之中,等等,不一而足。本质上,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历史叙述都是从现有古希腊著作提供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拟真世界里构建而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古希腊历史是一段拟真历史。
第一个时间段所涉及的不实文献,据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格拉夫顿(A. Grafton)介绍。从其性质来看,可包括恶作剧(hoax),扩充(或植入,interpolation),模仿(pastiche)。
第二个时间段的问题主要是流失(Lost),包括整体流失和部分流失,以及转抄过程中的失真(diatortion)。
第三阶段是文献不实最主要的部分,涉及伪托(pretense),伪造(forgery),扩充(或植入,interpolation),伪典(pseudepigrapha),伪金石(或伪铭文,pseudo- epigraphy),等。
这些不同性质的不实文献种类如此丰富,意味着这一问题在希腊或者普遍意义上的西方世界很严重。这一现象与古典中国截然不同。
先秦、秦汉、两晋、唐宋,甚至元明清以来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道德文章,君子人格。两晋或唐宋开始,读书人崇奉文曲星君,没有人会拿自己的文运开玩笑,文献伪造或者文字欺骗一类实属闻所未闻。晚清以降,民间偶有堕落文人伪造字据,非法渔利的传说,那也都属于骇人听闻,罪大恶极之事,令人鄙夷,用今天的的网络词语就是,社交死亡,自绝于主流社会。
这一不同似乎意味着西方文明即便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知识阶层也没有类似古典中国那样清晰而严格的内在道德要求,防范或者杜绝文献伪造和文字欺骗。也许与知识阶层对知识,文字的意义的理解不同有关,文字、语言和写作,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个人的自由行为,与“文以载道”的中华传统大相径庭。这一点从现有的古代希腊文学著作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希腊神话中主管文学、诗歌、艺术、历史写作的女神缪斯群体,似乎仅仅是这一部分的人类生活神化之后的形象,并没有规范道德、矫正行为、或者审判奖惩一类的功能。欺骗和伪造没有来自形而上世界的限制。
至少柏拉图、修昔底德,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已经遇到了或者自身经历过大量文字和写作不真实的问题。在其著作中,他们都曾讨论不实的写作,或者强调真实写作的重要性。
柏拉图曾经强烈批评伪造和虚假陈述,甚至对荷马和赫西俄德持极度否定的态度(直接称他们说谎),认为他们的不实描写会严重误导民众和儿童。
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里不止一次强调他所写内容的真实性,给出它们的来源,或者亲眼所见或者亲耳所听。显然,他的时代已经暴露不实写作的问题,他需要强调自己写作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但时代所限,他并不能保证这些见闻本身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无法摆脱不实写作的问题,正如修昔底德,色诺芬,普罗塔克,曼尼托,尤西比乌斯,约瑟夫等人很早就指出的。人们可以轻易发现其写作在自然,人文,军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克特西亚为了强化他的著作可信性和可靠性,声称其写作资料来源于波斯宫廷档案,虽然其实顶多是当地政府的公文。但后世学者认为甚至这些公文也应该是他的伪造,所以他的两本重要著作《波斯史Persica》和《印度史Indica》均被近现代作者判为编造。这也是他的著作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原因。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格拉夫顿(A. Grafton)在其获得广泛赞誉的《Forgery and Critics》中也论及这一点,他说,“当修昔底德坚持严肃的历史必须依赖于关于最近过去的可靠和直接的口头证词时,他揭示了一种感觉,即所有的书面证据至少是有疑问的——尽管最近几十年来他为拉斯代蒙人(Lacedemonian)使者和雅典政治家撰写的演讲也被看作为一种伪造。”
根据这些例子所间接提供的图像,似乎很明显,写作不实现象在古希腊世界非常严重。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还讨论过其他一些更为直接的例子,读者可以回头翻阅参考。
其实,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克特西亚等人的历史题材的著作存在不实描述是很自然的。因为作为不具备政府官方权威身份和能力的民间作家,以个人身份所能获取的资料,在其所涉及事件和背景的广度,深度,具体细节,材料对真实性和丰富程度,等等是极为有限的。再加上古希腊的“唠古”(logograph)历史文学的叙述加工传统,实在不能用古代中国史官或者现代历史学标准来要求。
这里所提及的古希腊世界指的是主流学术界认定现有古希腊著作(以罗布经典图书馆所藏古希腊著作为标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而来的拟真古希腊。至于是否在对应这个所谓经典古希腊时代的现实历史中,以山区地貌,农耕贫瘠为特征的古希腊城邦已经拥有如此大众化的文字教育和普遍的写作行为,文风已经如此兴盛,直逼唐宋时代的中国;或者,实际上这些著作和讨论其实针对的是纸张等大众化的书写材料广泛易得之后的后期阿拉伯和欧洲世界的情形,目前人们尚没有能力和依据做判断,但是可以拥有充分理由表示怀疑。
9-10世纪以来经由阿拉伯世界和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收集整理而来的古希腊文献(包括古罗马文献)本身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内部激烈争论的话题。自从中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学者、贵族、教廷开始关注古代文明以来,古罗马和古希腊文献在民间得以收集(collection),发现/重获(recovery),整理(categorization),与伪造(forgery),伪托(pretense)错认(pseudepigrapha),critics(辨伪)交织在一起。其间,不断有伪造(包括错认)作品从经典作品集中排除出去。
【这里介绍两本书,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深入阅读:
书名:Scribes and Scholars: 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作者:L. D. Reynolds , N. G. Wilson
书名:Pseudo-Aristoteles Latinus: A Guide to Latin Works Falsely Attributed to Aristotle Before 1500
作者:Charles Schmitt ,Dilwyn Knox】
比如,曾经被认定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作品的数量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规模不断缩小。
至少下述亚里士多德伪作已得到确认:
Aristotle's Masterpiece (1684)
De Proprietatibus Elementorum (9th or 10th century)
Liber de Causis
On Marvellous Things Heard
On the Universe
Rhetoric to Alexander
Secretum Secretorum
The Theology of Aristotle
Physiognomonics
On Melissus, Xenophanes, and Gorgias
然而,尚未自《亚里士多德全集》剔除的伪作包括:
更多中世纪以来被判定为亚里士多德伪作的书目如下:
(为避免微信审查部门基于不了解而误以为“传播谣言”导致本文被封禁,以下删除书籍名录30本。)
19世纪柏拉图和修昔底德专家,英国剑桥大学Benjamin Jowett 在他的《Menexenus附录》中提到,“柏拉图的著作在真伪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长期以来,古代很多其他人的著作都被划归柏拉图名下。虽然Menexenus目前依然列为柏拉图作品,但Benjamin Jowett 在翻译这本书的导言中清楚地指出,其作者究竟是谁,人们并没有赖以下结论的明确证据。尽管如此,随着时间走向现代,越来越多曾经 被认定为柏拉图著作的书籍渐渐得到澄清。
古代被视为真实的柏拉图作品,但现在至少受到一些现代学者怀疑的作品举例如下:
Alcibiades I?
Alcibiades II?
Clitophon?
Epinomis?
Letters?
Hipparchus?
Menexenus?
Minos?
Rival Lovers
Theages?
以柏拉图的名义传播,但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被认为是伪作的作品举例如下:
Axiochus?,
Definitions,
Demodus,?
Epigrams?,
Eryxias?,
Halcyon?,
On Justice?,
On Virtue?,
Sisyphus?
更多被认定为柏拉图伪作的部分名录如下:
(为避免微信审查部门基于不了解而误以为“传播谣言”导致封禁,以下删除书籍名录25本。)
其他一直以来在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备受质疑的古希腊著作至少还包括以下著名古希腊作者及其著作:
(为避免微信审查部门基于不了解而误以为“传播谣言”导致封禁,以下删除书籍名录10本。)
很多中文世界的朋友以及官方学界很可能对(以下删除著名古希腊作者名录共六人)等人的作品被认定为不可靠,真实性存疑这一说法感到不解,甚至可能会愤怒。
不着急,本文在此只是向中文世界读者介绍西方学界的意见。详细情形以后有机会会向大家介绍。
如何判定这些古希腊伪作或者真实作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过硬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传统人文方法的主观认定。能够被剔除的作品往往是那些与作者的其他认定作品差别太过明显,并且相对而言学术水平不高。
通常,西方学者的辨伪(critics)方法有三种。
第一,是对古希腊作者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其他已知著作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这包括搜索文本或脚本中可能表明伪造的不正常和不一致之处。
其次,运用各种与年代相关的历史标准、文体标准和语言标准来验证材料的原创性。
第三,据说学者们还能通过分析了手稿的物理特征,如所用纸张和墨水的类型,以及书的缝纫、装订和版面。如果这些因素中有任何一项表明与已建立的记录不符,则调查结果被归类为伪造。不过,本文作者对此表示怀疑。如果一些著作的作者果然是古希腊人士,其作品恐怕很难通过这种用来鉴定现代书籍的方式来判断真伪。假如一本书真的能够有中世纪以后的装帧,它必定最多只能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拷贝。
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中世纪以来有太多伪造作品,以至于学术界专门为此发明了一个词汇:Pseudo-Aristotle,伪亚里士多德。
伪亚里士多德一词专门用来指代一批哲学或医学 论文、著作及其作者。这些作者往往将他们的的作品署名为亚里士多德( 伪造forgery和伪托pretense),或者这些作品后来被其他人归为亚里士多德(pseudepigrapha)。《亚里士多德全集Corpus Aristotelicum》 作为一部作品集或者作为一个词包含了现在学术界所认定的亚里士多德真、假两类作品。伪亚里士多德指的是虚假的亚里士多德作品及其作者。下面简称为伪亚著作。
学者们相信,最早的一批伪亚著作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逍遥学派学生创而来。然而,中世纪 有更多的伪亚著作经由环地中海的欧洲人、北非人和阿拉伯人 创作。这些著作冒称亚里士多德为的是保证其获得一定程度的尊重和接受。这在中文世界似乎也不难理解,匿名著作被人们伪托(pretense)为著名作者的作品是常见的。
这样看来,显然,亚里士多德在中世纪的穆斯林阿拉伯和 基督教欧洲 世界的学者圈里也许是最富于名望和权威的古代作家。据说在中世纪,有100多件伪亚作品流通。这些维亚作品可以根据其使用的原始语言分为三组,即拉丁语 、希腊语 或阿拉伯语 。拉丁作品的类别最小,而阿拉伯作品数量最多。许多阿拉伯伪亚作品在中世纪被翻译成拉丁语。其中大多数涉及神秘学科,如炼金 术(Alchemy)、占星术 (Astrology)、手相学(Palmistry)和面相学(Physiognomy)。【实在怀疑(!)这些学问是否很有可能从中国贩卖而来,未来的中国学者应该花一点时间在这方面,研究它们的来龙去脉。】
其他还包括一些希腊哲学主题的著作,其讨论的内容更常见的是柏拉图 和新柏拉图 学派,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目前鉴定为阿拉伯人撰写的《秘中之秘The Secret of Secrets)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伪亚作品,甚至比亚里士多德的任何真实作品都传播更广。
伪亚著作在中世纪后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如,《Aristotle's Masterpiece亚里士多德的杰作 》。这本性学著作,涉及解剖学、妇产科学、女性心理学等,于1684年首次出版,在英国 非常受欢迎。它在二十世纪初仍在销售,可能是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关于医学主题的最广泛传播、转载的书。推测这本著作在探讨这一主题的过程中,足够详细,准确,实用,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求知欲望。而通过借助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名,有助于突出其权威性,冲破保守教会势力的阻扰。
亚里士多德著作如此,其他古希腊作者也就可想而知了。研究文献伪造的现代学者(Roach,Erman等)认为,已知的文献伪造案例多数发生在12-13世纪以后,推测这应该与此后西方世界开始出现大量、普遍、易得的书写材料,即纸张有关。
12-13世纪以后中世纪的文献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世纪的教会文件,以及古罗马,古希腊文献的发现、发掘、搜集,其中真伪混杂,虚实共存。
西方学界承认,虽然现代编辑和学者尽一切努力确保他们对古代作品的解释是正确的,但无法验证任何给定的文物或手稿在创作时间和作者身份方面的准确性。当涉及到古代文学时,赝品尤其受到关注,因为它们具有古董和文物市场上才具有的超常货币价值和历史重要性。
在目前主流学界认定的古希腊著作作品集里,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依然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的主观认定。所有的著作都来自那一时期的人文学者的出于学术、金钱、名声等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的热忱,鱼龙混杂,真假莫辨。
往往,文献伪造之所以能够成功,至少有三种因素都能满足,其一,是其本身的学术价值足够与原作者媲美,这是最核心的要素。一部著作,必须能够在质量上足够优秀,才能够有资格拿来冒充著名作者的作品,并承受自欺问世以来的各种质疑(或辨伪,critics);其二,在思想格局上,必须与著名作者的其他著作一致;其三,在写作细节上,比如风格、文字习惯、时代、性格特征,等等都能与冒名的著名作者类似。
如果一部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足以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通常学术界很难因为它的作者和创作时间不明而弃之于漠视。哪怕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是该著名作者的作品,只要在其他方面没有严重的矛盾冲突,学界也会因为没有充分的否定证据,而认可其作为该著名作者的归属。
所以,文献伪造,乃至文物或者艺术品/古董伪造,本质上是关于这一无疑已经具有自身价值的文献(文物)作者身份,创作时间,或者创作地点的虚假定位,或者错误的宣称。其目的,在于攀附这一更著名的作者,更著名的地点,或者更久远的时间,以获得更多关注,增加其市场价值。
这是本文作者给出的关于文献/文物伪造的含义。
只要伪造的文献因为种种原因,通过了不同时代学术界的审查,随着时间的演进,其对于拟真历史的价值就会愈益显现。它参与构建历史,提高拟真历史的价值,强化塑造西方自古伟大的认知,从历史角度协助完成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古希腊文献的造假,在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古代文献和文物搜寻热的背景条件下,对于搜寻者如彼特拉克,波焦等人而言,手中文献作者和创作时间的确定就在于一念之间。他们告诉买家(patron)如教宗,美第奇家族,或其他贵族家庭,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在那一时刻任意的认定,就是后世学者研究的起点,接受或者排斥。
往往,质量高的文章/著述,只要没有明显的内容错误,时代误差,写作风格的迥异,学界会珍惜这样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多这样的作品被归为“古代未知名作者”,比如以前曾被认定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
如果一名传说中古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流失殆尽,如今在民间某个家庭杂草丛生的院落或某修道院得以发现,哪怕可能是伪称,只要作品本身足够优秀,买主以及后世学者都会倾向于认同对这一著名古代作者的归属。古罗马著名作者卢克来修(Lucretius,公元前1世纪)《物性论De rerum natura》的发现过程就充满如此人文主义的任意和戏剧特性。
本来,卢克来修作为古罗马的一位诗人和哲学家,长时期内仅仅存在于中世纪意大利学者圈的传颂之中。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其著作散佚。《物性论》是中世纪意大利学者念念不忘的卢克来修作品,长期以来,学者们如能偶尔获得某些篇章,就会欢欣若狂。1417年,兼具文物掮客身份并因此从教宗那里获得大量报酬的意大利学者波焦在德国Fulda的一个图书馆竟然“发现”了完整的全本手抄本。尤其具有离奇戏剧性,从而不可思议的是,Poggio发现的原初手稿“丢了”,但Poggio交给他的朋友尼科利Niccolò de' Niccoli 抄写之后的一份手稿(“Codex Laurentianus 35.30”)却“幸存”下来,今天被保存在佛罗伦萨的劳伦斯图书馆。
《物性论》这一戏剧性的、奇特而又不可思议经历并非偶然或独特。它在以后的古罗马、古希腊手稿的“发现/重获”中不止一次地得到不折不扣的重复。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流通的《物性论》版本的自身价值确实不容否定。
如同米盖朗基罗伪造古希腊雕塑“丘比特”,虽然原初目的是为了卖个好价钱,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是精湛的,这一点无可否认,问题是它所冒称的年代(古希腊)和冒称的作者(古希腊艺术家)。同样的作品,只有冒称为古希腊雕塑,米盖朗基罗才能卖到高价。
同样,《物性论》这样的一个离奇面世历史,放在中国,恐怕早就被判为伪作了。但很有可能由于第一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伪造,第二其本身学术价值确实不容否认,第三大家都希望这本名著能重新问世,西方学界仍然赋予其古罗马经典著作的地位。
大量的,乃至几乎全部古希腊、古罗马经典著作,基本上都有类似的重新面世经历。比如,亚里士多德作品集(Corpus Aristotelicum)从古希腊流传至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经历之传奇,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仅仅因为其面世经历的奇特而否定其古典身份,严格而又较真,那么,我们今天就不会拥有一个收藏500多部古希腊和古罗马经典作品的罗布经典图书馆。西方学界不能承受这一损失,否则,古希腊和古罗马就真的全都丢失于历史长河,无法挽救了。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并非仅仅中国人的智慧。
古希腊,古罗马,其经典和历史,介于真实和虚假之间,人们心里有数就好,正如西方世界包括学者和普通民众对此基本抱持若有若无,似有非有,得过且过的态度一般。其真其有,在于这些著作本身的价值;其虚其假,在于其创作年代和作者。
倒是中国官方学界和某些普通知识大众,似乎非要把这段本来若隐若现的拟真历史,年代框架不清、作者身份虚实相间的文库与千年档案记录积累而来的中国历史及其浩瀚典籍相提并论,信之笃笃,可能就难免轻率而失察,盲信而易骗的批评了。
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因为拥有充分丰富的真实历史档案记录,所以有本钱、有这个奢侈和豪迈,能够承受来自中文世界内部和外部各种无底线的攻击而依然不倒。西方世界,乃至任何其他民族和国家、地区,因其缺乏类似中国或儒家文化圈的真实历史档案传统,其历史和典籍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很难经受严格、严谨的审查。这是我们应该清晰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