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94)
2015 (139)
2016 (126)
2017 (121)
2018 (72)
2021 (1)
国人谈起杨和邓,几乎总是一贬一褒,尤其脸上一抹小粉红的,就差指着老杨鼻子骂”你个老东西怎么不早点回来搞原子弹?”
而我想起这两位,脑子里总会闪过一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们的角色是不可互换的。让杨回国,他会因为自己岳父的问题被审查折磨致死;他的性格也并不适合领导这种需要“大力协同”(程开甲语)的超大项目;而反过来,如果邓留在国外,也很难复制杨在物理学史上的贡献,毕竟两人的背景是有差别的,普渡大学,也并不是当时美国顶尖的物理系。
因此,杨和邓,就像两个”量子纠缠“的粒子,必须处于不同的量子态,一去一留;而实际的结果,是他们在一起,达到了对物理学发展和对国防贡献的最大化。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最优结果。
邓夫人许鹿希教授,特别提到了1971年杨回国时机的神奇。杨为人洞察力强,早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就注意到报纸上最不起眼的地方登载了大陆被移出travel ban名单的消息,意识到和大陆关系即将解冻,因此立即准备回国探亲。巧的是,他此行居然无意中解救了邓稼先和一批顶尖核物理学家被打成特务的厄运。许教授回忆道:
https://news.ifeng.com/a/20141210/42685530_0.shtml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到上海之后定了一份要见的亲友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说到这里,许鹿希的语气突然变得沉重。她说,那时“四人帮”有个计划,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年轻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惨,那些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很多人遭了殃。当时有两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可见迫害之烈。有个很有贡献的炸弹专家钱晋,他们拷打要他承认是特务,他坚决不承认,结果被活活打死。年轻的一批搞光后就轮到高层的了。因为不能在北京搞,他们就把邓稼先调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组织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两次核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抓住科学测试的失误上纲上线,目的就是要把负责人邓稼先搞掉。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振宁要见他。周恩来命令把邓稼先召回了北京,侥幸得救。
许鹿希感叹道:“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1990年我去美国时,与杨振宁谈起,他大吃一惊:‘有这样的事?’其实,无意之中他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这样的巧合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简直太绝妙了!我至今想不出该怎么表达,我为此非常感激他!”
据其他报道,这批”搞核武器的人“还包括于敏、陈能宽等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著名科学家。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2777.htm?
论老杨对大陆的贡献,这大概是最大的一个,因为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其次,是他多年来坚持反对搞大型加速器,避免了劳民伤财。
冥冥之中,自有天数,自有安排。杨和邓命运上这种神秘联系,有一个科学原理,就是量子纠缠。如果我们相信大爆炸释放了宇宙中所有的能量和物质,那么整个宇宙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量子纠缠的,因为这和现代物理实验产生纠缠光子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
而提起杨和李的分裂,则总让我想起另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以及多年前诗坛的东篱兄修改过的下句:”孔雀东南飞不散。“
既然大家的命运都纠缠在一起,那就让我们彼此关爱,珍惜缘分,摒弃偏见。佛家所谓”不分别,不执着“,是最合此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