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自从孩子加入了“芝漂”的队伍,我的触觉就开始对风城芝加哥频频发电,时不时地找个茬子去关怀一下自在飞翔的孩子,慢慢地对这个城市就有了感情,也有了想更多地了解它的愿望。
对于芝城的认识,总是离不开“楼”的。
现代人,没住过楼房的恐怕不多了,但居住摩天大楼的经历还是局限的,要么是在匆忙的差旅途中,要么刚好在空中之城打工。从实习到开工,孩子这几年进进出出了好几栋超高大厦,我也跟着熟悉了生活在云端的城市族们。
在乡下住惯的人,对城里的高楼大厦是有很多负面印象的。大厦的周遭,是川流不息的车阵,是神色匆匆的人流……所以,刚接近闹市中林立的公寓楼时,感觉这里完全不该是居住地带。
然而走进大厦,发觉里面完全是一个折叠世界。我的几个印象是:“安静”,楼里的空间似乎是独立的存在,大都市的喧嚣瞬间都被静音掉了;“年轻”,这自然并不奇怪,迷恋多彩都市生活的肯定都有一颗年轻的心脏;
“便捷”,楼下的健身房,街角的酒吧,对面的剧院…… 还缺什么?
“现代”,大厅都是很专业的布置,力争第一次就能打动看房的客人;
“舒适”,楼的顶层常常是公共活动空间,可以仰望天空,可以俯视人间;
“眩晕”,恐高恐怕是我难以克服的心里障碍……
室内一角
通过一系列的亲身实践,我对在大城市生活慢慢地恢复了信心,对芝加哥的路标性建筑群产生了亲近感。原来,它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乏味, 而是各有各的风采和性格。仲夏之际,乘坐着建筑主题的邮轮,一边从水上穿梭过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建筑丛林,一边聆听着它们背后的趣味历史,我渐渐地领悟到了 “芝加哥长期以来一直是建筑创新和实验的实验室“这种说法的含义。
热门的Chicago Architecture Tour
这种风格叫Art Deco
这个叫International Style, 你懂的。
不知不觉中,我也可以当半个导游了。每一栋大厦背后的传说,往小的方面说,有如颗颗小水珠,透亮晶莹;往大的方面上讲,却像阳光下的小水珠,折射着大千世界的变幻。忍痛割爱,就挑选两颗水珠,耀眼的……
“混搭的圆形的塔楼”
但凡啥事儿占了史上第一的宝座,都是有要give us colour to see see的厉害。作为芝加哥的名片之一,Marina City就独霸了两项世界冠军。
首先,它们是历史上第一对圆形公寓建筑。我们常常称它们为“玉米楼”,这个小名是一种生动的形象描述。每粒玉米都是一套独立居室,玉米芯的地方是电梯和公共活动空间。这里似乎更适于单身狗居住,客厅、卧室、餐厅谦逊地合三为一,宽敞的阳台则有些奢侈,可以尽情地饱览日出日落下的芝加哥河美景。
此外,Marina City是集住宅和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型建筑的鼻祖。上世纪60年代,城里人一窝蜂地奔向广阔的郊外农村。为了拴住年轻人的脚和心,设计师Bertrand Goldberg费劲心思地设计了城中之城 (city within a city)。在这里,看剧,健身,血拼,聚餐都是一步之遥,走进楼下的船坞,你可以直接荡起双桨……
现如今,混搭的或圆形的大厦,都不再是个事儿了,但首吃螃蟹或者番茄的人却只有一个。
仰望双塔,我会突然走神。地面上的头十八层都是停车场,看着每辆车车尾向外停放,恐高的我还是有些心悸。
不同角度眺望“玉米楼”
“她不红是没道理的”
摩天大楼的特征是极为雄性化的。钢筋水泥传递给我们的信号,是没有温度的硬刚冰凉,是让人透不过气的挺拔威严。在芝加哥本土成长的Jeanne Gang,是闯入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界江湖的一名女杰。她的作品让你相信,林立的都市也有垂柳掠过面颊的阴柔,也有微风吹起卷发的浪漫。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这是我看到Jeanne Gang设计的Aqua Tower和Vista Tower的第一反应。遥相呼应的两栋大厦以独特的形态和优雅的韵律,为芝加哥的城市天际线增添了无限的魅力。2020年前,前者享有女性建筑师设计的第一高楼的美誉。2020年后,后者继续担当这一荣光。
Aqua 大厦的表面,是波浪般此起彼伏的形状不一、错落有致的凉台。 这样的设计非常利于左邻右舍/上邻下舍之间的沟通,不知有没有文人墨客以此楼为背景,编出一个家长里短、谈情说爱的肥皂剧。
Vista 大厦的线条很美,有如三位佳人,在水一方,亭亭玉立,外部的宝蓝色泽也很美,与楼下湛蓝的湖水和楼顶蔚蓝的天空和谐地交融。
水陆仰望Vista 大厦
芝加哥的建筑之旅引人入胜,我虽然不是托儿,也愿意做个义务宣传员,广而告之。
画家笔下的大厦
芝加哥河环绕的Loop居民区, 高楼耸立。夜幕之下,灯光格外璀璨,倒影特别迷人。这是一幅暖人心扉的画面,万家灯火中,在一扇橘黄色的窗口里,有我熟悉的身影……
我二十年前去芝加哥开过一个会,印象不错,国际大都市的风范!谢谢图文并茂分享!
走在马路上感觉比纽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