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让我们的故事用“从前”开始……
从前,在秘鲁雄伟的安第斯高原的怀抱里,有一个湛蓝的的的喀喀湖。在湖中点缀着的41座岛屿里,有一个长条型的塔丘勒岛(Taquile);在塔丘勒岛上,有一群60多年前还与大陆隔绝的印加克丘亚(Quechua)人……
我是不是终于把背景介绍清楚了?
2016年的圣诞节,我有幸走进了秘鲁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年文化历史的桃花源——塔丘勒岛。岛上旖旎的湖光山色,淳朴的民风世俗,传统的编织技艺,无不让我异之叹之。
踏上只有七平方公里的塔丘勒岛,我们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向山顶的广场中心出发。此刻,我的心境与周槽的环境,真是吻合了那支我们稔熟的乡村田园民谣,我情不自禁地编唱起来……
“走在山间的石路上,
暮归的山羊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湖水的衣裳。”
行走在海拔4050米的山间小道,我不时地歇息喘气。身旁不断地有健硕的克丘亚女子走过,望着她们的背影,我有些恍惚,不知自己怎么会来到这般世外桃源。
我端详着克丘亚女子的服饰,它们传统民族,热烈奔放,外带一点小神秘。塔丘勒岛的女人们爱把黑色厚实的大披肩随意地裹在身上,白天以此遮挡高原的烈日,早晚用它驱散岛上的寒气,平时呢,整个一个万能的百宝箱。在飘着流苏结的披肩下面,是大胆冲撞的色块。可惜,五颜六色的百褶裙只是未出嫁姑娘的专利,婚后妇人则只能与黑色相伴了。
男人装呢,同样充满浓郁的民族风。上岛时正值圣诞,看到街头穿着“很节日”的男士,我猜想,村民们许是在举行什么宗教庆典吧?然而导游说啦,“只要不在田间劳作,克丘亚男子都是这套行头。”哇赛,敢情人家这里天天过节呀。
男子的服饰是酱的:白衣配黑马甲,透着精干;黑裤配宽腰带,显衬着威武。当然,最吸睛的莫过于那顶编织精细的花帽子了,那带着彩色流苏的长帽子歪在一侧肩头,超萌。这“帽语”也是意味深长的,戴红白色的是单身;带纯红色的是已婚;彩虹色则属于岛上的20来个头头,据说这些人民公仆们每天都要为小岛的公共事业奉献数小时。这些理念好有深意,有木有?
我好奇地问导游, “为什么男人的腰间别着一个有穗穗的花袋袋?” 导游喜欢我的刨根问底,他解释道,“每日见面,男人们会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几片自制的古柯叶,送给对方,作为一种问候的方式。”哦,这个见面礼蛮别致。
塔丘勒岛的习俗特别地引人入胜。在这里,所谓的男耕女织统统行不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女纺男织”的生存模式。女子要承担纺线和染色的职责,真正意义上的“织毛衣”就是老爷儿们的功夫了。想像一下这个画面:在村头院落,一群肤色黝黑的男人们一边拿着两根毛衣针上下飞舞,一边说着家长里短天下事。 (我想,看到这里,大半的男士都要晕!)人家克丘亚男子却辣么淡定,因为编织帽子是他们的童子功,岛上还有专门学习塔丘勒手工艺的一所职业学校呢。据说,小伙子第一次拜见岳父大人时,就要为老人家呈上亲手织的帽子,岳父大人会舀起一瓢水倒进帽子,这帽子要是hold不住水,这媳妇就泡汤了。(问题严重吧!)
编织的老妇
打毛衣的后生
女同胞们也不能太庆幸,因为那条系在男人腰间的彩色宽腰带正是由新婚妻子编织的。这个腰带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用来让女子们展示才艺的,它们的符号和图像常常记述着一年当中的各种仪式和农业活动,被称为“日历腰带”。
塔丘勒岛上的纺织习俗可追溯到古老的印加文明,它的编织品工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是名副其实。
我注意到塔丘勒人的生活特别的“共产主义”。由于部落与家族观念的异常浓厚,岛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是由德高望重者组成的集体决策层拍板的。比如岛上的餐馆要轮流向游客开放,每件刺绣针织品要统一评估定价……这日中午,我们一行游客,被统一安排在一户岛民家中用餐。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在一起,品尝当地的农家菜,可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我看到了汽车轮胎做的鞋
穿坏的鞋钉在门上,照样派上用场
曾经,看到友人的微信头像上,用了一帧古朴的石雕头像,这回我终于“探到了地雷的秘密”。山路中,我们多次遇到该岛颇具特色的石砌拱门,拱门上方正是以我所见过的头像或十字架加以装饰。毫无疑问,我的朋友也是到此一游过了。
正当我踯躅在拱门前,猜测着石像的表情时,我的耳旁传来深情空灵的歌声。我寻声来到了一个教堂前,一个我此生见到过的最为简朴的教堂——这里没有豪华的吊灯,没有辉煌的壁画。身着民族服装的村民们,安静地虔诚地吟唱着歌颂圣诞的歌谣,那优美纯朴的和声让人感动得落泪。
“平安喜乐在心上
神圣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