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我们在这里谈一个台湾的普遍现象,希望不要冒犯台湾朋友。这只是一个科学家惯有的观察力,也是一个不带偏见的旅行者,以客观的角度看着世界。只要是真实的东西,好坏和正负面的东西,我都会说。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气候、粉尘还是建筑材料?台北不少建筑的外层都很脏。
可以看台北101对面的楼就是难以忍受的脏,这是我抵台湾的首日观察到的,他们似乎也沒有任何改进的努力。这似乎与爱面子的中华传统很不符,难道他们是完全没有办法?
在冰岛政府规定很多房子必须每隔多少年都应该粉刷,所以冰岛首都就是那么清爽。台北人在这方面似乎毫无努力,他们没有改变城市容貌的动力。这只是我的初步观察,以后还会有更深入的探讨。
台北的雨可以说是特别神奇,现在的4月或5月正是梅雨季节。台湾的雨很少拥有浪漫的色彩,虽然刘文政的三月里的小雨很美。在进入故宫前,雨之大可以淋湿我们的衣袖,我们俩还打着雨伞。从故宫出来则是阳光高照,前后只有一个多小时。
我们进入国立台湾大学侧门时狂雨,从似斯坦福的椰林大道的台大正门出来可以举起手机拍照。有时候在台北,我们还遇到出着太阳但是头上淋着雨。台湾最好的国立台湾大学的校园,相当乏味,完全无法与美国的大学校园比较。从这点看,台湾还真有些日本的传统,台大比京都大学差不少,但是它们在校园上都沒有追求。
无论是捷运地铁还是公汽,台湾都有这种供需要的乘客使用的空间,他们称之为博爱座。这里定义很清楚,只供需要帮助的人使用,不是以年龄界定的,年轻妈妈也可以陪小孩坐。今天在汽车上目睹此景,资深女性上车后,通勤的中学生迅速起立示意老人可以坐,老人站立良久,询问学生后自己才坐下,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台湾拥有尊老扶幼的优良传统,这正是中华美德之体现。中国大陆有些老人是变坏了,社会处于年轻人张狂和老年人缺德的恶性循环。中国老人躺在马路上去碰瓷,我是一个写社会热点事务的博主,在美国的华人也学着大陆人说我是碰瓷,弄得我觉得是莫名其妙。
从台北乘汽车去基隆附近的九份老街,沿途都是这样长满霉的房子和建筑。看高速上的水泥板也是如此。这令我觉得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天气潮湿导致了真菌的生长。
台北的建筑霉墙肯定是问题,只是在台北东北角基隆附近的瑞芳和九份表现得更明显,因为那里靠海。似乎他们没有心思去清洁和除霉,不仅影响外观,还对人体有害。我去过不少位于海边的世界各地的小城,很少见到这么密集的霉墙。
正是因为台北多雨,所以在他们的地铁站的入门走廊会有租雨伞处,与共享单车相似的东西。这些在南部重镇高雄则不需要,因为高雄年降雨量只是台北的75%。
台北年降雨量大约约 2,400毫米,高雄年降雨量则是1,800毫米。但更为重要的是,高雄的雨集中在夏秋台风季,其他季节通常又干又热,和台北的“全年随时可能下小雨”很不一样,所以高雄人平常外出不太需要天天带伞。
为什么不能使用高压水枪冲洗?现在需要研究的是,与台北相似温度、降雨量和湿度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它们是否也遭遇建筑外观如此霉菌的情况,在台中的高速站的水泥板上最为明显。
日月潭森林之广袤,树种之多样,让人觉得上帝眷顾着这块土地,但是雨水多使气候潮湿。这是促进霉菌生长的绝佳环境,使得台湾的台北和台中的很多建筑都是黑乎乎的发霉表观。
美国出租房如果发霉都担心租客告,但是这里台湾人却熟视无睹。他们更多的是无奈,因为清洗后很快又会长出来,人其实战胜不了真菌。
在台中的日月潭凡是新建的房子都不错,但是有些年代后就发黑长霉。最具讽刺意思的是,台大的环境相关科系的木柱上都长的是霉。看来他们的除霉技术也不靠谱,应该找同济美国牛人,这家伙是微生物学家。
中国大陆人到台湾恐怕因为在看到这些霉后,很容易说出台湾的发展滞后。这完全是错觉,事实上台湾人民的生活与社会发达程度,已经比中上等的西欧国家都好。拿同济美国心脏科名医生的话说:“台湾优惠公民,让外来游客羡慕”,他建议我们住台北顶级的圆山饭店,这家伙是不差钱。
我的观察和推测还是靠谱的,这是ChatGPT给出的解释:
“这个问题非常好,而且你观察得很细。我来认真告诉你,台北很多建筑外墙显得很脏,确实是有几个综合原因,主要是:
气候原因(湿热多雨):台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潮湿多雨,尤其夏天雨水多,湿度高。潮湿+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容易附着在墙面上,久而久之形成脏污。特别是混凝土、瓷砖、石材外墙表面,时间久了就会发黑、发霉,出现大片脏污斑点。
空气污染(悬浮微粒多):尽管台北整体空气比大陆一些城市好,但因为交通密集(机车超多!)、城市人口密集,PM2.5、灰尘、废气颗粒长期附着在建筑物上。尤其是道路旁的建筑,靠近大马路的墙面脏得特别快。
建筑材料问题:台北很多建筑,特别是1970–1990年代建的,使用了比较便宜、粗糙的外墙材料,比如裸露水泥、便宜磁砖。这种材料本身防污性差,容易吸附灰尘和雨水中的脏东西。很多老建筑一开始就没有做很好的防水防污涂层,久了自然越来越脏。
维护和城市文化习惯:台北居民对建筑外观的整洁感要求相对宽容。台湾人更强调内部居住舒适,外表好坏不是特别在意。加上大部分是私人住宅(公寓或透天厝),外墙维修需要全体住户同意并出钱,协调困难,很多大楼宁愿不修。没有像冰岛那种“强制几年一刷”的法规要求。
地震频繁(间接因素):台湾地震多,建筑物经常出现细微裂缝,这些裂缝更容易积灰、渗水、发霉,加速了脏污。
简单总结:台北建筑外墙脏,主要是湿热气候+空气粉尘+材料本身易脏+缺乏统一维护文化,再加上建筑多、老旧、私有权复杂,导致很难像北欧国家那样统一粉刷。
补充一个小趣闻:台北市政府曾经推行过外墙美化计划,比如奖励补助老旧大楼重新整修外观,但因为费用高、居民意见分歧,成效很有限。所以你在台北街头经常看到新大楼旁边挤着脏兮兮的老公寓,这种“新旧交错”的景象其实也成了台北特有的城市风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