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澄清些关于吴瑛教授和饶伯伯的误传

(2025-07-30 16:40:16) 下一个

网上分享的吴瑛教授在芝加哥郊区的葬礼,据说100多人参加,猜测照片中应该是女儿和儿子。

 

普林斯顿家长问我“饶伯伯”这称呼的由来,可见我以前的博文:“这是以前的媒体新闻,饶伯伯当时吹漏了嘴,他向外公布了自己女儿打球与申请成功哈佛耶鲁的事情。似乎申请得很轻松,这令舆论哗然,后来网友发现,他女儿曾经在横跨几年的时间里在妈妈实验室发表了五篇科学论文。“饶伯伯”是他自己说的称呼,因为他戏称可以指导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所以我沿用至今。饶伯伯自已大嘴爆女儿隐私,但是却让孩子母亲难堪。网络上关于他们夫妇的谣言很多,很多是两派阵营使用的虚假信息。我还是很欣慰地看到他们夫妇在圣路易斯华大所取得的成绩,那些工作是饶伯伯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他回国后的科研严重下滑也佐证了吴瑛的顶力相助”

 

华大朋友转来这篇热读文章:“供你参考”。

 

我的回答:“读过,里面内容不完全对。饶伯伯和吴瑛是独立的tenure-track PIs, 吴瑛的RO1比饶伯伯拿到的早,所以开始还接洽过饶伯伯。Slit蛋白也不是饶伯伯发现的,耶鲁实验室在1988年就发现了,但是饶伯伯识别到Slit的重要性,马上跟进做出他自己可能的最好成绩。这里面吴瑛在Tom Maniatis实验室(分子克隆手册的教父)学到的克隆与蛋白质纯化技术居首功,不然饶伯伯根本做不出那些跟进的工作来”。

 

华大朋友:“这篇文章好像提示,饶在华大没有拿到tenure? ”

 

我的回复:“饶伯伯在华大工作了10年,在华大以Associate Professor 的职位去的西北。饶伯伯和吴瑛都拿到了华大的Tenure, 但是饶伯伯心虚,在公开的简历上只写1994-2004在华大任教。他以此避免别人说他在美国晋升慢,因为施一公很快成为普林斯顿的正教授,但是华大本身就是古老的晋升程序,至少以前是很慢的。饶伯伯属于在简历上不诚实,现在就弄巧成拙了,反而让人们觉得他沒有得到华大的Tenure, 那是不对的”。

可以参考我在2019年的这篇文章的内容:“Ting Wang从北大生化本科毕业,我不认识他,连他的中文名字怎么写都不知道,所以说起来客观。他的前半生是随太太Helen的,太太来华大读Jeff Gordon的博士,他跟着来华大在肿瘤科Rainer Branchmann实验室做技术员。趁做技术员三年的业余时间, 他在晚上拿了华大的硕士,他充分利用了这个员工福利,几乎全免学费或只交半费。他后来入计量生物学标志性人物华大教授Gary Stormo实验室做博士,Gary本科在Caltech是学物理的;Ting的太太在博士后做完去了Genentech工作,他又随她去离旧金山湾区不远的UC Santa Cruz, 只做了三年博后华大就于2009年雇他为助理教授(这次太太随夫重返圣路易斯), 六年后于2015年升副教授,去年(2018)升正教授,今年成为讲座教授。这是晋升很慢的华大的快节奏,饶毅为了掩饰他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提升慢的难堪,他在公开的简历只说自己1994-2004在华大任教。大家可以看截图,这样别人就不知道他的助理教授或许做了超过七年,也不知道离开时在所有公共信息都指出他是华大的Associate Professor。但是他在履历上将从华大转道西北做的教授则说得很清楚,人做到这份儿何苦呢?

 

“还是Ting坦荡,他在会场公开说,自己跟着太太Helen来圣路易斯是人生最正确的决定。太太什么事情都比自己做得好;教会太太做饭后,现在菜也是她烧得好吃;让俩女儿听妈妈的;最后讲完报告还说大家如果有问题Helen都可以回答。Ting还在演讲中说,太太曾对他说:“你如果不来圣路易斯,或许会变成一个国内的贪官”。其实我想加一句,他以后若回国也不敢保证不会迅速本土化,华大回去的陈章良和饶毅就是明证。近期饶毅实验室被曝出数篇论文涉嫌造假,而他的回复则把责任推给了合作者”。https://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Print&blogId=61002&date=201901&postId=23986

 

身为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系主任的庞涛教授真敢写,我们也知道不少,但是都三缄其口。庞涛教授以前甚至连吴瑛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唯一与吴瑛的关联是他作为复旦校友可以称上医的她为半个小师妹,我从来不以华中科大人自居。

 

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老爸:“这个叫庞涛的应该是UNLV物理系的系主任,他怎么会犯这常识性的错误,说讲座教授不是Tenure track职位??[Image]”

 

我的回复:“吴瑛和饶伯伯在华大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 和Associate Professor, 都不是讲座教授。饶伯伯从华大去西北似乎是正教授,但是他勤跑中国,应该是以回国向西北谈条件。西北上了他的当,给了他讲座教授后,饶伯伯就回国了。饶伯伯在西北只有2-3年的时间,他在2004年离开华大,2007年全职回北大,他那北大院长是耶鲁前教授和海归大佬傅新元婉拒的职位。目的达到后,饶伯伯在国内只吹西北的这个讲座教授,西北人的肠子恐怕都悔青了。吴瑛是后来成为西北讲座教授的”。

 

下面引号内容是美国庞涛教授的文字,这应该是他应用了海德堡测不准原理所作,但是我不认为是物理学家写的小说:

 

“饶毅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用自己的女学生来发泄。最后当然是纸包不住火,被吴瑛发现了。吴瑛这时应该已拿到了终身职位,提升为副教授了。她决定和饶毅分居,然后离婚”; 

 

“吴瑛到西北就发现狗改不了吃屎,饶毅又和女学生不清不爽,但因为饶毅帮她搞到西北讲座教授和中国的长江学者,可以让她同时有两个实验室和研究组,能做她原来想做而无法做的研究课题,对个人生活也只好自认倒霉。美国有句俗话,“你骗我一次,你无耻;你骗我两次,我无能。“ 而且饶毅2007年突然拿到了他梦媚以求的位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两人这次分手比较太平,女儿要进高三,留在美国。十岁儿子还小,跟饶毅回中国到小学插班”。

 

饶伯伯最令人不齿的就是人品太差劲,他现在与陈章良是一个级别,可惜WashU与北大同轨道。在饶伯伯打假裴钢的蛋白质domains的功能造假事件的高峰,国内审查过裴钢原始实验资料的大牌教授曾经告诉我,裴钢没有造假。屠呦呦幸亏没有把原始资料给到饶伯伯,不然肯定得不了诺贝尔奖。在华大医学院校友和美国院士Louis Miller推荐屠呦呦获得拉斯卡奖的Cell描述性文章发表后,已经很明确暗示Louis Miller是屠呦呦诺奖推荐人的情况下,饶伯伯的跟班还在国内造势说是他发现了屠呦呦。因为补体受体CR1是疟原虫进入红细胞的受体之一,Louis Miller与我们有过合作。

 

转载那帖子前先分享微信网友的评论:“即便他文章中有错,我非常感动,他花了时间写这篇文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且他对这个人的爱惜之情跃然纸上。 谢谢你转载”。

 

从此以后下面的文字都是含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庞涛的热读文章的帖子,我就不打引号了。比较明显这是吴瑛的高中同学所转的庞涛教授的帖,落款是安徽淮南第二中学,所以推测吴瑛不是从合肥而是从淮南考入上医的:

 

被渣男误导的同学吴瑛!她有居里夫人的才能,却没有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居里。

 

转发:略谈吴瑛

 

【引子】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吴瑛这个名子,直到第一次读到她的死讯,2024年7月10。到网上一查,她是上医1980级的,是我们复旦的半个学妹,读的是六年制的英文医学班,离开这个世界时,才刚过60岁不久。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收集有关她的信息,不看那些小道消息,想把她从走进大学开始的每一步一一连起来,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她是怎样走过她的科学、人生之路的,因为我感觉她的命运多多少少反映了我们这一代在海外拼搏的学人的许多经历。

 

【上医学妹】

 

吴瑛1963年出生在安徽合肥,据她小学的同学回忆,她从小是一个女学霸,文理都超过班里最强的男生,特别是英语在他人之上。1980年她考进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英文医科班,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我原以为她是一个上海姑娘,因为我在1978年进入复旦物理系时,能进英语快班的只有上海同学。我这从山沟里来的新生是慢班里最慢的,连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我在1982年碰到过几个上医英文医学班的女生,他们当时挤在复旦的一个临时宿舍里,在复旦修习生物等科目,也不知吴瑛是不是在里面?

 

可以肯定她英语很强,因为英文医学班第一年专攻英语,接下来的五年的所有课程都是英文教学,所以英语考分对被录取到此专业的影响很大。1980级的大学生压力不小,因为整个新三届的十年精英全都在校,要成为大学学霸得拼得过他们这批天生学霸,那就是说吴瑛在上医时是学霸里超学霸。

 

1979年李政道教授创建了一个中美快速通道,CUSPEA,中美物理考试申请,让中国学物理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特别考试直接申请到美国大学做研究生。中国各高校用不同方式推荐自己的学生参加考试,开始并未推荐自己最强的学生,但几年后此考试成了各学校之间的较量,开始推荐自己最强的学生参加。

 

1981年康奈尔大学生物教授吴瑞学习李政道先生,在生物学科引入了一个相应考试申请项目,CUSBEA。这时各校都推其最强的生物学生参加考核。吴瑛1986年在上医毕业后立刻来美读研,没有参加CUSBEA,那就是说她是通过正常渠道来美国攻博,这要求至少提前半年考TOEFL和GRE,同时申请美国各学校也需要交付申请费,来美国的旅行开支,和头一个月的房租、生活费等。我猜上医前一年来美的一个研究生,叫饶毅,在这些方面主动帮助了吴瑛。

 

饶毅1985年开始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学院读博,离斯坦福不到一小时的车程。相信饶毅在上医读硕士时就注意到并且认识了长像出众,成绩优秀的吴瑛,虽然上医有许多女生,吴瑛如果站在人群里,一定会被男生注意到。据饶毅自己说吴瑛到美后,她周围有人建议她找一个土生土长的男朋友,说明他们关系在上医时还不深,如果不是她到美的过程中他帮助了她,饶毅的英文弱,估计吴瑛不会和他好。当时从中国来到美国留学的人不少,但大多是男生,中国女生选择很多,就算只在中国留学生群里找对象。饶毅能追到吴瑛,应该与她初到美国时饶毅拼命帮她是分不开的。

 

【斯坦福攻博】

 

斯坦福的肿瘤研究是在世界最前沿的。吴瑛能进到这样的地方攻博可是难得的机会。另外加上各校可选CUSBEA的考生,吴瑛能进斯坦福得有很好的TOEFL和GRE考分。一直在追她的饶毅早一年进到了加州大学的旧金山分校医学院攻博,也在湾区,但档次还是低了一等,虽然那也是世界一流人才聚集的场所。这是为什么饶毅紧盯着她不放,吴瑛的个人和职业的选择空间比饶毅大多了。

 

我1989年在明大完成博士学位后,拿到了柏克莱的米勒博后,那是在所有科学领域里竞争的,三十岁以下的七、八个位子。在柏克莱的两年,我每个月都会去一次斯坦福,和我一个在应用物理系的朋友吃一个午饭,聊一聊天。我在那位朋友的办公室里碰到了张首晟,虽然他也是复旦物理系1978级的,在校时我从来未和他有过交道,只是听说他很快就被保送到德国留学去了,只有上海同学才会有的好事。张首晟那时候正在做面试,之后成了斯坦福的物理教授。

 

斯坦福和柏克莱研究水平和研究人才算是平起平坐,但斯坦福的资源比柏克莱多多了。举一个例子,两校当时的藏书量差不多,但我要在柏克莱找份资料要爬上阁楼,或者摇开两个靠在一起的书架。如果是在斯坦福的一个图书馆里,我两手平举也无法同时碰到两个书架。斯坦福教授和学生的数量比是一对五,柏克莱的是一对二十五。

 

美国科学领域完成博士学位一般需要五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吴瑛在五年里完成肿瘤研究的博士学位,算是极优秀的。饶毅,如果加上中国读硕两年,花了八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位,算是比较糟的学生。亚裔男生在科学领域里如果不是出类拔萃,拿了博士学位之后想找专业职位会有困难,饶毅应该懂得这一点,和吴瑛在毕业前结婚改变了他找饭碗的变数。作为斯坦福年轻优秀的女博士,吴瑛是到处都会抢的,包括到柏克莱去做米勒博后,当时她不到三十岁,满足米勒博后要求。

 

美国各院校为了吸引女学者,会为其配偶找一个低一点的临时位子。我估计饶毅在华大的位子都是这种类型的工作。但饶毅在哈佛的博士后是他在旧金山的两个老板高明,拿到是一个小基金会专门给生物医学做博后的奖学金。没有老板指点,饶毅不可能想到去申请这样的奖学金的。

 

【哈佛博后】

 

吴瑛在斯坦福的博士论文一定很成功,能够立刻拿到哈佛的博后位子。她的论文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动力学。她心里并没忘记那个遥远国土,把她的论文献给了两年前在天安门城楼前倒下的年轻人。我在1989年完成博士学位时拿到伯克莱的米勒博后,主要是攻博期间发过几篇令人注意的文章,同时我也拿到了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后位子。从吴瑛在哈佛三年发的文章来看,她在哈佛的老板的团队很强,她自己也干得相当不错。

 

而且在美国做职业妇女还有更艰苦的一面,那就是养儿育女。吴瑛的女儿估计是她到了哈佛后不久出生了,她又要当妈又要做科学实验,绝非易事。记得我女儿在柏克莱出生时,我太太和我四个月都没能睡上一个安稳觉,每个晚上都睡在客厅的地板上,深怕影响了卧室里的小宝贝,半夜她哭时得起来好几次,换尿布,喂奶。我可以想象哈佛的日子对吴瑛是多么的艰难,一边干活一边带孩子。我太太是全日理家直到多年后孩子开始读书。

 

【华大任教】

 

吴瑛于1994年开始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在终身职位线上。华大是在中西部的一所私立大学,地位高为中西部的藤校,我的博士导师就是在那里完成他的博士学位的。值得指出的是,吴瑛在养育女儿的同时,只用了三年博后的时间,找到了美国以研究为中心的一流大学教授位子。在美国找教授位子得提前一年开始申请,她在哈佛第三年的成果在申请教授时无法用上。

 

我做米勒博后一年后就得开始找饭碗,是我一生中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差几天就要再做第二个博士后了。当然我比吴瑛更难,亚裔男生一贯都是美国教授位子最低选择群体,饶毅也是一样,他在华大的位子必然来自是吴瑛的配偶,而且饶毅的简历里没说他当时是在终身职位线上。吴瑛和饶毅在华大同时从美国卫生研究院拿到了研究经费,这可以成为找终身职位的砝码之一。吴瑛在找职位和申请研究经费上有一定优势,第一是女性,第二英文强。

 

但吴瑛并未成为华大的新星,我想这是因为她一边做研究,一边还带着一个孩子。学校出类拔萃的助理教授会提前拿到终身职位和进级副教授,因为学校不愿他们被其它学校挖去。吴瑛是用完了所有的终身职位线的时间,六年后才拿到终身职位和提为副教授。饶毅这段时间发了不少文章,级别上应该有提升,但还是在临时的位子上。

 

吴瑛应该是在拿到终身职位前生了第二个小孩,儿子比女儿小六岁左右。拿到终身职位前工作上压力会很大,多一个孩子,家务已会超过加倍。我们生孩子的情境和吴瑛有一点不同,女儿是在我做博后养的,儿子是在我拿到终身职位后出生的,两个孩子也差六岁。我有两个同事,儿子也比女儿小六岁。区别是我们不需要每次挺着大肚子九个月,加上对付一切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拿到终身职位后,工作上的压力会减少许多。

 

【上医兼职】

 

感觉吴瑛在华大拿到终身职位前担心前程,发现中国在想法拉回国外的骄骄者。吴瑛1998年在上医拿到一个兼职教授位子,相信是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会出的钱,上医的朋友帮忙安排的位子。当时美国没有注意到这些兼职的华人学者,只要他们能完成了在美国学校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是问都不问他们在中国干啥。

 

当时不少兼职的夏假、冬假在中国,如果学期间必须在中国,快去快回,几堂课让博后或研究生代一下,在中国主要的任务就是带一两个研究生,夏天给一些讲座,但没有人想要放弃美国学校的终身职位,把在中国的兼职看作是对学科额外的贡献。

 

【分道扬镳】

 

吴瑛在事业和家庭上有成应该是一家人开心的事,但饶毅却没那样想。他觉得自己大才小用,职位只是吴瑛的付带品。吴瑛生儿子时已三十四岁,正是申请终身职位之前,所有精力都得用在工作和子女身上,很难想象能再花很大的力气去照顾饶毅的某种需要。如果饶毅是个大丈夫,这时应该少想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冲动,多花点力气去减轻吴瑛的家庭负担。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饶毅开始在别处寻找放松的途径。

 

美国做教授的权力很大,特别是手上有钱,可以决定学生的死活,和钱怎么花。但有一大忌,绝不能对自己的女学生有非份之想,因为她们基本上无法和自己的导师斗。饶毅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用自己的女学生来发泄。最后当然是纸包不住火,被吴瑛发现了。吴瑛这时应该已拿到了终身职位,提升为副教授了。她决定和饶毅分居,然后离婚。

 

在这几年里,吴瑛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照顾自己的实验室,学生和博后,日子应该是过得非常艰难。饶毅却拼命搞钱,到处钻营,知道没有吴瑛,他在华大的日子曲指可数。吴瑛的系主任2003年转到了范德比尔特大学任系主任。一般美国大学招系主任时都会给系主任另外一个教授名额,让他可以带一个合作者来,继续自己的研究。吴瑛的系主任决定带吴瑛去范大,吴瑛也正希望离饶毅远一点,接受了邀请,带着十二岁的女儿和六岁的儿子去范大,范大给了吴瑛终身职位加上提为正教授。

 

饶毅无法找到有终身职位的工作,第二年在西北大学谋得了一个带名的讲座教授位子,因为西北看重他手上的研究经费,但还是不愿意给他一个终身职位,用带名的头衔一年多给他几万工资。但一旦他没了研究经费,讲座教授位子也会立刻终止,带名的钱也当然不给了。这时的饶毅知道他在美国很难长时间混下去了,需要另找出路,回国打天下几乎是唯一的通道。

 

【委屈西北】

 

范大应该是吴瑛的一个安全岛,但是在南方,种族歧视严重,对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亚裔女学者,不是易事。我想吴瑛在那碰到了不少问题,可能最大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饶毅去的芝加哥这些问题会少很多。在中国寻求出路的过程中,饶毅了解到了海归的所有生财和出人头地之道,也在西北帮吴瑛打通关卡到西北。

 

为了子女,吴瑛接受了饶毅的忏悔,决定搬到西北大学,和饶毅圆合,这可能是她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她放弃了范大的终身职位,接受了西北大学带名的讲座教授,但觉得为了子女,这是自己应该有的牺牲。另外饶毅给她从中国谋来的长江学者的位子,只有没有教书任务的讲座教授能够让她脚踏两只船。

 

吴瑛到西北就发现狗改不了吃屎,饶毅又和女学生不清不爽,但因为饶毅帮她搞到西北讲座教授和中国的长江学者,可以让她同时有两个实验室和研究组,能做她原来想做而无法做的研究课题,对个人生活也只好自认倒霉。美国有句俗话,“你骗我一次,你无耻;你骗我两次,我无能。“ 而且饶毅2007年突然拿到了他梦媚以求的位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两人这次分手比较太平,女儿要进高三,留在美国。十岁儿子还小,跟饶毅回中国到小学插班。

 

饶毅回到中国之后就立马推荐千人计划,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瑛,她在2009年成为千人计划获奖者之一。饶毅也开始了他的爱国游戏,到美国大使馆去放弃了美国国籍,在网上大肆渲染,高唱爱国神曲,一时间成了中国网红第一。

 

【中国行动计划】

 

2018年川普政府开始一项针对在中美脚踏两只船的学者行动,称为中国行动计划。所有参与中国千人计划的学者都被调查。其实大多数学校没把它当回事儿,反正课也被研究生或博后帮助教了,只把教授叫来骂一顿,然后告诉要么回来干活,要么辞职。在中国混得不怎么样的,就回来了,反正钱已经赚够了。在中国混的好的,就辞职呆在中国了。还有的就干脆说那不我,你知道这世界上有少李刚吗?还有的说他们给了我,但我从来没接受!

 

真正有问题只有几种人:把公司的资料偷走,到中国生产同样产品来杀原公司;泄露国防或军事机密;有联邦的研究经费未交代和中国的交易。吴瑛属于第三类,在美国卫生研究院的威胁下,学校必须采取行动,因为怕影响到学校其它从同一部门拿来的钱。

 

西北大学对饶毅早已不满,一是他和学生的不清不白,二是他在网上讲了不少对西北大学不利的坏话。比如他说进藤校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用自己女儿进耶鲁大学作为例子。结果别人一查,他女儿赢过英特尔二等奖,参赛的项目是在她妈的实验室里完成的。

 

华人让子女高中时候参加职业活动是常事,我女儿高三前在一个儿童珍所做义工,高四前在一个生物实验室里做学徒。吴瑛女儿的问题是在妈的实验室理做研究,这种行为违犯学校规定。正确的做法是让她到一个同事的实验室里去做义工。另外一个问题是她女儿是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注明是自己领导的课题。不管多聪明,很难让人相信一个高中生能在一个生物实验室里领导一群研究生和博后完成一个新课题。

 

西北大学应该是用此机会报仇,封了她的实验室,不准她再来学校。由于她没有终身职位,基本上无法和学校斗。七月四日是美国的独立节,也是美国家人团聚的日子。吴瑛却一人呆在家里,想着自己经营了快二十年的实验室,却无法再走近。六天后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药物,全部吞下,闭上了双眼,这个世界已没有任何值得她留恋的东西了……

 

【遗恨】

 

在我看来,吴瑛一生中只犯过一个错误,那就是嫁给了饶毅。她的一切不幸,都与这个错误有关。她有居里夫人的才能,却没有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居里。

 

吴瑛悄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是我们这一群在改革开放后来美国学习深造的第一批神州学人的一个缩影,为了科学,家庭,和某种难以表达的理念,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奋斗。愿她从此安息,生活在这世界里对她来说可能真的太辛苦了。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芝加哥,别忘了去玫瑰山公墓看一下吴瑛,她走得很孤独,请带上一束鲜花,她活在这世上的时候没有时间看花。

 

庞涛

2024年8月8日

Las Vegas

 

感谢庞涛对吴瑛教授生平回顾。这里高中同学杨笑风添加几张吴瑛相关的照片,以示纪念。

高中毕业照,前排中间是吴瑛。

吴瑛同学葬礼约一百多人参加(家属,学校领导,同事,好友,和她的学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blackjack2000 回复 悄悄话 那么多华裔学者在美国被司法调查迫害,吴教授也是其中之一。从而使得悲剧发生,愿吴教授安息!
华人在Toronto 回复 悄悄话 愿吴瑛教授安息.
湾区范儿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博主分享。吴瑛教授英年早逝,一生奋斗,结局悲哀,愿她安息。也让人吸取教训,除了智商还要提高个人情商。
非常岁月 回复 悄悄话 婚姻真的太重要了。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选择好夫婿比选大学选专业选工作单位还重要,学校不合适专业不合适单位不舒心都可以换而不留心理阴影,但夫婿找错了会影响一生。找了渣男毁一生。即使离婚也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伤筋动骨的手术,术后也很难恢复原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