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西南财大的诺贝尔疑问、美国中西部和密苏里摄影

(2022-10-14 09:42:36) 下一个

美国中西部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hil Dybvig成长和工作的地方,他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读本科和圣路易斯华大担任教授三十多年。

因为国内很多人不了解美国中西部,我特地去摄影师鲁植的朋友圈借来他拍摄的圣路易斯及其周边地区的照片。他是我们同济班上的女婿,授予了我这个特权-可以自由地转发他的作品。

美国原则上没有中部,只有中西部,这是美国历史决定的。因为移民先从东岸登陆,逐步往西延伸,他们曾经视俄亥俄的克里夫兰和芝加哥都是西部,这两个大学的名字正好说明这个问题: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和Northwestern University。

附图红色的部分就是美国中西部,为法定的术语,算在人口普查里面的,包括这些州:Illinois, Indiana, Iowa, Kansas, Michigan, Minnesota, Missouri, Nebraska, Ohio, Wisconsin, North Dakota 和South Dakota。前面几州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最后两州查了才知道,因为通常会被理解为西部州。作为美国尊重历史的见证,除了印第安纳州之外,所有中西部的州名都是印第安语。当时的人们就是有志气,名字土点没有关系,移民们照样可以努力把它们建成心仪的家园。

关于圣路易斯华大教授Phil Dybvig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新闻,国内媒体这几天是炸翻了天,主要是说他与西南财大的院长合同在2021年终止,所以不能算他的得奖是西南财大的荣耀。

调侃他的帖子很广泛,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得主因为考核不过关被炒鱿鱼;有人说西南财大过早卖出了潜力股,还与自己在疫情前将Moderna股票卖掉相比较;也有人拿国籍出来说事。更有人这样瞎写:“如此优秀的一位经济学家离开了中国。带着他的中国妻子前往华盛顿大学。”

Phil Dybvig与圣路易斯华大商学院院长Mark Taylor在2017年纪念Diamond-Dybvig论文发表35周年。Taylor是牛津博士,Phil则穿中国传统服饰。

其实按照国际惯例,Phil Dybvig应该算西南财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担任那里的院长达十年之久,每年去那里工作2-3个月,这已经足够了。据说他在西南财大的校园很显眼,有时扎长辫子和穿唐装。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他在2021后不续聘的原因不是因为业绩,而是因为疫情。

同济海归又归海的校友这样留言,他是专家,我就不懂了:“你不太懂国内的考核,合同里的内容有时候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你还真的不知道它是否是认真的。虽然不一定是因为考核,但西南和Philip之间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了,而且是bad break,不然不可能连发个贺电这样的行为都没有”。

这是世界上通用的做法,全球各网站都是这样统计的,各所大学的毕业生或肄业生,教授或博士后都算那所学校的诺贝尔奖得主,哈佛那160位诺贝尔奖得主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所以Phil Dybvig教授的荣誉也会算在IU,UPenn (他从那里转学去的耶鲁),耶鲁,Princeton和华大的名下。

大家可以看圣路易斯华大的诺贝尔名人榜,虽然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毕业生和教授,但是倒数第二位的发现Ubiquitin的以色列人Aaron Ciechanover就只是华大的访问教授,出名前在华大前儿科主任Alan L. Schwartz实验室访问。因为来的时间很少,有时看见这家伙变瘦了,原来是因为他为了减肥把胃切了一大块。他照样属于华大的诺贝尔名单,虽然每次看到他的照片,我都有些难堪,但是华大正式网站没有把他列入名单中,华大官方还是严谨的。下面是华大诺贝尔得主的26位名单:

https://wustl.edu/about/history-traditions/nobel-prize-winners/?_ga=2.205590547.18194647.1665689907-1962912973.1664901256

“Physics

  • 1927: Arthur H. Compton,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20-23 and 1945-62, Chancellor 1945-53

Chemistry

  • 1970: Luis F. Leloir, Faculty of Medicine 1944
  • 1980: Paul Berg, Faculty of Medicine 1954-59
  • 2004: Aaron Ciechanover, MD, DSc, Visiting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1987-
  • 2012: Brian K. Kobilka, MD, Medical Resident 1981-84
  • 2014: W.E. Moerner, PhD, Alexander S. Langsdorf Engineering Fellow and AB 1975

Economic Science

  • 1993: *Douglass C. North, 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 1983-2012
  • 2022: Philip H. Dybvig, Faculty of Olin Business School 1990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1943: Edward A. Doisy, Faculty of Medicine 1919-23
  • 1944: *Joseph Erlanger, Chairman,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1910-46
  • 1944: *Herbert Gasser, Faculty of Medicine 1916-31
  • 1947: *Carl F. Cori, Faculty of Medicine 1931-84
  • 1947: *Gerty T. Cori, Faculty of Medicine 1931-57
  • 1959: *Arthur Kornberg, Chairma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1952-59
  • 1959: Severo Ochoa, Faculty of Medicine 1940-42
  • 1969: Alfred Hershey, Faculty of Medicine 1934-50
  • 1971: Earl Sutherland, MD 1942, Resident in Internal Medicine 1943-45, Faculty of Medicine, 1945-53
  • 1974: Christian de Duve, Faculty of Medicine 1946-47
  • 1978: Daniel Nathans, MD 1954
  • 1978: Hamilton O. Smith, Washington University Medical Service 1956-57
  • 1980: George D. Snell, 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 1933-34
  • 1986: *Stanley Cohen, 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 1953-59
  • 1986: *Rita Levi-Montalcini, Faculty of Arts & Sciences, 1948-2012
  • 1992: Edwin G. Krebs, MD 1943, Resident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then a Research Fellow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1945-48
  • 1998: Robert F. Furchgott, PhD, Faculty of Medicine, 1949-56
  • 2020: *Charles M. Rice, PhD, Faculty of Medicine, 1986-2001

Another Nobel Prize winner connected with Washington University is T.S. (Thomas Stearns) Eliot, winner of the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48. A native of St. Louis and grandson of the co-founder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Eliot earned a diploma in 1905 from Smith Academy, the boys college preparatory division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Eliot earned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09 and a masters degree from Harvard in 1910.”

至于说中国重金买Phil Dybvig,世界哪里不是重金买人?华大医学院使用BJC Scholars买人的规模是几千万美元一个,不然很难吸引像Jonathan Kipnis这级别的人到华大来。

谈及Phil不是中国国籍,那就太短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和麻省理工教授利根川进在欧美几十年都是日本籍。我们与华大的意大利裔或以色列裔同事交流,从来不会在意他们是否为美国国籍。只要科学做的好就行了,英语说的难懂点都可以原谅。

国内读者对我文章的最突出的评论是没有想到美国中西部那么吸引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资深人士都是如此。他们是头一次听说美国中西部可以如此亮眼,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开车在我们圣路易斯郊外走走,森林覆盖的高速周围的景色比南加州的洛杉矶和圣地亚哥漂亮多了。

我们吃亏在没有掌握媒体,只有通过雅美之途介绍了。我的耶鲁家长朋友在送老二到华大读书时就曾对我说,没有想到圣路易斯这么好,华大这么漂亮。

我的上海朋友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生,他走过很多欧洲和美国的地方,他看我写圣路易斯华大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文章后觉得:“这篇我觉得非常好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了解美国”。那我确实应该努力介绍些我这几十年都不愿意离开的美国中西部,这位上海朋友主动微信语音给我留言,这是他与我语音的留言部分:

上海朋友:“因为这篇与你平常写的东西不太一样,这篇写的是大家可以感受得到的。通过你讲美国中西部,非常有趣和有意思,而且是焕然一新的“。

我的回复:“对,因为国内人对美国中西部不了解嘛,他们只知道美国东西海岸的东西,纽约或者旧金山,对美国中西部确确实实不知道。中西部的人也要保守和内敛得多,你可以看华大处理诺贝尔奖消息的事情,他们连个新闻记者招待会都没有,就这样过去了。

从这可以理解美国的不同,如果是耶鲁教授获奖,他们会弄得隆重多了。耶鲁校长会面对媒体在话筒里讲个不停,获奖教授也会谈感言,笑话连篇,斯坦福会更疯狂。中西部是美国精神的很重要的一个代表性的地方“。

上海朋友进一步讲他的俄亥俄朋友对纽约人的不感冒,也说明美国中西部人的质朴。这个我最近也遇到了,一个圣路易斯男孩在纽约发展了三十多年后重返故乡,他与新泽西女子养育了四个孩子。

我们古董社区聚会时也欢迎他们这家新住户,自我介绍时没有想到他太太这样说:“我是一个新泽西女孩,但是我是一个nice person”。这话把大家都逗乐了,她深知中西部人对纽约洋基那帮人的看法。

我不想为清零的人唱赞歌,但是希望本着国际惯例为西南财大说些公道话,没有别的意思。摄影师鲁植通过镜头告诉你我们圣路易斯是多么的迷人。读者称最后五张照片很美并且问及是哪里,主要是Creve Coeur Lake和森林公园一角。我们住了近20年的房子就在Creve Coeur,现在作为出租房为三位美国男孩的家,而森林公园则是我们古董社区的南花园。必须说明的是鲁植照片还只覆盖了圣市很小的一部分,甚至连美丽的植物园、好几个自然保护区以及大面积的古典建筑遗产都沒有涉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红米2019 回复 悄悄话 这西南财大的网站是做样子用的吗?怎么只有个别网页能打开。比如这个Dybvig当了10年院长的中国金融研究所:
https://icfs.swufe.edu.cn/

有人能打开吗?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中西部是美国精神的很重要的一个代表性的地方。”非常羡慕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华人,他们生活在民风淳厚的真正的美国,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移民到了美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