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如何区别故乡和他乡?哪里是自己的家?美国人很讲究的immediate family是什么?这周末,我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新的体验。我本来己经在美国生活了28年,应该很熟悉美国的文化。准确地说,我是8月13日抵达美国的,还差几天是周年纪念。但是这事发生在自己面前时,还是有些唐突。我觉得自己老了,而这只有相当的阅历才能体会出,所以写下来给年轻些的父母。因为在十几年前, 我们在圣路易斯接待来访的太太的舅舅和舅妈时,舅舅曾经提醒舅妈“儿子已经是别人的丈夫”,也就是说舅舅比舅妈先放得下,现在这感概轮到我了。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和媳妇决定开车从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去比我们更东面的大学做教授。届时将会路过我们这里,我们自然高兴。他开始说只是停留,见面后他们直接往东开,学校马上开学他要备课;后来改变主意,商定在家里住一个晩上。他们沿途停留黄石等美国国家公园,领略美国西部粗犷而壮观的河山,儿子不时发短信和照片分享旅行的进展,有些地方我们小时候带他去过。他们开了五天,超过40小时的车程。当他说“我们已经在Nebraska”、“刚进入密苏里”或“已过哥伦比亚”时,我就在盼望他们的抵达,算着到家的准确时间,更多的是担心旅途开车的安全。这一带我们都无数次往返,见识过七十号这条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高速公路的繁忙。
我密切注意手机,他几小时沒回我短信时,我便安慰自己他应该是在开车。
儿子突然来条这样的短信:
“And also to stay in your house tomorrow night, is that ok?” (“另外,我们明晚在你的房子里呆一晩上,可以吗?”)
我是觉得这问题十分突然,不可理解,不是商量好了的?我便回答:
“Of course, why you asked?”(“当然那,你为什么问?”)
儿子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
“To make sure haha”(“确认一下,哈哈”)
我则强调道:
“It's your house”(“这是你的家”)
他便解释:
“Ok not asking permission but warning you :)”(“不是要求你的准许,而是想提醒你一下”)。
这个潜台词是他爱干净的太太也会来,家里应该开始清理了,这个我读得懂。
我写道:
“Welcome home ”(“欢迎回家”)
他们到后,我带小狗Teddy在Driveway去欢迎他们,去年圣诞节在加勒比海一别已经大半年了。
我需要解释的是,这个house是儿子从12岁开始住的家,他部分的初中和整个高中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从这里在他18岁时去远行,我们开着Minivan送他去东海岸的大学读书,然后他去西岸工作和读研,他都是回的这个家。
我常常庆幸,我们养大了一个想回家的儿子,我也经常以此测试为人父母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在耶鲁读书时,他每年回来四次:春假、暑假、感恩节和圣诞节,雷打不动地赶在回家的路上。那时他读大学期间,部分的钱我们是从信用卡中借的,还有房贷,我们从来没有犹豫过。并且我们家的政策是,只要是回家的费用,全部由我们出。现在这政策已经扩展到他们的配偶了,虽然这帮家伙的现在或未来都比我们阔绰。
现在可好,这家突然变成了“your house”, 我需要适应啊,人家确实是拥有太太的一家之主了。
昨天早晨与儿子拥别,他又随口说出:
“Thank you for hosting us” (“谢谢招待我们“)
这耶鲁人文明得让人受不了了,我只当成,他感谢我们招待的那顿价格不菲的意大利晩餐吧。儿子,我要说这里永远是你的家,虽然我们早己不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国古语了。
所以才有了 first geration这个词,曾问过英语老师是否有second geration,她说没有
我将孩子们的卧室都原封不动,每周去扫去灰尘。也许将来孙辈们度假会喜欢:)
子女说:这是父母的家,没错。
都对!
刚开始我看了你的回帖2遍还是反应不过来,想说这跟y chromosome有啥关系?嘻嘻。
父母说:我们这儿永远是你的家,没错。
子女说:这是父母的家,没错。
都对!+1
也在经历这些,谢谢分享。
父母说:我们这儿永远是你的家,没错。
子女说:这是父母的家,没错。
都对!
小孩们毕业工作了,我和先生兴奋,送一辆新车为毕业礼物。孩子们又笑着谢绝了,要自己去付款。现在我只能问,我是你妈妈,也仍然是你最好的朋友吗?这回答是,“妈妈,你永远都是!”
这回答令我心满意足,干劲十足的去为孙子的私立小学到常青藤名校挣学费去,(尽量知道肯定不需要我的),但是自己多找了一个干活的理由。:)
有一种情况可以两者皆得,就是孩子跟着大人从小去当地教堂,这样长大的孩子这方面好很多,华人NBA球员Jeremy Lin是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