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2025 (14)
经过丹麦、挪威和瑞典的二周多的旅行,终于回到美国中西部的家,挪威人说英文再好,也沒有美利坚航空机长的快速和浑厚的美语听得舒服。
从离开挪威Bergen(卑尔根)旅馆到飞机在圣路易斯降落,算算时间花了19个小时。去欧洲最困难的是去程的时差倒换,因为晚上或下午花7-8小时从美国飞过去(芝加哥或东海岸),到那里又是一个白天,完全不能睡觉,有次我们在苏黎世的船上睡着了;返美回来则是晚上,白天不睡的话,晚上易睡着。从挪威飞瑞典首都Stockholm为1小时20分钟,从芝加哥飞圣路易斯就45分钟,对于欧洲人来说美国就是一个傻大个。这是我第七次和与太太同行六次去欧洲,让我数数国家:意大利,法国(2次), 英国(包括苏格兰), 瑞士,德国,捷克,希腊,比利时,荷兰,瑞典(2次),丹麦和挪威,12个国家。
还是家的感觉好,我们周末去了东兴园中餐馆,在我们家多年的厨房吃午餐。我的帖子引来一位美食客让我告知该餐馆的英文名:Asiana Garden, 为天津裔厨师夫妇所经营的地道中餐馆,大力推荐。这么多东西只要25美元,家庭氏的圣路易斯传统中国食品,太太说这在挪威卑尔根可能得花100美元。
作为对比,看这组照片里的最后一张的小点心,为我在挪威卑尔根大学买的。因为太贵,我在雨天放在还有雨珠的凳子上拍照,注意此小点心与那大袋子的对照。小点心的价格为49挪威克朗,折合6.2美元,这在美国最多2美元。
我其实也没有存心去买它。只是校园门口有一个白色的十分考究的楼,我摸着进去才知道是正在翻修的大学自然博物馆。我不小心闯入里面的一个小咖啡馆,很小的一间屋,新人出现大家都知道的那种。我进去后服务员马上打招呼,这时候我必须买点什么才算有礼貌。我就硬着头皮消费了,并且像欧洲人那样把它吃得净光,不然对不起那美金。
拜欧洲公共交通之便利,我们已经15天沒有开车了,回来还会开。2008年McCain与奥巴马的首场总统辩论会,我们是在耶鲁宿舍看的,我们当年去瑞士开会路过耶鲁。当时美国遭遇金融海啸,奥巴马几乎笃定当选,McCain还想临时推迟既定的总统辩论。当年我们从南部欧洲返美时,华尔街的天塌了,退休金的40%沒了。但是回来车开在路上,美国的阳光依然明媚,天总是那么蓝。我们没变换任何的投资计划,美国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拓新大陆般的乐观主义精神。如今我们在那次金融风暴中的损失早己回来了,并且翻了好多。美国如今的经济形势见好,统计表明美国的家庭收入又有所增长,贫穷人口下降。
这次又有机会再次从外面看美国,更能体会美国的影响力,在川普的混乱岁月也没任何改变。挪威人说英语都是美国口音,根本不是欧洲伦敦的女王腔,荷兰人更是如此。美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从小学就开始的,现在更是Facebook与美国同步,还有游戏、电视剧和电影。整个欧洲的电影大多臭得很,他们自己都不愿意看,我在返程的飞机上,看了一部好莱坞有趣的关于AI的电影和一部莫名其妙的英国电影。与在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德国交换生交谈,在卑尔根与当地海盗后代谈德国对当地的影响,他们知道我们是从美国来的后,感兴趣的程度顿时增加不少。欧洲人嘴里骄傲,心里佩服的就是美国,法国博后开车在美国一望无际的高速公路上也兴奋无比。
在挪威Stavanger中央火车站旁的这个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特别有意思。现摘录并翻译出碑文的大意:
"Dedicated to the men and women of Norwegian blood wh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building of America" (大意:献给那些贡献于美国的建设的挪威血脉的男人与女性)
挪威人是最早抵达北美的欧洲人之一,在17世纪荷兰人控制的曼哈顿里就有挪威人,当时纽约曼哈曼的名字为新阿姆斯特丹。现在美国的挪威后裔有四百五十万之多,他们最多定居在与他们的母国气候相似的明尼苏达或威斯康辛,芝加哥还有所挪威裔美国医院。
我们出来后就处于一个尴尬的身份,永远不被中国再信任,也被美国质疑忠诚度。中国要求归国学人放弃外国国籍才考虑院士评选仍世界之奇观,这么一个大国心胸如此狭小,表忠心比做科学还重要。如果以色列也这样要求全球的犹太人,以色列的国将不国,据传身为耶鲁校友的犹太人Joe Lieberman在竞选美国副总统时,还是美国和以色列的双重国籍。我们走在哪里都是华裔美国人,我们当然首先应该教育我们的后代成为美国人,贡献于美国社会,但是他们又天然地拥有中国的血脉。
哪天厦门街头也会立此碑,以他们的血脉贡献于美国而自豪?中国哪天也会有海盗国家的胸怀?
------------------------------------------------------------------
说你看问题表面化,你肯定不服气,而事实上你的文章和观点无不印证了这一毛病。比如这条,问题的本质,或者说与其它国家的区别是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在这种情况下,你加入美国籍或其他国籍后,自动丧失中国国籍,没有了中国国籍,你就只能申请外籍院士,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并非中国奇观。你如果要变成regular中国院士,就必须恢复中国籍,因为国籍不允许双重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就意味着要放弃外国国籍。
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讲两个问题啊。我在说美国的文化艺术以及肯定楼主对此的自豪感,你在讲美国人性格和人种优越感。
*********
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2017-09-26 12:52:04
给 桉桠,
我是1969年来美国读书的,住了四十多年,看到美国的长处和短处,
美国利用全世界的人才 是很有办法的,引导世界科技的进步,但是美国人常常是自以为是的,有英雄主义心态,性格外向(常被中国人误认是开朗,大不同!),有虚伪的外表,不易被中国人能认识。
相处好了也会有很好的朋友。
西欧人对美国一般说来没有过多的羡慕,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吧,但是有不少美国人是以他们的宗族带有优越感的,尤其是英国、爱尔兰。。。种的。
在欧洲人眼里美国就是土豪,看看法国人怎么瞧不起美国人的就知道。
10000% 不同意
1) 教育孩子,不能要求他们做自己未曾做到的一些原则。请注意,我说的不是能力方面,而是原则。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西洋文化里面也有类似的话,在基督教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里面有这样一句话。“And as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do ye also to them likewise.” 父母亲受过中国社会的哺育滋润,正如同孩子受到美国社会的滋润。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移民到美国来是对中国的欠缺情义与贡献,请问你会怎么想? 现在你自己没有对生、长于斯的母国作贡献,却去告诉孩子们,他们应该对生、长于此的美国做出贡献。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脑筋里难免要奇怪,为何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却来对 孩子们唱高调。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这个论调没有道德的高度。
2)美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绝大多数人民都是移民或者近几百年来移民的后代。 一个家族中有移民历史的族群,在 moral 上是很难要求他人在外国有好机会的时候,仍然死心塌地的株守在本国,而不另栖高枝的。 这不是理论高尚不高尚,而是立场无法站稳的问题。
3)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过,一个人有寻求自己快乐的天赋权利。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所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如果为本身的快乐而弃国而去,并没有违反 独立宣言中的精神。
非常认同。古人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作人的本份。总不能吃人家的饭,去砸人家的锅吧!热爱奉献于入籍国,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光明正大的君子行为。与关爱祖籍国没有矛盾。
这一点我窃窃不能同意。 主要原因是这句话没有道德的高度,如何能教育孩子,说服他们? 父母亲在中国出生、长大、受教育,却没有继续做中国人。 那么同样的理由,在美国出生的孩子,难道就不应该有他们的自主权,决定将来成年之后愿意做什么国家的人,替另外一个国家做贡献吗? 教育孩子不做违反常规、害群的事,是理所当然;任何一个国家大约都会要求的。 那与是不是认定美国去贡献死忠,似乎还有很大的在道德上的,和逻辑上的距离,不应混为一谈。
10,065,389 Increase[3] (89th)”
特別討厭的就是這種不誠實的 虛假寬容。 其實閣下還是沾沾自喜於自己的 “鄉下人”的 所謂 “樸實”和 “純樸”的。藉以凸顯“臭老九”的 可惡。 這年頭, 粗俗到了極致 是可以獲的總統寶座的。 倒是讀書人說起話來先自己有點不好意思起來。 卑鄙不僅是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還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元動力 和幸福感的源泉。
不知道從何評論,索性挑出文中的一句話來作為開始。 美國人的文化品味 -確切的講是沒品味 -看來是深入人心了。 美國電影基本是滿足市儈階曾對動作打鬥和 廉價的戲劇化的視覺要求,已經毫無人性和審美的追求了, 只有技術上的譁眾取寵。 看看法國義大利電影,才會明白原來世界和人的表情 可以如此豐富和不程式化 - 常常是平淡的令人感動。 有空去看看 《藍》 《白》 《紅》 三部曲吧。看完你就會明白美國電影的粗俗和鄙陋。 你如果去歐洲是為了和美國比物價,而不是去用心體會那種平靜優雅的文化態度, 那就不妨在你那個充滿種族矛盾的st louis,還有那個有著無恥歷史的arch 下面, 過著自己沾沾自喜的美式快餐生活吧。 我一直認為, 美國對兩類中國人最合適: 1. 不識字的中國城的芸芸眾生 2. 沒讀過幾遍好書的學理工的行屍走肉。 任何有人文關懷和絲毫美感的人,是會在藍天白雲油條豆漿以外去尋找一些其他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