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发现李庄——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

(2015-06-28 11:52:51) 下一个
在岱峻先生的“发现李庄”一书出版之前,两岸多数年轻一代对李庄这个地名,可说是知悉甚少。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发现李庄”一书中,岱峻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全面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当然李庄这座走过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岱峻的发现并非全面,但他从这里走进了民国学术史,也同时揭秘了抗战岁月里大批文人在此间留下的中国人文抗战的符码。
——海外瞭望台——
--------------------------------------------------------------------------------------------
发现李庄发现什么?
抗战时重庆、西南联大相比,李庄这个名字或许稍显陌生。提及那些闻名遐迩的古镇,李庄似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所在。
这座位于四川宜宾境内的小城,面对滚滚长江,已有逾三千年的守望。它曾经显赫一时,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学术中心。在“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之时,是李庄庇护了学人,接纳了文化。而今它把荣耀都深藏在那些碧瓦青砖、阡陌小巷之中。抗战岁月里的风云际会,在那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静默良久,只待今人造访。
6月26日晚,著名学者、民国学术史专家岱峻先生,做客大梦书屋,带来他所著述的新版《发现李庄》。多年前,正是岱峻先生“发现”了这座消失的学术之城,从此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可以说,李庄是中国人文抗战的符号,彼时1.1万的学人在这个3000人口的小镇上生活了长达六年之久,其中不乏傅斯年、董作宾、林徽因、梁思成这样的知名学者。被这些厚重的人文积淀与学术风情所吸引,岱峻先生在此盘桓多年,寻踪觅迹,钩沉史料,从大量的历史细节入手,复活了这些学术精英的姿态与灵魂。
在李庄,或是战争,或是病痛,造就了这些学者的另一种人生。讲座上,岱峻先生谈及傅斯年的作为,以及他与游寿之间的“恩怨”;他“发现”生活在李庄的林徽因已失却了张扬;他谈到了李济的失女苦痛,以及他和曾昭燏之间的一段相惜往事,后来二人因意识形态不同反目的结局也不免令人慨叹。在李庄,梁思成画了一幅画,是一个精致的小碗,一把小勺子,里面盛着番茄蛋汤。他在旁边写着,“希望在胜利后,能喝这样一碗”。
他们即是如此,在苦难的年代里,周全着生活与理想。
在《发现李庄》一书中,岱峻先生讲述了更多这些学人的生活状态与心态,书信、对话、陈述、影像,还原了众多未曾披露过的隐秘细节,在李庄的光阴里捕捉着这些人物的家国情怀。岱峻先生为李庄付出的努力使这座学术之城渐渐重现于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此时,他却对这座城镇的发展产生了隐忧。对李庄,他有情结,有执念。
距离李庄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发现李庄,昨日重现,惊觉故人并未远去,留给我们的,是李庄的风骨,是文明的延续,是去那寻常巷陌里致敬那些不平凡的人生。
/ 黄彧修
本文转载自2015/6/28海德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