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羅芳提供 文/夏子報導
羅芳,和羅芳的畫一樣,大器,既有她「乘雲氣跨日月」的氣勢,也飽含她「格景物羅群芳」的悟性,這一動一靜之間,她的人與畫交融出的,不只是東西藝術的重要元素和精神,更有她長久以來創作過程中獨到的學習、領悟與甦醒。
羅芳1937生於湖南長沙的書香世家。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係,學習期間受到黃君璧、溥心佘和廖繼春等名師的影響,行腳紀實,創作不拘媒材,為日後氣派雄渾的畫風紮下根基。畢業後於美術教育界傳道授業凡四十載,桃李無數。1981年曾應國立曆史博物館邀請,與張大千等名家參與繪製台灣主題創作“寶島長春圖”。更多次赴美進修,長期生活上的教學創作與生命中的自我陶冶,使她不斷翻新繪畫技法,將之與在東西文化雙重洗禮下所產生的新理念,一併融入現代水墨畫的創作中。
上個月羅芳在北加州矽穀亞洲藝術中心有一場專題演講,講題是“水墨繪畫的創造性”。演講中她特別援引她最推崇的老莊哲學,來印證自己的創作過程。她說,在藝術學習階段,我們從認識經典論說中體認「大我」的根本存有,也就是要瞭解並吸取一切藝術知識及美感經驗,認知到已存有的現象。再隨著心智與人格的不斷成熟,思考過去所學所思,去蕪存菁,找到自己的的道路和方向。最後再從中跳脫,回到自身,以自己的方式見證藝術的本質。因此藝術家就是一個修行者,總要通過學習、思考、見證這三個階段,才能修成正果。
回顧數十年藝術生涯,羅芳把她的繪畫曆程分成三個階段:
由此看來,創作曆程其實就是前呼後應,而藝術家一路走來,其實也就是一個人對宇宙自然的體悟過程。這與禪宗修行中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道理是一樣的,雖然到最後,看似一切又回到原點,但是內涵上已臻不同境界,此時的藝術家,任生命自由運行,不悲不喜,一切如是。正如她近期畫展的主題「乘雲氣,跨日月」一般,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享受到乘物遊心之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