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2017-02-03 08:13:18) 下一个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

 

这一章是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篇之一,是从中等层次上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和如何才能做到的重要篇章

不尚贤,使民不,

仅这七个字已经使衙门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奖与惩的效果是一样的,不惩就是奖了。尚贤奖善,是用名誉地位或物质去正面鼓励;惩恶是对违犯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惩恶的标准是法律法规,具有条款简明,百姓容易守,政府容易执行。而奖励的条款标准要复杂许多,伪善,争竞,嫉妒都是奖励的付产品。背后的动机是名声欲望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金银珠宝虽是难得之货,但不是必需品。如果有道之人和掌握社稷的人不去推崇使用,这些东西就难以流行,不会昂贵。难得之货背后的动机是物欲贪婪,以物质来彰显自己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肉眼可见能挑起人欲望的事物太多,会导致人心浮躁烦乱,以至于行为失控。拿孔子的一句话注解比较恰当:“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就是说值钱的东西放在人前显摆,而不好好收藏,他人的盗窃嫉妒心容易被挑起,容易导致盗窃行为。而像芙蓉姐姐一样,三点式在人前卖弄,他人的淫欲之心也可能失控,而导致淫行发生。背后的动机是情欲、肉欲对人的影响

上面的三句话对管理者来讲,几乎没有什么工作量 。如果能做到的话,无为而治就完成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是从人欲的前期做了防范工作. 对心底的工作来讲,工作也是着手于起心动念之先, 对后续的不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所以有道的人治国,是从祛除人心的欲望,以道来充实人心入手。虚其心---祛除人心内在的欲望;实其腹---用道来充实人的灵魂

犹太版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耶稣要求彼得:“你喂养我的羊” ,就是要彼得用道来教导百姓

弱其志,强其

减弱他们世俗有所作为的志向,强化他们心中的道。这里指的是偏离道的世俗之志,通常是好心办坏事。他越忙,百姓越是民不聊生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当百姓心中摒弃世俗的的知识和欲望时,他们心中来自道的智慧就会使他们的眼睛真正明亮。而那些被“功名成就”世俗观念引导的所谓智者,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无为,而无不

本章字数不多,“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xian)可欲” 这些策略的目标都是都是对这个浮躁凌乱的社会从乱的根源上进行釜底抽薪,从而达到后边的易治或无为而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