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大家都认为美的你也说美,是错误的。
大家都认为善的你也说善,是不对的。
天下皆知:是公众和社会认可的。
这一句是本章的主句,分析有这几层意思:
1, 对圣王的要求,不可以百姓的善恶标准为标准,
2, 善恶的标准应该以道为标准,不能从人的标准。
3, 判断美善就起了分别心,把世界二元化,割裂了社会。
4, 分别美善的行为是一种判断,论断的行为。上面有道,
犹太版的道德经也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
5, 中国古代的“名家”的行为也是一种论断。
给人美善的标签,相形丑恶就产生了。
6, 即使有美善言行的人,也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他的丑恶部分呢?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这是说人的标准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二元化,等级化的结果。
老子的感化力足够强,善与不善都可以化成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是道德经第一次提到“无为”,这也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意思。
目前主流的解经认为:人不需要作什么,
无为是不是啥都不能干?当然不是。要是那样,没有君王不是更好?
治人,说君王治理百姓,去除社会中的怪异现象就可以了。
事天,说人与道,按道的标准检讨自己,
具体到管理社会,意思大概就是:去除弊政,
《庄子》有个故事是讲黄帝向牧童问道,问的是如何治理天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只有道,
上台就卷袖子准备大干 ---- 错了!
那怎么办?我可不是只想白吃饭的人。
老子让你先修身,习道去穑而德隆,
道家讲的不是说教,而是'化'。其速度和效率要远在说教之上。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教,不蹴 而就都是化为前提。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是要人作无名英雄。众人需要你的帮助你不提辞;
有多少英雄帝王恋位居功却事与愿违。有点业绩就忙着出书立传。
像“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我们不坐谁坐?”的草莽言论,
圣人明白,所有的业绩都是道在背后作用的结果。他们不会,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当人不欲居功,居名,居高位时,他反而是距离这些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