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是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感觉放在最前面才更有逻辑。因为本章最先涉及了道的名字和称谓的来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谓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 混成, 先天地生
1, 从时间顺序上说,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有了。
2, 天地不是固有的,是后来才产生的。虽然这里没有说道产生了天地,但在第一章中 “无名天地之始 ” 就道出了产生与被产生关系。
3, 混成:人对道的认识是不十分清楚的,越出了人的感官,思维之外。即使老子的 “灵眼” 也还是不能看清楚。
犹太版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便是:“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应该不是老子看到的那个。因为老子指的 是道,而这里指地。
那么,天地的产生要早于老子很多年,老子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是看到了,还是想像的?有一种说法是:老子是用 “灵眼” 或说 “天眼” 看到的。你我看不到,在老子可能如睹 实物。你我都看不到电波,但收音机却能收到信号。
寂兮 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寂寥即 无声无形。独立是说天地之前道存在的唯一性,无物相伴。天地万物产生之后道还有独立性,是指道的超然物外,不受天地万物这些受造之物所左右。道既是第一因,也有绝对的主权。
不改: 是说道有恒,有常 ,有信的特性。
周行而不殆:周行一说道的弥漫,无处不在。二说道有重复反复的特性。
你看:“风向南刮 ,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历史像一个不停运转的传送带,重复又重复,人在其上因为生命太短,不能看到全过程,历史也不能让人吸取教训。告诉他们真相,他们却也不信。
不殆: 是说当行的必发生,道的车轮也没有什么能阻挡。
可以为天下母:天下由道生成 ,也由道养育,“天下母” 之说倒也贴切。那么产生万物之前当然不便称母,还没有孩子吗。也还没有名字,就称呼 “无名” 吧。 而 “有名” 或说万物,包括人,就是被创造者。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谓之名曰大。
人都是爹娘起名字,道是最早的,也就没人给它取名。那总得有个称呼吧,要不后面不好接着说啊,那就称呼为“道”吧,天下万物的生死成败的必经之路,路即道也。这里仅是称呼,还不是名,“名” 有特性的意思。因为道本身看部透,不好理解,显示特性的“名”就不好取。
如果免强取个名,那就叫“大”吧-----强谓之名曰大。
这个道与“神”是什么关系?老子是鉴于认识的深度,
犹太版的道德经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两个版本的道德经,恰似中国人的神秘与西方人的直白。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段话是在描述道的特性之一,“大”。这个大不太容易描写,
有人说,人心之大如黑洞,非大道(神)不能填满,不能填满便生贪欲,
反的第二层意思是说万物叶落归根,万物皆从道而出,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一个'故'字好像是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道大,天大,
让我们再回到犹太版的道德经创世纪:在第六日,
逻辑到这里才清晰一点:王/圣人其内有道,所以才成为四大之一。
《易经》中讲天,地,人三大,也称天地人三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显示四大之间有一个第次关系。'法' 与 '自然' 是两个关键词。'法'字无论当“师法” “效法”依顺” 讲,人,地,天,道,自然是一个递进,渐高的顺序应该争议不大。
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地,地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云雨光四季,
道本来是域中的四大之首,这里又出来一个“道法自然”, 关键在于这个自然并非我们平常所说的“大自然”,
犹太版的道德经中的道说:'我是始,我是终' ' 我是自有永有的', 'I am who I am. ', 这个豪不拖泥带水的说法把“自然”二字解释得更清楚。
道法自然 --- 道用他自己的主权和心思意念来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