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
这里难理解的就在“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句话。既是 圣人却不仁,那还能称为圣人吗?
有意识地去做好事叫仁,对事物的自然性是一个负面的影响。经常会打破自然状态的平衡,后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不刻意去施仁 不表示不慈爱。不施仁是在不需要施仁的前提下不施 。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 ,失义 而后礼 ”的递减顺序来看,“仁”是在“道”与“德” 缺位后的一种补救手段,是一种较低 层次的爱。如果道与德完满的前提下,哪里还需要这低层次的“仁”?
《庄子》 说:“相濡 以沫 ,不若相忘于江湖 ”,说的是两条鱼离开水之后相依为命,互相用唾沫打湿 对方以帮助对方多活一点时间,庄子问, 如果在江湖中不缺水的地方即使互相忘记,不也比在旱地上相濡以沫好吗? “相濡以沫”相当于补救措施的“仁”, 江湖有水之处相当于“道”, 道的环节不出问题,仁肯定是多余动作。
对一个君王来讲就是在前提和高端治理好天下国家,让百姓黎民安居乐业, 要远胜于 国家昏乱民不聊生 ,然后给百姓发点救济以表仁慈要好得多。
所以说:天下有道,仁及其更末端的“义,礼 ”都是不需要的。表达的是《道德经》贯穿全文的用意:守好本而末自息 。从道的环节/文化的环节理顺社会关系,何须严刑峻法 ? 这样看:单从“健全法制”来治理天下 已经是末端下策 了。推理到这里,还可以看出“儒家”倡导的“仁义礼”,以及“法家”讲究的严刑峻法来治理天下 ,都没有从高端入手。所以事倍功半 ,甚至根本就行不通也不足为奇了 。
“圣人不仁”四字大有深意啊。
“以百姓为刍狗”
用来祭祀 的草扎的狗称为刍狗。里面有“祭祀” “虚静 ”和“被动性”三层关系:
1,祭祀表示与天建立了直接沟通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在犹太版道德经里天人关系也是第一重要的关系:我是耶和华你的神/你要尽心尽意 尽性 爱主,你的神。
2, 人处于虚静的状态是与道沟通的好的状态,所以老子要求我们要“致虚极 ,守静笃”,眼睛单单盯住道也就够了。草扎的动物当然虚静到了极点。没有“我”的存在,更没有骄傲和欲望。
3, 被动性:刍狗本身没有能力活动,没有风尾巴都不能摇一摇。他的作用是通过操纵方来起作用。 你可以被道操纵,道产生了你和万物,他有能力有善意去做好。这也是万物和人最好的选择 。
你要么被道操纵,要么被“阴五行”操纵,就是被你的贪欲,情欲,恋物欲,羡慕嫉妒恨所操纵。你的自由意志已经被污染了,你认为的自由早已不自由了。有毒瘾的人完全可以说“这是生理要求,不是我想要的”,你既然已经为毒品这个魔鬼打开了你的门,后续也就由不得你了。毒瘾的人自由吗?
这三层意思可以看出来,这刍狗可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不再被小我束缚,而与天合而为一。
天地之间其有橐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
橐瀹就是风箱,不用手推拉 什么也没有,虚静的不得了,但是也没有瘪 。用手推拉风好像永远也出不完。天地之间看似 虚空,但万物由虚空而生,没有穷尽。道是空虚的,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是不让说话,而是不要说多了,不要说过了头。话说太多了,就与你的能力行为脱节了。尽量的守虚谦下,不要过头。中,表示恰到好处,合情合理。 做事要适可而止 ,不干过头事。
要强调的是: 做好事也不能过头,也要守中。“正复为齐 ,善复 为妖 ”就是告诫好也不能过头。
复,是加的意思。正好了你再增加就怪异了---正复为齐; 好事做过头就变质了----善复为妖 。这样看来:宣传表扬那些把好事做过了的人,无疑于毒化社会风气。
(为了便于于大家交流沟通,有些观点会穿插着反复出现,一是 加深印象,二来也是正在阐述的意思丰富完整,见谅。)
有兴趣看视频请点击下面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