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forh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这种母爱是真的残忍

(2014-09-19 09:56:48) 下一个
 
            2009年1月,中国的《知音》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残忍的母爱”和生的使命:小小女孩撑大伞”。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让脑瘫儿子老有所依,不惜冒着高龄孕育的危险,早产生下女儿,并成功地使得女儿从小小年龄,就开始学会在生活上照顾哥哥,用自己的才艺给哥哥看病。一星期前,我在《知音》网上再次看到这篇文章。我希望读者们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中所赞扬的母爱,不必为残忍加引号,因为这种母爱真的残忍。

      如果母爱不去考量、满足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这种母爱就不再是爱,而是虐待。这位文中的母亲,生下女儿不是出于要爱这个孩子,而是为了让女儿照顾生病的哥哥。这个孩子来到人间的使命是承担父母应当承担的责任。而孩子自己却没有选择。她的生活如同她的出生没有选择。
 
瑞士医生和心理学家保罗屯纳(Paul Tounier)这样描述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春天长成的树叶,秋天才会落下来。意思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和父母无条件的爱,才能完成童年而进入成年。在这篇文章里,小梦怡从两岁起,就学习为哥哥喂饭、按摩、倒便盆、甚至挣钱给哥哥治病等,还要认同母亲对哥哥的偏心。无疑,在她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早早地为家庭
“撑起大伞”。她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的正常的生活愿望,却被剥夺了。她的情感上的愿望也被忽视了。她学会了牺牲自己,来换取母亲的认同。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显示,像小梦怡这样牺牲了童年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工作上、家庭里,会继续强迫自己扮演“照顾者”的角色;会时刻刻提别人着想,分不清自己的责任与别人的责任。这样的人很容易罹患难以治愈的慢性病,或者在恋爱、婚姻等其他关系上成为受害人。这样的孩子,被迫用他们一生的健康和幸福,来换取对父母的孝顺,满足父母的愿望,追求父母的认同,渴望得到父母的爱。
      在心理学的概念中,这种因为父母的能力不足,被迫承担家庭责任的状况,叫做“角色反转”。在美国或者西方国家的法律中,属于对儿童的情感或者心理虐待,心理学家称这是对孩子灵魂的谋杀。假如这篇报告出在西方社会,恐怕小梦怡的母亲会马上失去对女儿的监护权。但是在中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理念仍然是让父母骄傲的美德,是百姓赞赏的榜样。中国常见不少媒体正面报道“四岁孩子学会照顾生病父亲”、“九岁孩子撑起家庭重担”等等,甚至给这些被迫成为“小大人”的孩子封一个诸如“感动中国”、“十大孝子”之类的光荣称号。“美德”的称号掩盖了“虐待”的行为。
 
      这种残酷的母爱作为正面的母爱典范宣传,也是一种残酷。假如一个孩子不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成长,这个孩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把迫使孩子承担大人角色的母亲,当做教养孩子的典范宣传,误导大众以爱为名,对孩子进行情感和心理虐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何米娅 回复 悄悄话 这样的母亲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这位母亲的做法对小女孩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母亲的形象在她那里被扭曲了
shandongning 回复 悄悄话
阳光照耀 回复 悄悄话 赞同,这是一个自私的母亲,不懂爱的母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