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闻,我思我想

从大陆来到美国,至今在东西方度过的时日大致各半。愿以我所见所闻触及一下东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也许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个人资料
溪边愚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大学学费是谁付的?

(2016-01-15 17:16:06) 下一个

作为“最幸运的一代”中的一员,我读大学时不必缴学费,用当时的说法,是“国家”供我读的大学。遗憾的是,我非但没有感恩戴德,平日言论还太多的“负能量”。于是就有人提醒我,别忘了,是谁支付了你的大学学费!

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哦!我最不喜欢欠债了,从来信奉宁可人负于我,绝不我负于人,咋就落到这个地步泥?我控制不住地琢磨,为什么不自己付学费?或者像我现在替我那丫头付学费一样,为什么不是我的父母付学费?我们曾被告诫,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是花了多少多少万或更多,那可真的是天文数字哦。我爸爸妈妈勤勤恳恳工作30多年,工资也不低,但这个数字的学费他们肯定是拿不出的。而且,付或不付,根本就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然后我百思终于得了一解:我爸爸妈妈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

其实,那年头,谁都没有获得公正的报酬。所谓工资,对很多家庭来说,只是让人刚能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费。所有的经济成果都被政府收刮了,然后以政治需要来分配,这分配并不完全是以工资的形式体现的,而且毫无公正可言。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切都归“国家”所有了,你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一无所有。如果你得到了什么,那是“国家”给你的,任何“额外”的东西都是恩赐。于是,我们同代人中考上大学的所谓天之骄子们,被“恩赐”了大学学费。可是,如果百姓没有得到公正的报酬,什么人有资格说谁欠了谁?!

记不记得很多人出国时要赔偿“培养费”?好像没有人质疑的,当然,质疑也没有用。更搞笑的是,有的单位卡人,想出国的要“赔偿”却到处拒收,还必须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地方送上去。天下奇闻啊!

我今天要说,我拒绝接受这样的欠债概念。如果政府收刮了一切,那就是政府欠每一个老百姓的,而老百姓不欠政府任何东西,谁都不欠!

这制度的不公平不仅是报酬不公,就是对报考大学的资格也是机关设尽。因为是“国家”出资培养你,国家就可以挑三拣四。谈一谈那时高考制度不公平的关关卡卡吧。看看下面的花样,对现在的孩子可能是天方夜谭了。

 

地域差距和不同录取分数线造成的不公

把这个放第一位是因为其影响范围是最广的。

据我所知,地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各个省是被“分配”一定名额的,这也就造成每个省的录取分数线不同。我知道的,青海等省份的录取分数线就比较低。地域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全世界都一样。考虑到这个因素,条件比较差的边远地区降低标准也是合理的。这个很类似美国现在的一些大学照顾劣势族裔的做法,其宗旨是尽量相对公平。是不是真的就更相对公平了,可以辩论,但至少名义上是说得过去的。但中国高考制度的录取名额,往往是大城市、大省份名额多。大地方的人本来就在资源、信息等方面享有优势,加上高录取名额,更是得天独厚,实在不能说这是合理、公平的。相反,这样的体制造成了双重不公平,就如一位网友说的:“中国的高考是最不公平的制度之一,地域差距极大。当年我班三个北京考生的成绩在我们江西只能上中专,直至今天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身体不好的“国家”不投资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至于对个人是否公平是不必考虑的。国家用宝贵资源投资一个大学生,必须每一个毕业生都能人尽其用。有残疾的,大学的门是绝对不会对他/她敞开的。心脏有问题的,肝脏不够健康的也免谈。甚至看不出坡的,只是两腿稍有一点长短,也不行。政府是用体检的手段来筛查,依不同情形,除了被完全拒之门外的,也有受专业限制的。

我高中一位同学,智力超群,才华横溢,但因心脏先天缺损过不了体检那一关。知道自己与高考无缘后,心气特高的她,在高中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时,每一门课都是不到半场就交卷了。她是要证明“我行”。这不是一所一般的学校,要做到半场交卷,是要有股狠劲的。我不知道她从哭着离开体检地点,到决定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时以特殊的方式技压群芳,这心路是如何走过的,但我当时真的读懂了她!这是一位把读书看成命似的女孩,最后是在德国完成了读书梦。令人高兴的是,她在德国闯出了一片天地。她说是被逼出来的。也许是,但我相信她去德国肯定比留在国内好。就当人算不如天算吧。

我另外一个朋友的弟弟就相对“幸运”些。好像也是心脏的问题,知道体检通不过的,她家早早就开始运作,打通一切关节。临近体检的日子,用我朋友的话说,她家大包小包的东西咕咚咚咚进来,又咕咚咚咚出去。住同一单元的邻居打听是什么事,得不到答复后,邻居说“你们不肯讲。但我知道你们家肯定有事情!”非但有事,还是大事呢!她家买通了体检医院上上下下的要职,以至于有一位医生就对她家人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我没办法,你把后门开到院长那里去了,我不敢得罪!”这还不算完,还要考虑到进了学校之后。朋友的弟弟虽然成绩很好,却只报了一个大专,因为只有这个学校她家有把握可以保证他入校后再次体检过关,同时在就学期间体育课免修。

我朋友对我说这事时是“现在进行时”,我一方面为她弟弟捏一把汗,一方面在心里说,你倒敢对我说!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信任。几年前我才开始对人讲这个故事,因为我相信没有人会来追究这陈糠烂谷子了。但在这之前的20多年里,I did not tell a soul (我连鬼都没告诉)!

还有一个折磨人的关口是大学入校后的体检被查出有肝炎之类的病。这样的人会被要求休学一年,一年后如果正常了,就和下一年的一起读。如果还不合格,对不起,拜拜了!城市来的,家境好的,还不太成问题。农村来的,压力特别大,就担心一年后还不正常怎么办?这一年是度日如年!说真的,很多城里人根本就不懂得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是难以想象的困难。有听说过农村孩子可以悠哉悠哉在家休养一年的?很多富贵病,精神压力太大的话是不容易养好的。

 

颜值不够的不许读某些专业

这个政府是非常在乎“面子”的,包括外交翻译等工作人员必须颜值够高,所以有些可能涉外的专业必须面试。我一位大学闺蜜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她以前的一位同学(也可能是邻居)被考虑录取于一个涉外的专业,有人上门要求看看长相如何,偏偏人不在,就让看了父母和姐姐真人及本人的照片,但那人还是不放心,说这个要求很严格的。不记得后来是什么结局了,只记得这家人背地里说了句“那个人自己长得不咋的!”

 

出身不好的贬值处理

出身不好的或者是不允许读大学,或者是只能读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还有不少是从大学降至大专。偏偏出身不好的往往考分还高!你跟谁说理去?

这个我没有直接认识的例子,但间接知道的太多了,网上这类故事也是多如牛毛。不过我妈妈倒是也受到过政审的牵连。那年在大学生中挑选了12人送去苏联留学,妈妈也是其中之一。被选上后,到北京的俄语专科学院培训一年,不仅学语言(由当时在华苏联专家的太太们教),还要学礼仪,包括学跳交谊舞等。(政府很慷慨哦,在俄专那一年,不仅伙食很好,而且还每人每月有零花钱。)这些人被选上时已经都经过政治审查了,可妈妈的政审不知怎么没做好,结果在临走时,连出国的量体制作的大衣都做好了,没几天就要登飞机了,最后一次政审被筛了下来。不过,大学还是让她继续读的,所以不算是影响读大学的。

 

年龄段限制

只有“适龄”青年才可以读大学。由于文革十年的断层,恢复高考后的最初几年,每一年的“适龄”定义是一直在变的。想想也蛮可怕的,今年你可以考,但如果没考取的话,明年是不是还能再考就不知道了。

 

考试选择的限制

这个也是特殊、临时的规定。我不了解每一届的情况,也可能是上海的地方规矩,我知道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考,不是应届生的话,大学和中专是只能选一样考的。你想,历届生本来就不如应届生有优势,还必须放弃一个机会,对那些正好是上不上、下不下的考生,这是个能折磨死人的难题。那年就有邻居的家长来找我在大学任职的妈妈咨询到底该报考哪一个,一向说话谨慎的妈妈了解了情况后建议考中专。邻居走了后我对妈妈说“你倒敢下这个结论!”妈妈说她是有把握才说的。事后邻居还特意来谢过,说若不是妈妈的建议,那女孩肯定会选择考大学,但事实证明她百分之百是考不上的。如果不是妈妈说的那么肯定,她是下不了决心放弃大学的,那就意味着她同时也失去了读中专的机会。我当时想,是什么人,什么脑子,定出这样的规矩?你说国家没能力招太多的人,那也情有可原。已经让人考了,何必还要如此煎熬人呢?

 

随时变更造成的不公平

这个是非常特殊的事情,也是发生在恢复高考后第二次考试。我知道的是上海,是不是全国都如此就不了解了。那时录取工作已结束,有幸被录取的都已经去报到,开始上学了。然后,出来新政策,要扩大招生了,招走读生。国家是希望多招些人,但校舍有限,就搞出来个走读生。

大家知道,录取是按考分高低,依大学录取分数线从高到低录取,再后面的就是大专。现在要扩招,从大专也没考取的落选生中招,扩招的全部是文科,但都是本科学位。于是,已经被大专录取的人不干了:为什么我考分比你高,而我是大专学位,你是本科?那一次,大专生是上街游行的。当然最后不了了之。这事到底怎样才是公正还真不好说。只能说多变的政策造成更多的不公正因素。

以上这些是我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别的规矩我没机会了解到。如果网友发现有遗漏,欢迎补充!

 

更多博文

国家和个人 孰轻孰重,孰前孰后?
陈光标纽约中央公园之举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公布“主人”的公共财产比公布“仆人”私人财产更重要 – 也是一种中美比较
再谈英格兰公投及其他
什么是民主?我们真懂了吗?
我有几个问题
有这样两种中国人
文学城 — 我的大学
现在还有铁饭碗吗?
我看“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北京奥运和索契冬奥
感言中国农民住进大楼
读“中国经济模式的制度基础是剥夺民权”有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Diana-Sun 回复 悄悄话 是的,国家当时给我们免费教育,是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本意来投资我们。毕业分配就是最好的说明
溪边愚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石假装' 的评论 :

哈哈,那个中国头号人物的博士学位也是疑问重重啊。现在国内那样的多去了。
当初也不公平,就像我文中写的。现在好像更不公平了。唉,没得说的!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我有两个朋友,都没考上大学,都当上了省正厅级干部,有专车有司机。他们的孩子都上的3本大学,最终学历都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这些博士又都踏着他们父母开出的道路,过着比父母还荣耀的日子。名牌大学都有这种名目的“学院”,悲哀!
大学曾经公平过,那公平竞争的机制也被毁了。
溪边愚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是的。我居然就没把这个写上,太不应该了!可见人是非常受自己经历的局限的。来自上海的我不是不知道这个,却完全遗忘了。一会我会补上的。非常感谢!
momo_sharon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高考是最不公平的制度之一,地域差距极大。当年我班三个北京考生的成绩在我们江西只能上中专,直至今天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