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甘蔗收割者 ——圭亚那的契约华工移民故事

(2012-06-14 11:21:41) 下一个

甘蔗收割者
                                  
——亚那的契约华工移民故事        曹小莉

  
甘蔗收割者》(Cane Reapers -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 Guyana)  刚刚出版的一本英语新书,写的是南美圭亚那华人移民史。作者苏阿冠博士,(Trev Sue-A-Quan)是一百多年前飘洋过海的契约华工后代﹐他出身 在英属南美圭亚那,父亲家族在1873年,母亲家族在1860年分别从广东离开中国。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化工博士学位后,移民加拿大。圭亚那的早期移民后代百分之九十以上定居英国或加拿大﹑美国。
   

七十年代他在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工作了八年。在芝加哥任工程师的这些年里,他才得以接触中国。东方的中国,祖先的土地,如此神秘伟大,象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位年轻人的心。这一辈的堂表兄弟姐妹多达数十人,都受过高深的教育,医师,教授,工程师,律师,外交官,记者,人才辈出,许多人已与异族通婚,无一人知晓中文,更不知自己根系何方。这一股移民的支流完全汇入了讲英语的世界。失去了语言,也就失去了根。当他们得知家族中这个年轻的弟弟将应邀去中国工作,在纽约当牙医的堂哥把一张已泛黄的签於1873年的曾祖父的契約文书交给了他。
 
   1979
年至1984年,苏阿冠在中国煤炭部任高级工程师,做煤炭氣化研究,并成功地发明了最新催化劑﹐促成中加煤炭氣化合作研究,圆了回故乡寻根之梦,并在北京娶妻生子。
    1984年至今,苏阿冠先后在加拿大UBC大学和BC省科学研究中心做煤炭氣化研究,同时在几家大公司任高级顾问。在工作之余,他倾全力去了解华人移民之謎。为什么十九世纪中国掀起那么巨大的移民潮,尤其是去南美的华人,为何走上不归之路,和北美及东南亚的华人不同的是,他们未能保持住自己的传统和语言,而是被强大的英语和基督教文化所吸纳,所淹没。不少著名历史学家注意到这一现象,有學者曾指出,加勒比海几个英语国家早期华人移民被同化的的现象,就如同河南开封的犹太人一样,他们完全失去了原本的语言和文化,而淹没在所在国的文化中。
    

苏阿冠在搜寻文记载﹐查阅历史文献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历史沧桑所震撼。在他眼前展现的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论为半殖民地的苦難国土﹐震撼世界的太平天国起义,离乡背井出外谋生的华工,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告诉他的世界,他的父母甚至爷爷都不知晓的故事。享受着祖先福泽余荫的后代们,根本不知华人先民在海上在异邦所受的苦难。北美华人淘金修铁路受种族歧视的移民史早已被人们熟知,他们的枝叶仍与本土相连,利于后代寻根,而当年去南美的这一支移民历經一个半世纪卻被语言的阻断而产生真正的断根,无人能系统的为之作传。
   
这种震撼激起他的责任感,他有一种如梦初醒之感,他要所有的南美华裔后代来分享来了解他所获得的信息。
   这种不可遏止的执着竟一发不可收拾。他去走访八九十岁的高龄亲友,从他们支离破碎的童年记忆中搜寻第一手的生活资料;他与远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旧金山,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南美圭亚那﹑特立尼达﹑百慕達的亲友们交换资料,收集照片;从大英博物馆,北美南美各國图书馆﹑各大学收集资料;从微型胶片里复印出一百多年前的当地英文公报。他废寝忘食的阅读摘录了成百上千份消息,和几百人採訪交談,了解和印证当年华人的生活场景﹐他们的生存﹑奋斗﹑成功﹑失败﹑昇遷﹑淪亡﹑年俗﹑心路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始于1851年,毁于1864年。起义失败后,为了逃避官府缉拿,不少将士亡命海外,除东南亚外,南美也是一個逃亡之所。
   苏阿冠少年时代的一位好友是特立尼达的华人后代,他的曾祖父是洪仁幹,洪仁幹是洪秀全的的族弟,曾是太平天国晚期极重要人物,封为幹王,总理朝政。天国灭后,他的儿子洪葵秀(也名葵元)逃亡圭亚那,至今后代遍及南北美。可惜,这位朋友不识中文,只知道洪秀全和洪仁幹这两个名字,還要來信请教有关太平天国义历史。
   除了自愿出海谋生﹐尋求生路的华工外,被拐骗或诱骗的人也不在少数﹐给后代留下的历史和家史就灑上了點點血淚。苏阿冠的舅母回忆说,她小時就聽說曾祖母十二三岁時,在江边看外国轮船和水手,被人哄骗上了船,从此永生再不能和父母亲人见面。
   
这种痛苦在几代人的传说中已经被淡化,不再刻骨铭心,甚至带有小说和电影镜头的色彩,但是在苏阿冠心中激起的波涛却连接着一百几十年前珠江的惊涛骇浪,连接着广东四邑八鄉风雨飘摇茅屋内慈母的泪水,连接着大清帝国国运衰亡人民的屈辱。
    1842年英属圭亚那废除奴隶制后,英国开始从印度招募苦力来补充甘蔗园的劳工短缺,同时也从欧洲如葡萄牙招募劳工。从1853年到1879年,又从中国华南招募了13514名契约华工,为期五年,期满后自己可决定去留,但大部分人都因无钱或者因故不能回去。海上航行,最长的一次是177天,海上的死亡率最高的一次达40%回家谈何容易。
   1860年起,才有妇女加入移民,但二十几年间只有15%的女性,这样就造成华人人口下降。在1900年左右,圭亚那华人只剩3000人左右。这就解釋了圭亚那华人后代与外族人通婚比率极高的原因。
  

苏阿冠的外曾祖母Jane Kong 1860年三月11日出生在英國 风号海船上,三天后海船才抵达圭亚那首都乔治敦。苏阿冠的曾祖父苏亚长在1873年离开广东时年已六十,他带着三十七岁的妻子和九岁的儿子蘇三群踏上了不可知的險惡的海上之旅。
   所有这些都像謎一样地吸引和困惑着苏阿冠。父母双方的祖先因何种历史背景出海谋生,为什么他们携妻带子夫婦雙雙而大多数人却是單身青壮年?苏亚长蒼渾的毛笔字簽名也不像出自没有文化的农民之手﹐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滾滾往事只能牵引后代的无限遐思。
  
他埋首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一步一步地追随着华工的脚步,体验着他们的艰辛悲伤屈辱,经历着他们的生离死别,见证着他们的荣辱沉浮,分享着他们后代的平安喜乐。他的心中充满感恩﹑感激和感慨:前人栽樹,后人乘凉。他要为在黑暗野蛮时代,客死在异国他乡的华工塑碑立传,要让他们活在后人心中而不至泯灭无痕。他要让华工成功的后代们,包括那些混合了白人﹑印度人﹑黑人血液的第六代第七代,还会仰望那祖先來自的中国国土﹐向世人宣告,我的祖先来自中国,我为我的中国血液而自豪。

苏阿冠以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以作家豐富的观察和推理,以后辈子孙寻根问祖热忱與执着,历经十二年,用长达384页的篇幅,把上个世纪的史实,用严謹优美感人的英语记载下来。其中甘苦艰辛不足与外人道。
   为了史实相符,他必须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各城市探亲访友,亲自笔录,这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金钱,所幸苏阿冠和妻子在温哥华产上成功的投资,使得他能免除金錢上的后顾之忧而一心寫作。这似乎是冥冥中上帝的安排。讓这本承前啟后的著作顺利问世,以告慰华工的在天之灵。
   

这本书自今年夏在加拿大出版以来,在专家读者和评论界中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亚那驻美国大使盛赞:这是一本真正的经典著作。我们为你而自豪!
   

亚那女皇学院前院长沃索普博士(Dr. Richard Allsopp)  为,《甘蔗收割者》的篇幅虽不像美国黑人作家畅销书《根》那么巨大,但它使后人反省的作用是一样的。
   
另一位历史学家华尔顿,賴博士(Dr.Walton Look Lai) 认为,这本书应当放在每一个图书馆有关研究加勒比海华人史的书架上。
    过互连网,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与他作着心靈的交流,表达着他们的祝贺与激赏。
   
   “
我无比激动地读着这些资料。我栩栩如生的看到,我的前辈在上世纪乘着旋风号和红帽号船抵达圭亚那的情景。感谢你掘开了我的根﹐我將由此追尋下去。
 ——
一位加拿大读者。

    一位居住在英国倫敦的女士写道:当我在扉页上看到我家族的照片时,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真要感谢你。这张照片摄于圭亚那,时间是1901年。先祖1860年离开中国时有一个儿子未能成行,在战乱中失散,想必今天有成百上千的后代留在中国的土地上。你研究了浩瀚繁多的资料,把南美华人放进了历史,有无数迷失了的故事有待后人来叙述。你这本书会成为催化剂,促使华人后代在享有今天丰盛人生的同时,不忘深掘过去的历史。感谢你帮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证和定位。
    这本书封面上照片中垂垂老矣的的妇人,是天平军的妻子,1860年随丈夫携带两个儿子逃亡南美圭亚那,还有一个儿子在战乱中失散,未能成行,她丈夫死后她又改嫁,現有众多子孙遍布南北美洲和欧洲。感人至深的是二十世纪初,在阔别中国四十多年后的风烛残年,她带着两个大儿子回广东祭祖,想找到失散的另一個儿子,却未能如愿,與她同去寻找兄弟的一个儿子还病死在中国。老人伤心的回到圭亚那,带着终身的遗憾客死他乡。
   
今天她的后代,大多在英国受的高等教育,许多人与英国人﹑加拿大人通婚。他們從這本書中﹐找到祖先的腳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海上逃亡,亡命天涯,从青翠的广东竹林到炎热的加勒比甘蔗田庄,从大清帝国的叛民变成南美土地的自由人﹐進一步走向英國﹑走向加拿大﹑走向英聯邦國家﹑走向世界....... 
   
提到此照片的这名女士住在伦敦,是照片人物的第六代第七代孙辈。祖先的离奇经历对他们这一代来讲,就象久远的神话传说一样不可思议而激动人心。她正准备去南美西印度群島前英属几个殖民地国家摄像录影,收集资料和残留的华人先民遗迹,而她遠在加拿大的富有表哥也將盡其財力支持。
    总有一天,我们不仅有美国华人写的畅销书,也必将有英国华人,加拿大华人用英文写出的震撼世界的小说,来涵盖跨越一个半世纪﹑遊移半个地球﹑交融几十种血统的华人移民史。
   
   “
我是一位犹太人,我的好朋友是苏格兰爱兰后裔,我俩娶的都是圭亚那华裔妻子,我代表我妻子及她的家庭向你致敬,感谢你花费巨大精力,我要向所有认识的圭亚那华裔推荐你的书。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位读者写道,我是当年印度契约劳工的第四代孙辈,他们1859年去圭亚那。我的表哥就是著名的Lukhoo大律师。我也在做着印度契约劳工的研究。您的研究,对圭亚那的印度裔和非洲裔也有莫大的助益。
   

来自法国的一位读者写道,我出生在法属圭亚那,现居巴黎。我对南美华人历史一无所知。谢谢你,我现在对我的家庭背景有点清楚们有相似的姓氏和背景
   

另一封信来自美国,是圭亚那非洲后裔Kojo Nnamdi Trevor(苏阿冠名字Trev的匿称),记得我吗?我们总是这么叫你,我目前在美国主持国家廣播台和电视秀(National Public Radio and TV show ),我姐姐在加拿大当医生,我 为你自豪。我哥哥和你堂哥堂姐有许多童年趣事.......E-mail 给我......,我得告诉你 .......”
   

另一封信来自美国:我出生在圭亚那,很早就移居美国,我很想寻根。我的外祖父是印度和华人的混血。谢谢你的书,使我对圭亚那的文化和我的血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位美国白人妇女来信:我嫁给了圭亚那的华裔,我丈夫不懂中文,我要定五本书,送给我的亲戚们﹐了解这段历史。我的孩子们必须要知道他们的根。
   

 一位在牙买加出生的客家华人:艰苦的工程,伟大的工作....... 我要在你的书中找到我的家庭背景。
   

 一位读者说:我在圭亚那的政治和经济上都十分活跃。我坚信华人对国家的贡献。继续你伟大的工作。我认为这本书对我国历史作出了最珍贵的贡献。
   

另一位读者:苏阿冠先生,祝贺你伟大的著作。我们總希望自己的祖先重新活记忆中。真高兴我们当中终于有人愿意做这件艰苦浩繁的作。
   

苏阿冠的哥哥Doctor Errol Sue-A-Quan, 是多伦多著名骨科专家。 他写道:    贺你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深刻的书,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所经历的艰辛使我非常悲伤。他们的苦难使后代蒙福。知识和教育使我们获得自由和成功。今天我们散布在世界各地,可以毫无疑问和夸张的说,无论我们移居到世界何方,都会留下显著的影响和冲击。
 

苏阿冠的一位中学校友,现在是加拿大航空公司的的飞机师,是一位混血儿,他的爷爷在三十年代在首都喬治敦就拥有几家汽车公司。他十分为自己的中国爷爷自豪。他几次义务把几十斤重的新书空运到伦敦,送到《甘蔗收割者》后代的手中。
   

电脑屏幕上现出《甘蔗收割者》所抵达的地方﹐也就是华工后代散居之地。
   

温哥华,多伦多,维多利亚,卡加里,蒙特利尔,渥太华,魁北克城,爱德蒙顿,纽约,旧金山,罗杉矶,佛罗里达,芝加哥,新泽西,德州,宾州,华盛顿,科罗拉多,伦敦,英格兰,苏格兰,爱丁堡,荷兰,法国,德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圭亚那,特立尼达-多巴哥,牙买加,百慕大,巴拿马,定书单也来自多國國家图书馆﹑大学及研究机构。
   

今天,这本装帧精美附有几十張珍贵古老家庭照片的新书,正在当年契约华工后代的手中流传。电话,电传,Email来信中掀起的寻根热浪,它所傳遞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就象把几百几千个彩色碎片星星点点地拼在一起,,逐渐还原为一幅宏大的画面,使许多人见到了自己生命的源头,使许多與异族通婚的后代沿着家族之树寻找到自己的中国之根,使无数人因语言和文化的阻隔而变得生疏和淡漠了的故园,由于祖先栩栩如生的故事而变得无比温暖和亲切。

蘇阿冠博士﹐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你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之時﹐你灑下了一個年青人的熱淚﹐當你第一次登上萬里長城時﹐你用困惑的目光找尋祖先的身影﹐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五年中,你如饑似渴地了解和熱愛著祖先的語言和大地,期盼著能獻出自己的一點熱和光。距他們離鄉去國一百多年後﹐你終於為他們作了一些事﹐你將繼續為他們﹐為他們的后代﹐為你自己﹐寫出第二本﹑第三本﹐寫出可歌可泣的華人移民史。

一九九九年於加拿大溫哥華

   该资料可在WWW.rootsweb.com/~guycigtr 网上查阅)

电脑屏幕上现出《甘蔗收割者》所抵达的地方﹐也就是华工后代散居之地。

温哥华,多伦多,维多利亚,卡加里,蒙特利尔,渥太华,魁北克城,爱德蒙顿,纽约,旧金山,罗杉矶,佛罗里达,芝加哥,新泽西,德州,宾州,华盛顿,科罗拉多,伦敦,英格兰,苏格兰,爱丁堡,荷兰,法国,德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圭亚那,特立尼达-多巴哥,牙买加,百慕大,巴拿马,定书单也来自多國國家图书馆﹑大学及研究机构。

今天,这本装帧精美附有几十張珍贵古老家庭照片的新书,正在当年契约华工后代的手中流传。电话,电传,Email来信中掀起的寻根热浪,它所傳遞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就象把几百几千个彩色碎片星星点点地拼在一起,,逐渐还原为一幅宏大的画面,使许多人见到了自己生命的源头,使许多與异族通婚的后代沿着家族之树寻找到自己的中国之根,使无数人因语言和文化的阻隔而变得生疏和淡漠了的故园,由于祖先栩栩如生的故事而变得无比温暖和亲切。

蘇阿冠博士﹐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你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之時﹐你灑下了一個年青人的熱淚﹐當你第一次登上萬里長城時﹐你用困惑的目光找尋祖先的身影﹐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五年中,你如饑似渴地了解和熱愛著祖先的語言和大地,期盼著能獻出自己的一點熱和光。距他們離鄉去國一百多年後﹐你終於為他們作了一些事﹐你將繼續為他們﹐為他們的后代﹐為你自己﹐寫出第二本﹑第三本﹐寫出可歌可泣的華人移民史。

一九九九年於加拿大溫哥華

该资料可在WWW.rootsweb.com/~guycigtr 网上查阅)

后记:几年后苏先生又出版了第二本书“甘蔗收割者的扩散”,写的是第二代第三代的华人在南美艰苦奋斗、安身立命、成为那块土地主人的故事,他们已经培养出后来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精英。目前苏先生的第三本书也刚刚出版,一百五十年前移居英属圭亚那一万三千多中国契约劳工的第六代、第七代,已经根深叶茂,和世界各民族盘根错节,化为一体,成为各英语国家主流中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曹小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dmtac的评论:

Thank you. (该资料可在WWW.rootsweb.com/~guycigtr 网上查阅)
admtac 回复 悄悄话 Thanks for sharing, will surely read this book.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