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郭德华被连队指导员召去谈话。
指导员劈头问道:“你这是咋搞的呀?在部队,你是做好人好事的模范,学习雷锋的标兵,还入了党。这次派你到支左前线去,怎么一下子,就被糖衣炮弹击中啦?”
郭德华先向指导员汇报了学校校革委内部派别斗争的情况,自己的工作虽然阻力重重,但一定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接着,把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关于私人问题的讲话又向指导员重述一遍。
指导员听了笑呵呵,频频点头,十分赞赏,拍拍他的肩,“嘿嘿,小鬼,个人感情问题倒处理得很不错嘛,挺好!行!就这么着。在工作方面,可一定得再加把劲儿,不要辜负党对你的培养呵。”
郭德华保证,“是!指导员,我一定要胜利完成支左任务,对得起党的教导和培养。”立正!敬礼!
自从得到部队首长的赞成和鼓励,郭德华的恋情在部队传为一段佳话。事情似乎四平八稳,畅通无阻,他感觉到幸福已经离自己不远了。幸福难道真的就在眼前吗?
秋高气爽的日子过完了,一晃眼,又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季节。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底,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下达后,全国上下兴起了到农村广阔天地插队落户的新高潮。向光中学内敲锣打鼓,声势浩大。六八届初、高中学生一片红,全部上山下乡,分配到安徽、江西、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表决心的大红喜报和插队落户分配名单到处张贴,覆盖了白纸黑字的大批判大字报。长期蹲在暗无天日的牛棚里写检查的老师们被宣布解散,放回家去给子女准备插队落户的铺盖行装。校革委中对立反目,相峙不下的学生头领,分别被派到黑龙江农场、江西革命根据地、云贵少数民族地区,从此拉山头搞武斗的大势已去,分道扬镳,统统没辙了。各派红卫兵战斗队的小喽喽们树倒猢狲散,不击而败,各自落荒。工宣队与军宣队最头痛难搞的乱麻事,在最高指示下达后迎刃而解。
冠冕堂皇的说法是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谎言背后的真相是文革初期,大批年幼无知、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在狂热教唆下被利用来作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利用过后,设法限制他们继续朝无政府主义的深渊闯荡,但这批学生已成脱缰野马,如洪水猛兽。工宣队与军宣队进驻学校要想改造他们,更是束手无策,力不胜任。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中效果不错,但对历经文革烈火洗礼的青年学生却行不通,不管用。其实这批不可救药的闹无政府主义学生不过只是一小撮,但他们罪孽深重,对他们的惩罚,不惜牵累上大批无辜的同类去陪葬,比株连九族的规模大得多。最高指示一道圣旨,执行集体放逐,充军发配到穷乡僻壤,荒地蛮疆,任其自生自灭,埋没了一代人的宝贵青春。青春是抽象的,生命才是实体,但青春是生命的精华,埋没青春便是扼杀生命的精华。
萧冬梅是六八届高中生,在一片红的形势下被分配到云南少数民族山区插队落户,这对郭德华是个无比沉重的打击。
萧冬梅的妈妈去工宣队办公室,找到负责毕业分配的蒋师傅,一把拉住他苦苦恳求,“唉哟,蒋师傅,请您高抬贵手,把我的女儿调配到安徽落户吧,您是有权做主的呀,求求您啦。”
工宣队蒋师傅在学校“三结合”领导班子中与军宣队代表郭德华意见分歧,因而积怨怀恨。明知郭德华的家乡在安徽,故意刁难,给他穿小鞋,把萧冬梅派往云南。他摊开两手,摇着头,“唉,安徽的配额已经分配给别的学生了,配额用完了呀,没得办法喽。”
郭德华写信询问安徽家乡公社知青办,是否可让萧冬梅以自插名义去他家乡插队落户?回答是她要在该公社有亲属关系,才可搞自插。
萧冬梅的爸爸建议,“哎呀,你俩干脆登记结婚吧,这样,冬梅就是郭家的媳妇了,可以顺理成章在郭同志家乡自找门路插队落户,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萧冬梅不同意,“阿爸,你想得太简单了,这样做万万不可。因为这样要影响郭德华的前途,现在他还是学校的军宣队代表,校内师生和工宣队都盯着他呢,看他如何执行最高指示,是大公无私呢,还是打个人小算盘。他还没复员,还是解放军,在部队里是模范、是标兵、是党员,他是要抬头挺胸做人的呀,不能为了我而使他矮人一截,毁了他的大好前程。”
郭德华听了萧冬梅的一番话,心里深受感动,她处处护着他,时时替他着想,情不自禁也说出了他的真心话:“为了萧冬梅,我啥都不在乎,我不在乎什么前途,大不了离开学校这个是非之地。“三结合”领导班子里勾心斗角的局面太卑鄙,耍阴谋玩手段的把戏太无聊。我豁出去了,我不想当军宣队代表了,我不干了!我不干了,行不?我回部队去,听凭处置,最坏的下场,无非是哪里来哪里去,还能把我怎么样?我很想照俩老的意思,与萧冬梅登记结婚,然后双双回到我的家乡,安安稳稳,清清静静地过小日子。只是,不到国家规定的合法结婚年龄,登记处不给开结婚证,这才是个问题。”
萧冬梅终究还是去云南插队落户了。郭德华当兵期满复员,回到家乡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又过了几年,萧冬梅办妥手续从云南转调到安徽郭德华的家乡,他们结婚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九七八年,知识青年按政策可以上调回城了,萧冬梅带着三岁儿子郭小华,二岁女儿郭小梅,回到上海。她顶替退休的父亲,在钢铁厂人事科工作。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郭德华从家乡带了一批木工和水泥工来到上海,自行组织起个体户房建队,投入方兴未艾的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房建队的民工们有的是庄稼汉的力气,承揽下一个又一个项目,一个工地的任务完成了,又到另一个工地去施工。浑身劲儿使不完,技术水平又提高,经验累积更丰富,业务越做越火红。腰间钱包鼓起来,身骨显得更壮硕,财大气粗信心足,事业更上一层楼。接着设置了办公室,成立了正规公司,名片上印着 “德华房地产开发建筑公司总经理郭德华”。
十多年后,一家四口在上海淮海中路人民照相馆拍的全家福,放大,镶镜框,陈列在橱窗里,熙熙攘攘的路人走过时都会很羡慕地瞧上一眼。照片中,老公郭德华中年发福,老婆萧冬梅丰韵犹存,儿子郭小华一表人才,女儿郭小梅婷婷玉立,好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