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一个爽心悦目的日子。
花样年华的萧冬梅穿一身用草绿色布料亲手缝制的军装式衣裤,仰起苹果般红扑扑的圆脸,把两条乌亮的辫子甩在背后,踏着轻快的步伐前往向光中学。今天下午,学校的校革委、驻校的工宣队和刚进校的军宣队“三结合”,召开全校联欢大会。文艺小分队队员萧冬梅将在联欢会上表演独舞《唱支山歌给党听》。她的挎包里放着一双芭蕾舞足尖鞋。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日子,隆重场合,她要别出心裁穿足尖鞋跳平时穿软底鞋跳的舞蹈动作。就像她的军装是自己缝制的,她的芭蕾舞足尖鞋也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脚头的小木块先用水果刀切削成型,又用沙皮纸磨圆擦滑,再用棉花和布料层层裹扎,这鞋在精工细作下,又几经试穿改良,居然妥帖合脚。起舞时足尖上下自如,游刃有余。
萧冬梅的父亲是钢铁厂的铸铁工,母亲是国棉厂的挡车工,姐姐在北京外语学院学西班牙语,一家四口,只有她一人能唱会跳,有文艺细胞。上小学时,她是学校合唱队的领唱,在区教育局举办的小学生文艺晚会上崭露头角。那天,她身着白衬衫、花裙子,胸前飘扬着红领巾,嗓音清脆嘹亮,尽情引吭高歌,唱的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儿轻轻荡漾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小学毕业前夕,她兴冲冲地和同班女生罗嘉莉商量着一起去报考上海舞蹈学校。罗嘉莉曾经跟私人教授芭蕾舞的老师学过一点基本功,譬如在把杆上压腿、弯腰、弹跳,双脚摆成一位、二位、五位等等。萧冬梅在罗嘉莉的指导下恶补了一阵,居然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杂志照片上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在《天鹅湖》中的阿拉贝斯舞姿。应试结果,萧冬梅因双腿并拢时小腿有些向外弯的现象,不幸在复试时遭淘汰。只有罗嘉莉被录取进舞蹈学校接受苏俄式正规化芭蕾训练。
萧冬梅上普通中学后,虽与进入舞蹈学校的罗嘉莉分道扬镳,但是在星期日或暑寒假期,她俩还是聚头一起练习舞蹈。罗嘉莉毫无保留地把在舞校学得的动作一一授与萧冬梅,萧冬梅则点石成金,一学就通,再加苦练,便初具模样了。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各班级的文艺积极分子联合组成了向光中学宣传毛泽东思想文艺小分队,萧冬梅自然而然成了小分队的中坚骨干。这支文艺小分队不但活跃在校内大礼堂的舞台,还因学校地处上海市中心闹猛地区,得天独厚,有机会在附近淮海中路临时搭建的宣传台上一展文艺特长。
刚开始时的表演很粗糙, 无非在报章杂志上找些由华丽革命词藻堆积起来的诗歌,大家排队站立,一会儿集体齐声朗诵;一会儿每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轮流对口朗诵,抑扬顿挫以加强语气,举手振臂来表达豪情。时而在手风琴节奏感十足的激荡鼓动中,抬头挺胸,跨腿踏步,挥拳蹬脚,唱起时下最流行的《造反有理歌》,歌毕,再怒吼三声“杀!杀!杀!”。还有活报剧,与抗战时期的名剧《放下你的鞭子》正好相反,演的却是《举起你的鞭子》,即由一群红卫兵小将英姿勃勃地挥舞起皮带,揍打着装扮成牛鬼蛇神伏在地上发抖的同学,口中念念有词:“把一切牛鬼蛇神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接着便用力一脚踏在扮演牛鬼蛇神的同学背上,痛得那同学哇哇叫苦。
街道十字路口临时宣传台下看热闹的观众越聚越多,行人道挤得水泄不通,马路交通严重堵塞。台上小分队队员们眼见自己的节目大受欢迎,台下如此轰动一时,捧场众多,越发人来疯,表演尺度更加夸张狂热起来。
日子久后,历经磨练,演出就逐渐讲究水准了,即渐渐向革命样板戏靠拢借鉴。能唱的就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选曲;能跳的就跳《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片断。特别是在《钢琴伴唱红灯记》隆重推出期间,小分队的排演更进入了黄金时代。他们从抄家物资中找出一架钢琴,拉到学校操场上临时搭起的露天大舞台,由小分队中唯一能弹钢琴的同学担任伴奏,演出李铁梅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等。台上卖力弹唱,尽心尽意;台下人满为患,盛况空前。观众除了本校师生员工,还有附近居民以及街上闻声擅自进校的闲散人士等。文艺小分队队员们沉浸在演出的热情中,充分发挥歌舞才能,校内校外出尽风头,大显身手。
萧冬梅与文艺小分队的其他队员们在大礼堂后台换服装、上油彩化妆时,从大礼堂的前台传来节目主持人的响亮嗓音,宣布校革委、工宣队、军宣队“三结合”联欢大会正式开始!
首先由校革委张主任发言,欢迎军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向解放军同志学习!向解放军同志致敬!
紧接着工宣队大队长姚师傅表态,要发扬工人阶级拥军光荣传统,与军宣队同志紧密配合,搞好教育无产阶级下一代的工作。
最后是军宣队军代表郭德华同志讲话,表示坚决胜利完成支左光荣任务,军民团结一家亲,与广大师生和工宣队师傅一起,誓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文艺小分队队长王秀珠跑来通知大家节目出演的顺序,开场戏是大合唱,接下来就是萧冬梅的独舞《唱支山歌给党听》。合唱队为欢迎今天刚进校的军宣队,演唱三支有关解放军的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靶归来》和 《红色娘子军连歌》。
萧冬梅在合唱队演出时,站在后台幕布隔层窥视台下,只见会场内济济一堂,座无虚席。前面二排坐着校革委成员和工宣队师傅们,军宣队军代表郭德华坐在第二排中间,身材中等,五官端正,衣帽上的领章和帽徽表明是正牌解放军,不是普普通通的人随随便便地以军装衣帽装模作样。
解放军战士郭德华,二十二岁,二年前入伍来到上海滩。第一次休假时置身外滩黄浦江畔,听着海关大钟叮当响,溜达在高楼矗立的南京路上,使他联想起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他自己将会在上海滩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是赵大大?是陈喜?还是童阿男?或者,什么人都不是,他就是他,他是郭德华。郭德华入伍前在家乡安徽霍山沟郭家庄种田,并担任民兵队长。他十八岁那年,情窦初开,对大队的小学教员曹秋菊有点意思,可人家姑娘老是对他冷冷淡淡。直到他被批准参军入伍,“光荣人家”的大红喜报贴上家门口,曹秋菊才开口说她愿意跟他。她希望他在部队里好好努力干,争取当干部,当上干部就可以留在部队,留在城里,不必复员后哪里来哪里去。不但自己可以不再回穷山沟种田,还可带家属进城。到那时,她才嫁给他,她也可以进城,做城里人,吃商品粮,再也不要窝在乡下为赚点蝇头工分而吃苦受累一辈子。
郭德华的心里牢牢记住曹秋菊的话,他要照她的话去努力,他喜欢她,要做她的男人,一定要让她心满意足,让她过上红红火火的城里人日子。但问题是怎么个努力法呢?怎样做才可以达到留在城里的目标呢?人到了部队,慢慢细细琢磨出来,首先要争取入党,入了党,才有可能提干,提了干,才有可能留在城里,自己留城才可能接曹秋菊来城里,完成她的愿望,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