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年轻的你,愿你 披荆斩棘,纵横江湖,恣意人生,至情至性。
记录一下近来与孩子的一些交流和感想。从前我跟老同学朋友聊天,谈到养育孩子,我自嘲说自己没啥经验全是教训。虽然全无章法,但赋予的真情,努力,和爱是实实在在的,全无保留。收获也是满满的,是一些感想,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调整。当我从“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 这样的出发点,调整到 “你让我成为一个母亲,我深感荣幸” 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似乎许多事变得顺畅些, 而我也因此对这个世界多了信心和期许。
初心
前些天与老大聊天,提到几年前他要上大学前我写给他的一封信。我们又把那封信找出来,一起重读了一遍。他说如今再读多了许多理解,因为他自己已经成熟了许多,也有了些生活和工作经历,对信里分享的经历和想法有诸多感恩和价值观的认同。闻听此言,吾心甚慰。
信很长,截一小段在这里分享。其实,再读自己写的信,心中还是颇为感慨,庆幸自己那时有这样的激情和耐心整理这些想法。同时,再读也是给自己的一个提醒。道理不是只讲给别人的,我们自己也要时时反省自己是否偏离了初心。
“...Do not be afraid, not be afraid of taking on new adventures, not be afraid of meeting new persons, not be afraid of making choices, and no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In the book < the Giver>,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at society at first seem to be having an easy life. They do not need to think, to choose, nor to remember. They just do what they are told to do. However, I couldn’t help but get a chill from that picture. It is a fake peace and real horror. God loves us and gives us freedom to think and act. Otherwise, we will all become robots. So we need to act, act upon, make choices, even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it. Action is life, idleness is death. Take action, do not wait. ...” (大致翻译一下: (孩子)你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踏上陌生的旅途,遇见陌生人,做决定,也别怕犯错。在《The Giver 》这本书中(我们曾经一起读的一本书),那里面的人貌似有很简单轻松的生活,他们不需要动脑子,不需做决定,甚至不需要记忆。他们只是做被安排的事就可以了,无需为一日三餐和未来发愁。但是,我们读到那样的生活感到的不是幸福快乐而是恐怖。那种虚假的安宁之下其实是真正的恐怖。上帝造人,给我们自由思想和行动的权力。否则,我们就成了机器人。所以我们得行动,得有作为,做出人生的选择,甚至不惜犯错并不断从中学习提高。有作为才是活着,不作为则与死何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这个答案要能,且仅需说服自己才行。活着的意义是去活,去尝试,去体验,去爱。。。 而不是躺着。安逸和舒适未必给人带来幸福,反而会让人感觉消沉,毫无意义。活着就是要感受思想的火花,脉搏的律动,热血的流淌。
“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在这个社会经历了一年半的新冠疫情之后,许多人或多或少有些消沉。在家上班是很舒服安逸,但时间久了,是好是坏?我们自以为赚了便宜的名正言顺的轻松安逸对我们真的有好处么?还是被温水煮了青蛙?新冠疫情的后遗症,除了生理上的影响,还有心理上无形中被伤害的影子。它是否令人们有些懈怠,以害怕为借口躲在家里,而慢慢地被消磨?哎,先别急着否定,诚实地问问自己。
好在,从孩子那里,听到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在这疫情期间,大家都坚持努力提高,寻找更好的机会。听他讲某某要去读研究生了,某某跳到了某公司要搬家了,某某升了职。。。我为年轻人的活力和冲劲喝彩!经过疫情的考验,我期待下一代的年轻人会更加懂得珍惜,坚强且无畏。
苦旅
老大刚毕业那会儿,突然说想要去背包徒步旅行。我想,哦,好啊,反正童子军练过的。我猜也就是近处优胜美地,远点科罗拉多,便没当回事。过了一阵子,人家告诉我旅行安排好了,我问去哪里?回说巴塔哥尼亚。我怕没听清,巴塔。。。快到南极的地方吗?是啊。
这是纯粹自讨苦吃啊,我心想。我算看出来了,这孩子如果在国内生长,大概是那种在成年时非要去西藏转一圈的人。虽然有很多担心,但我终于忍着没有阻拦,叮嘱说装备要准备好,需要的话我可以赞助云云。
之后他发来照片说在附近的山里做徒步练习。我想,哦,知道要拉练准备还不错。
再次收到消息已经是他在去南美洲的路上了,得知原定四个小伙伴有两个退出,最后成行的是他与另一个男孩子。
徒步约十天,信号时有时无,偶尔发来三两个字报平安。我每天搜索当地的气象信息,可那个地方,风雨交加气温无常似乎是常态。
还好,终于回来了,并无大碍。我跟他要些照片给我们看看开开眼,回说手机淋坏了,照片都模糊的。好好好,罢罢罢,人没事就行,别的,我就不嘚吧了。
其实他行前我曾暗想,他若顺利完成这次苦旅,我便敬他是条汉子。
不知是否男孩子都想要去自讨苦吃一下,做一阵子苦行僧。好像有些文化里面有这个习俗,男子成年前或云游,或当游僧,当传教士,总之是经历一些孤独,受点苦。
若人生是条长路,必不乏段段苦旅,我们在雾中行走,艰难地爬过一座山,发现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又出现了更高的山。年轻人自找苦吃的旅行或许是为将来现实生活中的攀岩做的一次拉练准备。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我害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新冠一疫(役 ),算是这代年轻人受的苦。愿那些苦不白受,令你们坚韧,开阔,强壮。
选择
老大最近面临着一个选择, 他如今有了些工作经验后,遇到一些机会,也想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铺路。他已经对这些选择的利弊做了很多分析,与业界的前辈同辈都聊过,也与我们聊了很多次。
上次见面,他还在犹豫中,没有最后决定,所以反复地与我探讨。我猜他是因为每个选项都有利弊,都有不确定性,所以希望有人能够指点迷津。他大概期望有个人会告诉他某条路一定是对的,可我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这样告诉他。我说,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在成人世界里,很多事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一定正确或一定错误这样简单的事情。在每一个选择点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当时的认知和心意做出选择。
记得大学高年级,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里,老师常常是不给标准答案的。当时做学生的我们对这样的老师感到很抓狂,很希望他能够给出问题的解答。可是老师只是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挑战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更深的探讨。最后大家讨论了半天,时间到,下课。
我说没有人能给你答案,父母也不能。我能做的是分享自己的经历,看到的人和事,提一些思路,却无法替你选择。所以,我只是问了他很多问题。提这些问题不是要否定或怀疑什么,而是一个提醒。有些问题是他已经考虑过的,很快就可以说出想法,有些问题是他没有想过的,会说要去研究一下,然后等找到相关信息再来继续讨论。几个回合下来,我说你探讨这些问题和寻求信息的过程里,一定对这些选择在心里有了印证和取舍,大概已经有一个选择在你心里不断地被肯定了。他说是的。我说那就遵从你的内心吧,我们支持你。
选择,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只要我们看好长期的目标,一直朝着那里奔,眼前的小岔路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终点。
璞玉
我们有时聊到交女朋友的事情,儿子会分享他认识的女孩子,每个人有不同的特点。我说,你们都还那么年轻,会有很多变化。因为你自己也还在寻找着人生的方向,没有完全定型呢,所以,你要寻找的那个人,现在应当也还是一块璞玉呢。他看着我,没明白。
璞玉(uncut jade), 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是一块可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原材料。你在这个年龄要找的不是终极的成品,而是有潜力高质量的原材料,一个聪明善良,有爱的能力的女孩子。
比如你现在看到的妈妈跟三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今天交友的N个条件来审核当年的我,肯定会被刷掉的哈。同样,如果我当年用那些七七八八的条件来筛选你父亲的话,他也过不了第一轮呢。
可是我们都变了,不是被别人逼着变的,而是自己想要变的,想要对自己在意的人好而去做出改变,就是爱的能力吧。
三十年前的我完全不会做饭,不但不会,还宣称自己不喜欢也不想学做饭,其实现在的我还是不喜欢做饭的。孩子吃惊道,不可能,你做饭那么好吃,不光我们这么说,咱家的朋友们也同意。我说,那是因为爱你们呢,我只会做你们爱吃的菜。我虽然不喜欢做饭,但我喜欢看见我爱的人吃到可口饭菜的样子,喜欢看见我的朋友们欢聚的样子。为了这些,我很愿意去学去做。
所以,希望你有慧眼,找到那块“璞玉”,能够与你一同成长,相互扶持,朝着你们共同的方向奔跑。
找女朋友,如果还有一个条件的话,那就是喜欢。她应当是一个令你心动,不可抑制地喜欢的人。人生太短,没有时间耗费给不喜欢的人。人生又太长,如果没有最初纯粹而强烈的喜欢做支撑,共同走完这沟沟坎坎的人生会很难的。
希望
那天看到一篇报道,联储主席Powell在一个给教育界的讲话里面说,“经历过疫情的一代学生们,会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认识。我相信这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必将产生超凡的一代人”(“Students who have lived through the pandemic will 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he said. This is an extraordinary time and I believe that it will result in an extraordinary generation。” )
对这个期许,我深表赞同。
这一代的年轻人,在疫情期间经历了困惑,迷茫,忍耐,抉择。他们对这个世界不再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他们大约发现,那些大人们,在这疫情导致的混乱前,实在无计可施。若想改变,他们有机会也有责任。
老二放暑假在家,我问暑假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说是要跟失联的朋友们都联系上,争取见面,聊天,叙旧。老二是个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孩子,他这样说,还是令我吃惊的。这对他算是一个进步,走出自己固有的社交模式,主动去联系,把手伸给别人。
我看到孩子们处事态度的改变,对从前平静祥和幸福的生活不再觉得是理所当然,开始懂得感恩,珍惜那些曾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一个可以学习的校园,一些曾经遇见的朋友,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对疫情之后的年轻一代充满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看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对世上的苦难心存悲悯,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改变。
老人与海
再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已从“孩子” 变为“老人”。对于书中老人的唠叨,我突然觉得没有一句是多余,句句都是老人的人生精华,都是老人对命运的抗争,是他想传承给“孩子”的真谛。那是一个难得的有同理心的孩子,纵然老人最终只带回来一条鱼骨,对于孩子的意义是巨大的,他看到了老人传递给他的顽强,热血,与悲壮。那是一个不败的英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 海明威《老人与海》
我亲爱的孩子们,当你们明白那个只带回来一条大鱼骨的老人是个英雄的时候,你们 长大了。
By 清风-细雨
2021年八月
附一首好听的歌《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