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冰火两重天 – 观《北与南》
英国BBC的迷你影集(miniseries)《北与南》(North & South)是我近期看到的一部难得的好片子,真心地想推荐给还没有看的朋友们。Netflix上可以找到它。
这是BBC于2004年出品的影集,共分四集,每集大约一小时。改编自英国作家Elizabeth Gaskell 1855年的同名著作 。这部影集在当年播出时,引起了热烈回响,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有2004年BBC年度最佳戏剧奖;男主角的扮演者Richard Armitage 和女主角扮演者Daniela Denby-Ashe 分获当年度最佳男女主角奖;扮演男主角强悍母亲的Sinead Cusack荣获最佳女配角。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正如片名《北与南》所指,一个英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环境的转变而带来的冲击,挣扎,适应与接受。生长在南方宁静小镇的姑娘玛格丽特(Margaret)全家因生活突变被迫迁移至北方的工业都市Milton。玛格丽特的家庭虽不大富大贵,但在南方也是富足安逸。她的父亲曾任家乡教会的副主教,学识渊博,受人尊敬。但当她父亲在一些理念上与教廷发生分歧的时候,他被迫离职,带全家迁移到北方的Milton。那里不再有南方田园的安宁,而是充斥着喧嚣与冲撞。他们面临经济拮据,人生地不熟的窘状。在这个飞速发展膨胀的工业城市里,没人在乎知识与礼节,人们关心的是机器的运转,货物的进出,资金的流通。工人与老板的关系紧张,危及四伏,一触即发。玛格丽特与经营棉纱厂的桑顿先生(Mr.Thornton)相遇,他们之间因身份与背景极大的反差而产生了许多的误解分歧和冲突。经过种种错综复杂的交集之后,两人最终擦出爱情火花。
主线与副线:
剧中,玛格丽特与桑顿的感情纠葛虽是一条主线,但并不是明线。它隐隐贯穿全剧,直到后半部才逐渐明朗化。剧中另外的几条故事线交叉其中,相辅相成,使这部戏磅礴大气,深度立体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状态,它的勃勃生机,及那飞速的发展中所滋长的危机。这正是此剧不同于其他许多古典剧的精彩之处。
南与北的反差对比,是此剧的主线。这里的南方与北方其实也是象征性的。南方代表传统,北方代表现代。传统的贵族式的生活遇到工业时代资本式的新秩序,产生诸多的不适应。这就是玛格丽特一家初到Milton的印象,他们看不惯这里的一切,觉得它是那么的无理,粗暴,没有秩序。玛格丽特甚至直白地把Milton比作地狱。
“I wish I could tell you how lonely I am. How cold and harsh it is here. Everywhere there is conflict and unkindness. I think God has forsaken this place. I believe I have seen hell and it’s white, it’s snow white.” “但愿我能告诉你我是多么的孤独。这里是多么的冷酷和恶劣。到处都是冲突和与粗暴。我猜上帝定是离弃这个地方了。我敢肯定我已见到了地狱的模样,地狱是白色的,雪一样的白。”
这是玛格丽特写给闺蜜的信中片断。我就是从这一情节和对白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也意识到《北与南》这部戏不会只是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
劳工与工厂主资本家的矛盾贯穿全剧,是此剧的特色。空气中纷扬的棉絮如雪花一般笼罩着工厂中的一切。白色的雪片本是美丽浪漫的,可当它永不停歇地飘荡,进入眼里,肺里,这样的白色令人压抑。棉纱厂织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成群结队的工人漠然地工作生活。上流社会及中产阶级的纱裙,燕尾服,舞会,晚宴与工人们的凄苦形成鲜明对比。剧中展现了劳工阶层的悲苦,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工会的崛起,及工会带领下工人的罢工。阶级斗争,从劳工和资本家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在戏里体现。而我认为这样全方位的视角正是此剧打动人心令人深思的根本原因。这条主线带动的情节时而阴暗,时而紧张,时而悲哀,却是照亮整部剧的一盏明灯。
Nicholas Higgins 是一名工人,也是工会的领导人。正是他带着Milton纱厂里的工人们进行了罢工。他的女儿Bessy因长期呼吸纱厂充满棉絮空气而患肺结核。玛格丽特与Bessy成为好友。但Bessy最终因病离去了,年仅十九岁。作为父亲,Nicholas深感痛心,他愤然道:“My poor Bess! She lived the life of a dog. Hard work and illness. She never had one moment of rejoicing. I’m not saying I don’t believe in your God, but I can’t believe He meant the world to be as it is. The masters ruling over us, the rest of us left to live a half-life in the shadows.” (我可怜的Bess! 她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辛苦的工作和疾病。她从没有片刻的喜乐。不是说我不相信你的上帝,但我无法相信他就让这世界如此苦难。资本家们掌握着我们,我们则半死不活地生活在阴暗里。)如此的呐喊与质问,又有谁能回答?!
此外,剧中的其他几条副线也恰如其分,与主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比如,在故事梗概中提到玛格丽特的父亲在他的信仰上产生了疑问,那个时代,也是基督教信仰发生分流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阶层的分裂,教会也遇到了挑战。而南方保守的教廷无法接受玛格丽特父亲的分歧,把他罢免并强迫他离开。她的父亲在接触Milton的劳工阶层后,对自己也有新的定位。
又如,桑顿与她的母亲的关系也是极具特色。桑顿的母亲早年丧夫,她带着儿子艰苦创业,从一文不名到成为拥有闻名纱厂的资本家。她性格坚毅强硬,对自己的儿子满是骄傲自豪。同时,她又是一位目光敏锐洞察秋毫的母亲,像一只母狼一样警醒地看护自己的孩子。
Mrs. Thornton 说:”A mother’s love holds fast and forever. A girl’s love is like a puff of smoke.It changes with every wind.” (一位母亲的爱永恒持久。一个女孩子的爱则像过眼云烟,随风即逝。) 对儿子的爱让她甘愿付出一切。
玛格丽特与女工人Bessy Higgins的相识相交也是为此剧添色的一条线。Bessy的生活境况与玛格丽特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玛格丽特通过与她的接触对劳工阶层有了了解和同情。也因着这理解与同情,玛格丽特在后来罢工的矛盾中起了桥梁作用,帮桑顿度过难关。所以这条线在全剧至关重要,它是连接中上阶级生活和苦难劳工窘境的一条不可缺少的纽带。
剧中还表现了工人运动中劳工内部的分歧,工厂主们对当时崛起的劳工运动的看法和不同的应对,家庭的亲情,故乡的乡情,朋友情,夫妻情,父子,母女,母子情等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展现新旧时代交替的完整画面,远看大气恢宏,近看精致细腻。
原著与改编
小说作者Elizabeth Gaskell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她与同时期的狄更斯和夏洛蒂勃朗特都交往颇深,更是夏洛蒂的挚友。夏洛蒂去世后,Gaskell受其家人的委托撰写了传记《夏洛蒂的一生》。Gaskell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广泛流行,其原因可能是她的书里流露太多对当时社会阶级制度,工业化,社会矛盾的批判情绪。有的评论者认为她的小说太硬,这与同时期的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唯美浪漫的风格迥异。
我在看了两遍影集之后阅读了原著。这不是一部简单易读的作品,节奏相对缓慢,没有太强的情节冲突,对话应用许多俚语。幸亏先看了片子,不然恐怕会觉得小说过于沉闷读不下去。
可以说这部影集的编导对作品进行了精彩的改动,他们加入了一些更具戏剧化的情节,增加了作品的可看性,深刻性,和与当代现实的相关性,使整部作品更加有张力,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玛格丽特与桑顿初遇的场景,影集作了全新的设计。在这一幕中,玛格丽特第一次见到了庞大的纱厂内景,工人们的工作,棉絮飘飞,织机轰鸣,这对她已经是一个震惊。而当桑顿责骂追打一位抽烟的工人的时候,来自南方的姑娘玛格丽特更是无法接受这样的野蛮与粗暴。她与桑顿的误解成见由此开始,南方与北方的截然不同也瞬间展现在观众眼前。这样的改动加强了矛盾产生的节奏,戏剧性更强。
同样,影集在结尾的处理也与原著不同。片中安排玛格丽特与桑顿在火车站不期而遇,彼此在经历了无数的误解与否定之后终于意识到相互的吸引不可逆转。他们终于在稍纵即逝的机缘中放下了自我接纳了对方。这一场景是影集中添加的,它使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线有了完美的结局,同时没有拖泥带水,给了观众期待中的结果。这一幕虽在意料之中,但却拍摄演绎得十分温馨感人,让人真心地为男女主人公历经挫折之后的结合感到欣慰与希望,为他们流出喜悦的眼泪。此幕在当年被观众评为年度最喜爱的银幕瞬间第一名。
笔者个人认为这部戏改编十分成功,是一部少有的改编胜于原著的好片子。
演员与表演
片中几乎每一位演员都可圈可点,令人不得不佩服英国演员们的训练有素,全面老到。
饰演玛格丽特(Margaret Hale)的DanielaDenby-Ashe并非是令人惊艳的大美女,但随着影片的进展,她的角色越发沁入人心,她的表演自然贴切,融入角色当中,担当得起片中无数的近镜头特写。她从容淡定,没有丝毫娇柔造作,与片中人物性格气质完全相配。她为观众呈献了一位纯真,率性,执着,智慧的玛格丽特。
饰演桑顿(Mr. Thornton) 的英国男演员Richard Armitage 曾经是一位戏剧演员。他凭借在这部《北与南》中的出色表现而走红。他演的桑顿深沉,含蓄,正直,诚恳,有担当。对一位演员来说,桑顿的角色是一生难得几回的好角色,Richard Armitage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以出色的演技细腻到位地诠释了一个人物的平静外表下丰富的内心。戏中大部分时间桑顿是深沉冷峻的,Armitage 用眼神,面部细微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和不多的对白,展现了男主角丰富的内心活动。而在结尾车站相遇表白的一场戏里,他一改在整部戏中严肃不苟言笑的演绎,用他迷人的微笑和温情的眼神征服了观众。
另外桑顿母亲Hannah Thornton 的饰演者Sinead Cusack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有血有肉,令人印象深刻的母亲。Sinead Cusack是位资深演员,曾获奖无数。她的眼神,仪态,一举一动都是戏,把一位坚强地捍卫自己儿子的母亲刻画得入木三分。
饰演工人Nicholas Higgins 的是Brendan Coyle, 他是英国知名演员,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或许很多《唐顿庄园》(DowntonAbbey)的影迷对他饰演的Mr. Bates 印象深刻。
其他如玛格丽特的父亲和母亲也都表演得令人信服,桑顿的妹妹是这部戏里唯一带有喜剧色彩的角色,给这部或许过于严肃沉重的戏加了几分幽默。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并收藏的好作品。从原著到改编,从场景到服装道具,从演员演绎到剪接制作,都精益求精,堪称上品。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进程中的社会性又让它超越《傲慢与偏见》这样纯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小家碧玉,更具有深刻性。即使在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看到它的现实意义。当满天雪白的棉絮飘荡在空中,当可怜的工人们因呼吸空气中的棉絮而患重病的时候,不由不令人联想到即使在今天,中国的许多工人在工厂严重污染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负荷工作。富士康之类的巨型工厂集中式管理,近期不断发生的劳资纠纷等等的问题似乎在那个十九世纪中的Milton 已经发生过。它不是一个架在空中楼阁上的故事,而是建立在深厚土地上的作品。这片土地乍看有些沉闷,丑陋,灰暗,可它却是坚固真实的,蕴藏着时代变革带来的生机。
By:清风-细雨
2013年十月
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示意
再谢迩东!也谢谢你的烤肉方子,我一定去试试 :)
喜欢读清风细雨的影评!
问好窗外!很开心你来做客,上杯清茶先~~~
难得你也喜欢这部片子,有些生僻,知道的人不多。握手!
喜欢你上次提的《English Patient》,看来我们有共同喜好。 希望有机会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