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贾宝玉
(2004-06-15 10:41:20)
下一个
《红楼梦》三个最重要的人物里,宝钗是好理解的、黛玉也是好理解的,惟独宝玉这个人不那么好理解。从表面上看,宝玉的特点很容易总结:多情而又痴情、富才气却又有点呆、不务正业、不喜功名利禄。但是宝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为什么会兼具这些特点于一身?这个恐怕就很难说清了。
说说我的看法吧——首先谈谈宝玉的痴情和多情。在我看来,宝玉的“情”和一般的“男女之情”是有区别的。宝玉在本质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唯美主义者,大观园里的诸多女孩,他都喜欢;清秀聪明的男孩子,他也喜欢,但这种喜欢并不是好色的表现,而是表现了宝玉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出自骨子里的热爱。
还记得宝玉在端午节的宴会上因为不尽兴而闷闷不乐,回到怡红院后和晴雯发脾气的情节吧?当时书里曾有这样一句话:黛玉觉得花开了要谢,还不如不开;宴席聚了也要散,还不如不聚;而宝玉却是希望花常开不谢、宴席常聚不散的人(大意,见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仅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宝玉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远胜过黛玉,而且是热爱到充满极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
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作为美的化身,被宝玉视若珍宝,无论谁开玩笑说自己死了以后怎样怎样,宝玉都说要去当和尚。在这些女孩子中间,黛玉由于性情和宝玉最相近,而让宝玉最为青睐。但是从本质上讲,宝玉对黛玉的爱和对其他女孩的爱相比,甚至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有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宝玉在黛玉死后也能接受宝钗的原因。
宝玉的才情就不用多加分析了,一个极度的唯美主义者,才情几乎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宝玉的诗词歌赋其实是很出色的,因为其艺术美感肯定也是他所热衷于追求的。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宝玉何以如此厌恶功名,因为他的心里只装得下纯美的东西,装不下一丝虚伪和尔虞我诈,难免沾染污秽的功名仕途绝对入不了他的眼。这就象他对女孩子嫁人后就渐渐变得愚笨起来,能悲愤惋惜到跺足叹息一样。
其实这个世界上热爱美好事物的人不在少数,但宝玉何以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呢?我认为第一个原因在于纯粹——大多数人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能接受假恶丑的存在,但在宝玉却是容不下一丝一毫的,这在上面也已经分析过了;第二个原因就在于痴——宝玉对于美好事物热爱到了什么程度呢?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忘我”。因为忘我,才会大雨淋头毫无知觉,还忙着叫别人避雨;才会热汤烫手不觉得疼,还问别人烫到没有。。。这些在别人眼中冒傻气的行为,恰恰是宝玉忘我境界的体现。
但是这样忘我的爱是很危险的,因为这种爱已经是临界于“空”的一种境界。早在贾府的鼎盛时期,宝玉就写出了“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样的曲词(见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由此可见宝玉当时的心境就已经处在“空”的边缘。
等到宝玉遭遇了他所钟爱的人一个个离去,遭遇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巨大转变,每一次打击都使他更加明白“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他的理想主义不可能实现。所以到最后他皈依佛门,由忘我的“痴”彻底变为无我的“空”,是宝玉这个人物必然的结局和归宿。
很多人觉得,宝玉这样一个人物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这样的人放到现实社会中,无疑是废物一个,离开了富有的家庭环境,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在很多相关帖子里,鄙视宝玉的言论不在少数。以现实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主旨是为了写人生的虚幻无常,所以宝玉这样一个虽全无用处,却极度理想化、接近于神的人物的塑造,对于整部小说中心思想的体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的存在反衬了现实世界的污浊,他的遭遇印证了世事的无常,他的归宿暗示了“一切到头终是空”的核心思想。既然《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那么从文学审美出发去看待书中的人物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