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政党轮替、三权分治”如何如何好,弊端也是明显的。比如发生过几次了的美国为了预算发生的府院之争,弄得许多政府部门差点停工。一朝闹僵,继续运作的专政机关多、社会服务部门少,是不是暴露了这个制度的一些死角?有没有人提醒他们:社会在变化,国家体制不能百十年如一日了。
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别之一,大概在于其动机的纯洁度吧?民主、共和两党的预算案,既有国家管理方式和理念的“技术之争”,也是押在大选上的赌注。平时的议案莫不具有这样的两重性,这次玩的更大,绑架的是政府,买单的全民。虽然最后一刻达成了妥协,但是事情还没有完,战书已经下达,择日再见高低。
大致看一看预算争执的焦点,像是“福利制度改革”,所谓“通过改变联邦政府在医保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代之以市场竞争,达到减少联邦财政赤字的目的。”国务开支最大的那一笔:军费,也拟五年削减780亿云云。一直以来,有人说,美国的经济被战争拖累;也有人说,美国的政府支出被高福利耗竭。其实,美国是个只有救济没有福利的国家,美国现实的生活水平是穷国穷人的“美国梦”;而美国人的“美国梦”是欧洲式“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也是考验两党政治家治国能力的课题。所以,“社会保障”需要的是调整开支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利用率,而不是削减;年度联邦预算里应大幅度减少的大概只有战争开销。
按说,一个国家的武器力量,除保家卫国之外,对外动武首先是开拓市场和保护市场,包括为各种进出口商品渠道护航。而多年以来天文数字的“战争费用”,大半都用在体现“美式道义”上了。花钱充当“国际宪兵”当然也有经济价值,终不如直接在国内国外投资效益高吧?二战之后,美国用武力做后盾,输出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以威慑办外交,开拓“新边疆”,除了逼出个“恐怖主义”,还有更大、更可观的收获吗?不如留下正常防卫需要的开支,停发战争经费,把钱省下来:减少税收,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扩展公共建设,增加就业;降低救济门槛、减少犯罪,乃至向福利国家过渡,保障国民生活……,不亦乐乎!
道义也者,理想主义是也。是境界、是情操、是号召,不能没有,分寸难拿,为此花钱,宁少勿过。因为,采购昂贵的军火,用的是千百万辛辛苦苦纳税人胼手胝足的血汗钱,不宜在议会在政府,被志士仁人以党派的名义奉献给说不清道不明的理念。别的不说,对内,国家是不是负担得起?历史的经验是:意识形态之争落实到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一穷二白的中国也因“准备早打、准备大打”而“使国民经济走到破产的边缘”。战争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全球树敌无数、子弟抛尸异乡……。
军工生产虽然也能促进生产,但是作用有限。前些年美国经济繁荣靠的是电脑网络等科技的普及和进步,如今这一动能形将耗尽。目前的美国,对外:伊拉克之战草草收场、阿富汗占领勉强支撑、叙利亚干涉捉襟见肘;国内,经济复苏迟缓,若干州政府财政危机。------不是投资不够开工不足,就是资金分配不合理。要是那些个150万美元不去制造战斧式导弹,拿来投放在国内的生产和科技上,会混到偌大个美利坚一有风吹草动、连公立图书馆、博物馆都要关张的地步吗?
毛主席教导我们: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同理,社会在不断地变化,政府要在新的环境里应付裕如就得学习。向谁学?现成的榜样是中国:一百多年里,中国发生的巨变原因很多,社会制度一直在变是主要原因之一。个中体现的是民族的活力、文化的生命力。政治也在松动-----从世界革命指挥部变成世界工厂了哦。美国呢,半个多世纪了,政府结构、议事流程、行为方式一如继往,所以才在变化了的国内外环境中,如“衣旧絮、行荆棘中,处处掣肘”。在世界上经济比重下降、文化影响力下降、道德号召力下降,惟有军事打击力增强-----所为何来?
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美国政治家们种种陈旧的信念,变则通,才有活力。一般来说,好形势、坏局面都不会直线发展,到了某个难解难分的时候,制约因素就会出现、解决方案就会产生。美国两大政党中聪明如大象、艰韧似毛驴的精英们,不会被常规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