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世有默契 窃听故事多

(2014-02-08 07:29:31) 下一个
像英国的百年老店《世界新闻报》宣布停刊这样的事,要是其它原因,社会大众可能有所挽惜,若是窃听,就无人不恨了。窃听,本是取得新闻素材乃至一切价值资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其属于间谍行为,从而具有政治意义,令人爱恨交加。古往今来、在朝在野,窃听一事演义了多少成功和失败的悲情和喜剧。
 
窃听可以是搞笑的。北京大放内部电影的时候,看过一部欧洲片子,一群私家侦探参观窃听器展览,一个装置是这样演示的:一男子有点紧张地:“你丈夫什么时候回来?”一女子轻松地:“没事儿,他去看窃听器展览了。”
 
窃听可以教育人。前几年获奖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东德克格勃特工被窃听对象感动,挺身相救。据说,这个故事“源于现实生活”并非杜撰。
 
广义地说,在现场暗中观察、记录,据此做出对明处一方不利的行为,都可以视为“窃听”一类,比如破译密码。二战中,美军破译了日军的通讯密码,成功伏击战争狂人山本五十六。这类行为算是壮举,是非无人置喙。但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小三”跟闺蜜炫耀其“战绩”的录音,则因手段不当、动机可疑,不具法律意义。然而,伤害已成、仅次于致命。如果克林顿知道一点中共党史中的窃听事件,定会私下羡慕“还是极权好啊,吃亏的是他!”
 
毛泽东是个喜欢说话的人,有时不免信口开河甚至出尔反尔,让手下难以为据或者不可琢磨。那时,毛主席的话是“最高指示”,“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执行”。无奈之中,有人提议把毛的讲话录下来,以便深刻领会、贯彻执行。此议呈报,毛也同意,具体负责人是当时的中办主任杨尚昆。不料,后来毛在布置文革时,认为杨可能有碍战局,遂指录音为窃听,可怜杨某顿时下野于文革开打之前。
 
也有主动录音弄巧成拙的,比如理查德·尼克松:入白宫时,为了显示其史料感和坦诚,令人把椭圆形办公室录音设备的开关去掉,自动录下室内的全部谈话。“水门事件”发生后,法庭发现,录音带上出现了十八分钟半空白,莫不是总统先生与幕僚研究对策时,忘了录音机伺候在侧,说了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话、然后给抹了吧?如此,录音变窃听,老尼说不清,最终黯然辞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一职。
 
其实,不只是政治家,任何人都经不住窃听。幸好法律、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都保护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能曝光的思想和言论、不宜外传的行为和历史。容忍存在、限制打探是人类文明公约、人际关系默契中的条款之一。如果凡事一无遮掩,则国家无秘密、商业无绝窍、个人无私密;还谈什么竞赛、竞争和智斗。没有神秘、无需推测、毫无悬念的世界与人生,也就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了吧?
 
所谓“阳光之下无秘密”,说的是:真相披露不过尔尔;在此之前呢,大家不是都愿意把聪明才智和资源,投放在挖掘真相、刺探实情上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