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股何辜

(2013-12-29 08:14:05) 下一个
“八股文”,指明清时科举考试文章所要遵循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两句话阐述题目的意义;“承题”是进一步加以说明;从“起讲”开始就题目发表议论,并一定要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词开始;“入手”则为下面几股的铺垫;紧随其后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正式展开题目的微言大义,而“中股”为全篇重心。这四股需要排比对偶云云。(令人联想到西文古典交响曲的结构规则哦)文章的题目则摘自四书、五经,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表述自己的理解,不鼓励联想与发挥。字数也有限制。
 
垢其病者有代表性的,如: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儒)。说它禁固人的思想;郭沫若则说“要做出适合老爷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慨叹按照规定的格式作文之难。不一而足。
 
“八股文”是为“科举”设计的,此前经过了唐代的“诗赋取士”、宋元的“改试经义”,入明逐渐确定了这样的格式,沿用至清。其有什么问题,应先责之于“科举制度”。而科举,是中国人发明的、领先世界文明的文官制度,而且是传承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凝聚人心极为简便有效的手段。放在历史的进程里、对比其它古文明之消亡,科举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不容置疑吧?
 
而“八股”的规定是多半属于“技术性”问题。试想:同一题目、各地考生,阅卷者的好恶、审美也不相同,评选优劣总要有个标准吧。看似只能看看谁人能在同样个格式里,言出意表、妙笔生花像今天这样,三四个评比老师,各执一词为唱歌跳舞哭笑吵闹,商业演出可矣;“选拔干部”不是也有一些死规定吗: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是否超生、业绩,还得拼爹呢。
 
“八股文”之废除先于“科举”。却同为中华文化今古割裂的原因。此是另一个题目,暂且按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