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寿则多辱

(2013-12-23 07:22:09) 下一个

     第一次看到寿则多辱这个词,好像是读《知堂回想录》的时候,那时我还是青年,看周作人先生那么说,心里只暗暗替上年纪的人悲伤,但是我记住了这个说法。人到中年以来,这个话就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一些情形,年轻的时候不以为意的事,后来不愿意做或者很敏感了。好像青年人享有某种特权,做低下的事、处卑贱的地位,不至于感觉多么不自在,所以生活自由度很大,年纪一长就不行了。比如文革的时候,我十几岁,约朋友从北京蹭车”(乘车不买票)去游北戴河,心不慌胆不寒,回来还津津乐道。稍长,别说是蹭火车,连公共汽车也决不了——怕当众出丑。

 

看来,辱与不辱是面子问题,这不是虚荣,是很实在的事。人的心理承受力,确实随着年龄增长朝两个方向发展:喜怒哀乐愈益不形于色,荣辱感也与时俱增。一般说来,人从小到大,知识、能力、财富、地位等等,都在积累和提高,一不相称就有异样的感觉。小孩子问题多,是因为他之不懂本属正常;年纪大了,就不敢轻易发问,怕问浅了被人笑,才让不耻下问成了美德。同样一件事,年纪大的人不如青年人做的好时,我们往往在年龄上找原因——手笨了?反应迟钝了?最终总是自愧不如。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念一间成人英语学校。一天,三四十岁的女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她刚买了一辆新车。班上一个少不更事的日本高中生接茬道,他也买了新车。师生一比,学生的车比老师的贵五千多块。那次,我看到老师的表情有点尴尬。一个单位,年长一点的人多半是字号,年轻人受他们差遣也不以为忤。如果倒过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居中而坐、发号施令,叔叔辈的下属脸色就有得看了。

 

说到这个事,最吃亏的就是移民了。稍微有了点年纪的人,一到外国都觉得自己缩了——一切都缩水了。很多地方缩得连人家那里的小孩子都不如,事事从头学,样样从头做。上学夹在弟弟妹妹中间,工作多半降级使用。我不止一次听到老中这样说:反正洋人看不出咱们的年纪。无论怎么精心炮制,宽心丸的味道也好不了。当然,寿则多辱不适于春风得意、步步高升、财源滚滚的中年人,他们的感觉应该类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吧;也不适用于得过且过和随遇而安的中年人,他们也很令人羡幕,人若修炼到无欲无求,不嗔不怒,心里该多么平静呵。但是我想,还是所愿不遂、心性敏感的人比较多。面子问题人人都有,解决的办法不能是遮掩。到了中年,一已之巧拙早就毕现无遗,正好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寻找心理上的平衡。

 

习惯上,七老八十才称寿。细查寿则多辱的含义,与现今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颇有相似之处,都可以用在时不我待、感觉到年龄压力的场合。用老词危机感更显其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意思。我们总不能等到老之已至﹐再想办法避免或化解心理上承受不了的屈辱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myktao 回复 悄悄话 This refers to people below the poverty lin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