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享受孤独

(2013-11-07 06:59:39) 下一个
 鲁迅给瞿秋白写过两句话“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不是个自做多情的人,想来瞿秋白原有这个意思。像鲁迅这样交游广阔,瞿秋白这样的社会活动家,都有一向寂寞之慨,可见内心的孤独感在人群中多么普遍。
 
常言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我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陷入纷纷繁繁的事物中,疲于永无止境的交际应酬,但心里总觉空空然无依傍。于是有人提倡表达、理解、沟通,还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我想,这大概因为:人不但是“有思想的动物”,同时也是“每个脑袋都打着不同主意的动物”,所以心灵之声难遇知音——人们之间经历不同、需求各异;思想方法、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因此自成一体,各行其事。
 
诚然,孤独不是绝对的。但是,与我们处处合拍之人终生难觅,应该是大家的共识。这就是我们平常只能:同这个朋友谈文学,同另一位论音乐,张三是谈家常的伙伴,李四才是桥牌搭档等等。结果是,节日庆典请朋友聚会要分若干场——人数太多还在其次,按照脾气,爱好分类安排才能尽欢。
 
孤独是人之常,偏偏有人生方设法要摆脱它,因为他们对人生有一个误解,以为人心应该是交融的、共鸣的。于是,对人生充满信心者就制造“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场面;意兴阑珊者则隐居起来,以自我放逐表示对知己难求的抗议。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枉费心力。
 
人若学会善用孤独,就能免去许多烦恼。沈达夫的《风人梦忆》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群众中,你生活在当前的时代;在孤独中,你生活在所有的时代。”被动地应付喧闹和俗务,当然不如优游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史迹。对于愤而避世苦修者,安东尼的《沉思录》里有一段劝慰的话不可不读:“与其想往山林,不如退隐内心……一个人的心灵,如果思想宁静,心境和谐,便是世界上最幽静的地方。因此,应该常常利用这个隐秘的地方,在这里,把你的品德刷新一番。为此,你要预备一些短小精确的概念,使你的悟性真实。不要让这里有紧张和伤忧的气氛,让一切都平静地进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