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琐记之:爱情的真知和先行

(2013-10-01 06:42:26) 下一个

 

对话体长诗《决裂,前进》片段:

 

自白:虽然我不是情场老手,

          却是爱情的真知和先行。

             在西单街头、

在王府井路上,

                  披风衣戴墨镜风流倜傥,

                     骑锰钢挎冰刀数我最狂。(锰钢,指当年最好的一种自行车)

                多少女郎拜倒在我的脚下,

                   呛婆子、拍小蜜大打一场。

                      甜蜜的接吻,

                         热烈的拥抱,

                            幸福的颤动。

                在那蜜月里,

我仍是一个独身主义者,

仍把独身主义推崇。

 

北京干部子弟“顽主”,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极尽反叛、嘲弄一切社会秩序的行为,在这里到达顶点。招摇过市、打架斗殴,纨绔自古皆然,不是“顽主”的发明。唯其独身主义观念不知从何而来。欧美小说无一不是追求爱情、崇尚忠贞;破除掉的中国“四旧”里也没有这个说法啊。但是,他们确实滥情,无师自通。中国的传统文化,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三国演义》里,刘备有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那是游民意识,不入儒家正统。而且,刘备此言多被用于证明其人虚伪。然而,文革伤人太深,以致社会各个角落都有许多人,专门挑捡“反面教材”效仿、传承。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电影戏剧里反派人物的举止、台词。如《智取威虎山》里土匪的黑话,《沙家浜》里刁参谋长的阴阳怪气,《地雷战》里的鬼子松井,《小兵张嘎》里的汉奸胖翻译等等。孩子们学的惟妙惟肖。既使正面形象,他们也能引申出“反面意义”,化腐朽为神奇。《告别少年时代》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校部有一个身材高大、络腮胡子、声若洪钟、仪表堂堂的青年,不到三十岁,已婚。平素心仪集“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苏联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即奥斯特洛夫斯基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十月革命”前后,为苏维埃政权出生入死,并颇有几段爱情故事。那青年看中了茶厂连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向她示爱。少女回绝他时,他竟理直气壮地说:“保尔可以有两个爱人,我为什么不行?”

 

最令中央始料不及的,恐怕要数“批林批孔、评法批儒”了。那是“五四运动”之后,又一次“砸烂孔家店”的尝试。政府印行了许多儒家专著,发放到全社会,供批判用。在此之前,解放后出生的青少年,并不知道“孔孟之道”为何物,更没有看过儒家经典。这次,我们只一看其启蒙读物,便心里一惊:这不也是“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林彪赞扬毛泽东思想的名言)嘛!如《名贤集》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多金非为贵,安乐值钱多。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远比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容易理解、亲切动人。结果,批判成了传播,反面教材成了人们奉行的准则。

 

部分“顽主”则早在这一切之前,就开始蔑视天经地义的“一夫一妻、白头到老”,鼓吹不知所自,祸福难料、惊世骇俗的“独身主义”。此议今天也还超前。再者:说说过瘾容易,真能一路不受覊绊、夺关斩将而去可就难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