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琐记之:风起于青萍之末

(2013-10-04 07:09:56) 下一个

对话体长诗《决裂,前进》片段

 

问:朋友,你们革命的后代,

诞生在首都北京。

红旗下成长,

戴过鲜艳的红领巾。

你们的名字记下了革命的历程,

你们叫……

五一、解放、建军、国庆

你们叫……

西进、北上、南下、向东

党对你们冀予厚望啊——

    革命接班人。

 可是如今,你们沉醉于:

                  欧美小说,

                    颓废装束,

                       西方音乐,

                          外国鬼影。

                          ……

 

这是700 行长诗《决裂 前进》残编的最后一段。诗的大部分虽然散佚,风格和意旨业已昭然。“正方”是“托儿”、是“反方”的陪衬。做个引子,让辩才无碍的“反方”淋漓尽致地过了把瘾。至于“正方”,冷战之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是为毛泽东发动文革“反修防修”的理由之一。1970年代初还在坚持革命理想的干部子弟,有多少撑到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

 

林彪事件之后,社会上革命热情锐减。原因很多,运动不知所云,民众一无所获,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软肋和致命伤。文革靠政治打击的威慑、靠民众的心理惯性,有气无力地勉强维持。冠冕堂皇的革命理论和口号,已经从有口皆碑退守“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书记们的讲稿。唯因前几年,揠苗助长似地,人们的境界被拔得太高了,肿胀一时难消。从文革前就逐渐加码的政治教育,早已阉割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遍觉醒需要醍醐灌顶似的启蒙。

 

看官已经注意到了,该诗写作于1970年前后,至少不晚于林立果等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吧。而反动的程度,蛊惑的力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流传开来的社会效应不可估量。是篇幅太长,不利传播吗?不像,同期被人传抄的成人小说《曼娜回忆录》,传奇故事《第二次握手》,虚构谍战《林强海峡》等等,都比700 行的诗篇幅长。也许是作者和传播者被抓、被惩戒了?那时,一首《知青之歌》,便使南京的作者遭受了牢狱之灾,此曲不过情调悲伤而已。《决裂 前进》的作者既使被枪毙,也不会有人意外。

 

然而,担当了“启蒙作用”的是《五七一工程纪要》。而且出于毛泽东的失算,主动向全国传达了这一振聋发聩的密件。个中与人民群众有关的是这样几句话:“农民生活贫苦,缺吃少穿。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即是变相失业。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即是变相劳改。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长期不加工资,即是变相受剥削。”我等当时感受到了,没敢往深想啊。

 

胡兰成说过:“人是从生活的不可忍受、去懂得制度的不可忍受的。”制度哪里与生活不匹配,是理论;新的生活展开,先有思潮。人类思想史表明,人们从来不缺理论和思潮,但是注意到他们、接受他们,须得生活状态与之接近,才水到渠成。改革开放的社会基础,铺垫于文革之中。享乐型生活何时萌芽?因何而起?起于何地?《决裂 前进》是个线索。就像宋玉说的:风起于青萍之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三木匠 回复 悄悄话 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