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发在新浪博客,现转回文学城博客
胃最知乡愁,它像一根无形的线,无论你走多远,都会很执着地随时把你牵回故乡
最普通不过的蒜汁儿捞面,是我常常想念的,家乡炎炎夏日里常做的午餐
面条煮熟后过凉水,浇上蒜汁儿拌了,再浇上臊子便可享用,常见的臊子是番茄鸡蛋,茄子炒番茄,炒豆角等等,蔬菜都是自家菜地里产的。偶尔会有冬瓜猪肉炖粉条,那是有客人来时才会有的待遇。面条都是普通的面条,档次就体现在这臊子上,捞面条肉臊子是那时候家乡待客的盛情款待了,偶尔有重量级的客人来我家时,我妈会抓一只她辛苦养大的小公鸡宰了,来个土鸡炖粉条,那鲜美的滋味儿,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
拿蒜臼儿把蒜捣碎了,放点儿盐和水,搅拌匀,再滴两滴小磨香油,蒜汁儿便做好了,我老家的厨房门口有一棵香椿树,我捣蒜的时候通常会揪几片香椿叶子放进去一起捣碎了,这样做出来的蒜汁儿很有味儿。
异国他乡没有香椿,我就用了香菜叶子代替,都捣碎了,加水搅合,倒上香油便可浇到面条上了。
说到小磨香油,那个时候都是自家地里种芝麻,收获了之后再去村上的磨油坊里现磨。现在都是超市里买的,而且吃的时候都是直接拿着香油瓶子往碗里倒了,小时候都是拿一根筷子,在香油瓶儿里一蘸,然后迅速把筷子提起来,竖着悬空放在蒜汁儿碗上面,香油便会顺着筷子往碗里滴上一两滴,虽然只有这么一两滴,顿时便会满屋子弥漫着喷香的香油味儿。现在用香油都是直接往碗里倒,而且香油瓶子上大字标着纯正小磨香油,可我却没有觉着是纯正的小磨香油味,不知是我的嗅觉迟钝了,还是那时候的香油就的确是纯纯地香呢,亦或是我一直惦记着的就是家乡的味道呢?
有时候天气实在炎热,便免去了热的臊子,去菜地里掐一把水嫩的苋菜,跟面条一起煮了过凉水,这样的捞面在大夏天里吃起来不会流汗,很爽口,又简单节省时间。
我用的菠菜,老美店里能买到的既可伴面条又适合我这个中国胃的青叶菜也只有菠菜了
面条也是自己手擀的。
那个年代没有面条机,吃面全靠手擀,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便教我做手擀面了,爸爸在我10个月大时去外地工作,一直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才调工作回家乡,那时妈妈和奶奶去田地里干活,于是上小学时的我便成了家里的主厨,负责全家的饮食,80多岁的太爷爷帮我烧火,我做饭。
不仅是主厨,我还担当了给爸爸写信的重责,写信这个任务在我会识字之前都是妈妈来完成,上学之后自然就交给我了,不会写的字都是以拼音来代替,想想那时候老爸读我的信该是既高兴又烦恼吧,高兴的是家书抵万金,烦恼的是得揣摩那些个拼音到底是要替代哪些字。
一碗简单的蒜汁儿捞面,却勾起了无限的乡愁。。。
我的蒜臼儿也来露个脸,它跟着我从陕西漂到北京,再从北京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辛苦了我的蒜臼儿
也可见我有多爱吃大蒜吧
让我想起多年以前相亲相爱的日子,以及少不更事的青春遗憾。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