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娉

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腸胃清道夫--二陳丸 (轉載)

(2014-03-21 21:50:10) 下一个

二陳丸是給胃腸去污的“清道夫”
最早出處: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使用時間:930年
生要成分: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整體藥性:溫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理氣和胃,用於痰濕停滯導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脹悶,噁心嘔吐
典型癥象:胃口差,舌苔膩

別小看這個用上了橘皮的小方子,雖然看著像祛痰、助消化的藥,但後來很多怪病用的藥,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完善起來的,甚至包括什麼藥都治不好的失眠。
這個方子的真正緣起還要往前推到《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裡就記載了一個半夏湯“厥氣客於五臟六腑”,陽氣“不得入於陰”、“目不瞑”者,“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方子就秫米、半夏兩味,卻可以很神奇地使不能入睡的人迅速入睡,算是冶療怪病的最早範例了,而二陳丸就是在《靈樞》用半夏的基礎上創立的。
中醫所謂的“痰濕”,就是沒排出去的代謝廢物,它是很多疾病發生的誘因和基礎。往小了說,二陳丸可以給胃腸做“清道夫”,清除停留在胃腸的痰濕、積滯。往大了說可以治怪病,甚至可以用它來治失眠。其實原理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祛除痰濕而起效的,所以,適合吃二陳丸的人一般都有胃口差、舌苔膩的痰濕特點,借助陳皮和半夏化痰去濕,幫他們達到“吃嘛嘛香,躺下就著”的境界。
 
吃補藥前先用二陳丸清腸胃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吃補藥,南方人還講究吃“膏方”,就是把一個適合自己體質的大方子熬成膏,以補益藥為多。在立秋之後,每天吃幾勺,通過吃一個冬天的補膏可以把身體調養好,所謂“秋冬進補,開春打虎”,借此提高體力。之所以總是想方設法地補,一個是生活好了,想錦上添花。另一個原因是現在人總覺得疲勞,覺得自己欠補。但無論哪個原因,吃補藥前如果你的舌苔是膩的,那就算是體質已經虛弱到走路都喘,夜裡總出虛汗的程度,也一定要先用藥物“開路”,清理“內環境”, 否則肯定欲速不達,變生新病,因為體內有痰濕,這個時候就需要吃二陳丸了。
舌苔可以很準確地反映消化系統的功能和狀態,舌苔膩預示著體內有痰濕,胃腸裡面不乾淨,有這些“髒東西”留存在身體裡,吃什麼營養也吸收不了。更何況,補藥中甘味的居多,比如阿膠、熟地黃、山茱萸都是補血的,但是很滋膩,本身就比其他藥物難以消化吸收,即便是平時胃口好的人,吃了這種藥物之後,胃口都會被滯住,食欲變差。如果這時候你身體裡原來還有痰濕,消化起甘溫藥物就更難了,結果往往得出結論說自己“虛不受補”。不能吃補藥,其實,不是不受補,而是不會補,補的不是時候。
遇到這種舌苔,要先吃兩三天二陳丸,因為這個藥中的陳皮是向上散氣的,半夏、茯苓是向下降氣的,這麼一來,中醫說的氣機就順暢了,通調了,臟腑的功能就能正常。一般情況下,吃了兩三天之後舌苔會乾淨一點,但不會一點苔都沒有,而是會變成一種薄薄的白苔,這是有胃氣的正常舌苔(一點苔都沒有的“鏡面舌”是胃氣陰双虛的標誌),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吃補藥了。

平時如果發現自己舌苔很膩了,雖然此時沒有馬上出現其他症狀,但還是繼續飲酒,吃油膩、甜的、黏的食物,很快會出現胃口變壞,嘴裡有臭味,甚至身體發沉的狀況,如果是男性,還可能有陰囊瘙癢,濕疹等症狀,都是濕熱引起的。因為痰濕積滯久了可以化熱,如果早一點吃二陳丸是可以防微杜漸的,特別是在現在這個食物極為豐富的時代。
有的人為了吃補藥而吃二陳丸開路,結果居然發現幾包二陳丸吃過之後身體就已經不那麼疲勞,身體不那麼發沉了,可是他還沒吃補藥呢。這種情況一出現就說明他原本就不虛,他的疲勞也好,身體發沉也好,其實就是痰濕導致的。因為中醫說的濕,性質是黏滯、重墜,身體裡有濕的人,總會感到身體發沉,如果是因為濕邪導致的頭痛,也是覺得頭發蒙、發沉,好像有塊濕布裹住了一樣。
為什麼人在夏天,特別是七八月份的時候,容易犯睏,下午尤其提不起精神?就是因為這個季節是中醫的“長夏”,是濕氣最重的季節,下午陽氣漸弱,濕氣更要作亂,侵犯人身,所以即便是正常人也會覺得周身沉重,昏昏沉沉的。這個時候人如果感冒,往往要夾帶著濕,也因此很難好,不像冬天著涼,出點汗就解決了。長夏的感冒,在很長時間裡身體都會感到很沉,就是因為受了濕邪。
這個時候,醫生一般會開藿香正氣水,這個藥裡面就包含二陳丸,感冒好了身體也就輕快了,這個原理和吃二陳丸開路時獲得了補藥一樣的意外收獲是一致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是所有自我感覺的虛弱、無力、困乏,都是氣虛血虛,還可能是被濕邪纏上了。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先吃了二陳丸,而是直接就吃了阿膠之類的補藥,人只會感到疲勞加重,虛弱加重,而且病也更複雜了,由原來的單純的虛,變成虛實夾雜了。
 
舌苔白膩和舌苔黃膩,用藥性質不同
舌苔在膩的時候還有偏白、偏黃的不同。膩而偏白是寒濕,膩而偏黃是濕熱。治療起來也是不同的。前者要用溫的藥物去燥濕,後者要用苦寒的藥物去清利。
寒濕可以用二陳丸加三子養親丸。三子養親丸是由三子養親湯衍化過來的,現在在藥店也能買到。這個藥過去是開給那些消化不好的老年人,吃多了,食積住了,結果痰多,坐在那裡就呼嚕帶喘,“親”是雙親的意思。這三個“子”分別是蘿蔔子、芥菜子、蘇子,這三個子都是性質偏溫的,因為只有偏溫的藥物才能勝濕,才能把寒濕給蒸化出去。除了老年人之外,這個藥很適合那些舌苔白膩的胖子,他們往往屬於寒濕體質,別看胖,但胖反倒容易陽虛,而且已經虛到了和老年人一樣的地步。
中醫講的陽氣就是功能,陽氣虛的時候各方面功能都會下降,其中主要的就是代謝功能的下降,沒代謝出去的脂肪停在身上就是肥肉,停在肚子裡就成了高血脂、高血糖。無論是胖,還是肚子裡需要清除的“髒東西”,都需要通過功能的提高,也就是陽氣的振作而驅邪外出。所以,中醫減肥,最正宗的辦法不是瀉肚,而是壯陽。不是吃瀉藥,而是吃補藥。這個三子養親丸具備的溫性也包含了一種補陽的含義,只是除了用其溫性去補陽,還借助了三個“子”的除痰化濕作用。
如果舌苔是黃膩的,就說明是濕熱,這時就不能用補藥了,而要用清熱祛濕的辦法,要用二陳丸配合二妙丸。二妙丸這個中成藥,其實是金元時期朱丹溪創制的方子,一直沿用至今,現在在藥店苫就可以買到。這個藥裡面就有黃柏和蒼朮兩味,前面說的因為濕熱引起的男性的陰囊濕疹、瘙癢,女性白帶黃、臭,泌尿系統感染都可以用它洽療。這兩種藥都是治療下部濕熱的,即便沒有上述這幾個症狀,但小便黃,也可以吃,吃它是為了給濕熱之邪以出路。
如果濕熱很明顯,在同時服用這兩種藥的時候,還可以再配合米紅豆粥。薏米和紅豆也是利濕的,很多利濕方子都有薏米,但是加在湯藥裡的薏米不能超過50克,再多熬起來就要糊鍋了,但是熬粥的時候就可以多加了,甚至可以在濕重的時候每日都喝這種粥,比放在湯藥裡效力更集中。用薏米紅豆粥配合前面兩個藥物,去濕的效果更好一點,因可以利水的紅豆和薏米也等於給濕邪闢了一條出路。
 
橘子皮加半夏能讓你沾枕頭就睡着
“半夏湯”的最早方解中說它可以治療“目不暝”,就是失眠。“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意思是:喝了很快就有效果,所謂“沾枕頭就着”。很多長期失眠的人,也曾四處求醫,用了西藥安眠藥,也用了中藥安神藥,還是睡不着,後來居然用簡單的橘子皮,就是陳皮,加半夏就給治好了!這不奇怪,靠的就是它們的開合氣機的作用,前面我說了,陳皮是往上散氣的,半夏是往下降氣的。
人為什麼能入睡?按照易卦的說法,日入地為“明夷”,“明”是光明,“夷”是傷的意思,明傷了就晦暗了,入夜的時候是晦暗的時候,就是“明夷”,這個時候人是要睡覺的。
具體到“明夷”這個卦的結構,是“坤”上“離”下,具體到五臟,就是屬於“坤土”的脾氣要是升上去,屬於“離”的心火要降下來,這樣才能到達“明夷”狀態,人才能進入睡眠。
在脾土升和心火降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通道作為其交通的保證,能化痰濕的陳皮和半夏,又具備一升一降的作用,就提供了這種通到的保證。因此,雖然這二陳丸裡沒有安神、鎮靜的成分,但它保證了上下氣機的開合、交通,這也是在最早的《內經》中,就明確點出半夏湯能治“目不瞑”的原因了。
漢代的醫聖張仲景有個名方“半夏瀉心湯”,對《傷寒論》有研究的中醫,經常用它治療失眠,而且是那種不容易入睡的失眠。半夏瀉心湯除了包含二陳丸,還有黃連、黃芩丶人參、乾薑丶大棗。黃芩、黃連就是入心的,可以降離火。人參、乾薑、大棗是入脾經的,可以升坤土,兩組藥物在半夏、陳皮的幫助下一會合,人就睡着了。
但是,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知道“半夏瀉心湯”的人都能把它運用到失眠上,即便用了,也是以為這個方子解決了胃腸積滯問題。中醫講“胃不和則臥不安”,很多人只是機械地把這句話理解胃不舒服的時候睡不着,但你去問那些被“半夏瀉心湯”治好了失眠的人,他們很少有胃裡不舒服的表述。這裡的“胃不和”,實際上指的是脾胃之氣,也就是脾土沒有升上去,沒能造成“明夷”狀態,所以難入睡。
 
服用方法
你能買到的二陳丸主要是水丸,最好是空腹吃,便於吸收。可以是早上起來或者是兩頓飯之間吃,一天吃兩次。如果舌苔膩很嚴重,胃口也很差的,可以每天吃三次。還可以配合酵母片一起吃,每次加酵母片三五片,酵母片是助消化的,所以也可以使舌苔的膩盡快減退。

附:當有人對你說這裡不是菜市場時,你如何回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