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是因为我爸突然心脏出了问题,还好最后有惊无险,老人家一切似乎又都恢复原样。这期间我太太又跟我提起要不要给我父母办移民的问题。
其实三年前我和太太请我父母来加拿大住过半年,一个原因也是让他们实地考察一下,感觉感觉,看他们是否愿意移民来加拿大。我妈还行,但我爸那顽固倔犟的性格又显露无遗,住了一个月就想回家。这样,移民的事情也就放下了。
父母移民是个令人纠结的话题。移民的好处是,这里的医疗是免费的,医疗条件也好,加拿大自然环境好,我们可以在身边照顾他们。
比如我朋友的父母,国内小城市干部身份退休,10年前就移民来加拿大了,先住女儿家,后来搬进政府有补贴的老年公寓。这期间生病动过手术,老人感觉这边住院比国内高干病房条件还好。今年开始领取加拿大政府发的退休金了,据说每人每月有八百多加元,俩老人很开心。
但这其实只是事情光鲜的一面,多少父母移民的故事都不能细看。比如说,还是上面那对老夫妻,他们在国内有退休工资、有自己的住房,所在城市不大,其实人口与多伦多差不多,儿子亲戚朋友全在那里,医疗条件也差不到哪去。移民之后与女儿一家住一起,生活习惯有诸多不合,自己和女儿一家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后来闹得女儿家里鸡飞狗跳,家无宁日,直到若干年后搬到老年公寓才好转,但彼此的伤害已经造成。老年公寓里全是西人,语言不通,无人能够谈得来,俩老人主要就是在屋里看看电视而已,实在看不到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但老人就一定要固执地留下,据女婿分析,唯一的原因就是八百多加元的退休金。他们心理一算计,这得合人民币五千多,而且不用干任何事情就可拿到,过去在国内工作时,俩人合起来的工资也没有这么多,那一定得拿!其实他们拿不拿这个钱,生活都一样,子女都有工作有钱,并不需要他们的钱。拿到之后,他们也不会出去旅游,或者在吃穿用方面的花销增加一些,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真能这样也算值得了。他们无非就是把钱存银行,看着那数字更多一些,心理就高兴,就像有人喜欢集邮一样,他们喜欢集钱。
刚刚在文学城上看到蜜丝丽的文章《父母皆祸害之我娘》,发现上面说的并非个别。他们那代人心理上普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大环境、个人经历使然。他们对钱、对子女的态度,有时真到了病态的地步。大饥荒、文革的经历已经很惨了,还不抓紧时间享受一下生活,出去看一看年轻时没机会看的外面的世界,仍然把钱放在第一位,浪费生命做毫无意义的事,令人叹气而已。
虽然我父母不至于那样,但住在一起就难免磕磕碰碰,真比现在彼此的生活状态好?
这次回到父母住的小城市,仔细考察了一番。医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我的这篇文章里有详细描述。而且我父母的住处离医院也就一两公里,看病很方便。这个小城市周边都是兵团农场的农田,工业很少,没有内地大城市雾霾和其他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也非常的干净整洁,是全国文明城市,正在申请全国卫生城市。公共汽车对老年人免费,他们想到哪里就坐到哪里。
最主要的是,这是我父母熟悉和习惯的生活环境,他们喜欢这里,亲戚朋友都在附近,聊天、打牌、下棋等等不愁找不到人。我看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何况我妹就住在不远的地方,时不时来看他们,有事情也照顾得到。
所以,这次回去之后,我彻底打消了给父母办移民的念头。
我倒在考虑,这里有我熟悉的气候和环境,街头人们谈话的乡音是那么熟悉和亲切,饭馆里的菜香也是那么熟悉诱人,电视、收音机里的节目每一个字都听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听英语受的那种煎熬,还有清晨公园边上那看不到头的漂亮的林荫道也是那样令人心仪。将来退休了,在这里的公园旁边租套房,每年来住几个月也不错!
贴一些我拍的父母所在的小城的照片:
小城公园
小城街道
城市广场上自娱自乐的退休老人们。我爸妈也经常坐免费公交来这儿。
市政府广场
少数民族妇女从广场前的小湖边走过。这里治安很好,并无民族冲突。而南疆民族聚居区就没那么太平了。
林荫小道我最爱
住在这楼里也不错
再举个例子,中国农民工进城不能得到医疗、入学等等与城市户口的人一样的待遇,合理合法吗?加拿大美国的新移民一来即可得到相同的国民待遇,合理吗?
我觉得,如果让中国人来制定美国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也会搞出类似国内的户口政策。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如果我们学一学加拿大人宽容、包容、感恩之心,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别人是否占便宜,文中那对老夫妻也不会非要占那个便宜,而会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过一个更加有意义的晚年。
太斤斤计较,太想占便宜,反而忘记了生活本身,吃了大亏,这是深刻教训。
老人移民並且領取養老金,合理合法
老人移民並且領取養老金,合理合法
"50后的老人"?
本人是60后。叹息中...
我父母来过美国,住了十几年,最后还是选择回国,我们每年回国探望,不仅不再劝他们来美,甚至也有回国养老的想法呢。
问候ali88,谢谢来访,也谢谢分享好文。
尽孝是令不少海外华人纠结的问题。父母依亲移民最好尽早,文化适应,与晚辈相处都是不小的挑战。
老人在国内,年纪大了,一旦身体有恙,子女不能随侍在侧或作出相应的护理安排,那种遗憾和心焦是无法形容的。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為母親在同一條街買房。母女關係非常融洽。
很多事确实是因人而异的。
我一个同学在多伦多,生孩子时父母过来帮忙,后来也是产生很多问题,有一阵天天给我打电话诉苦,直说水深火热,我说谁让你拿人家当免费保姆了,只好承受吧。
愿好人有好报!
确实看到太多你所描绘的老年移民,他们带着他们的时代留给他们的烙印,怕是一辈子也改不了了。
也有朋友的母亲,劳作一生没有退休金的农村妇女,在领到加拿大福利的第一次,就让子女捐出500给曾经救助过她的多伦多医院。
还有,既然知道左派不好,你们为什么还选小特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