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
上回聊到批斗会上,把汪老师逼得竟说自己去大城市是为了“破坏爆炸”。那个年代这一类令人哭笑皆非的事还真不少。
曾经您学校请了位当地的老农民来作忆苦思甜报告。按照授意,老人上来先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讲完一段再次引用语录时,农民非常形象地用地方话讲道:”毛主席二盘脚又教导我们说。。。”可大家谁也不敢笑。
老农民先控诉了一家地主,都不给吃饱饭。后来他就不干了,“找了另一家----这个地主挺好。。。”台上后边坐着的领导都非常尴尬。
那时各单位都要排演样板戏,不是专业的演员,难免发生各种笑话。一次您学校演出《智取威虎山》,深入虎穴那场,座山雕问“脸红什么”,杨子荣本该答“精神焕发”;可是演员一紧张,脱口而出“防冷涂的蜡”。这下坏了。
座山雕的演员本可以不再问,就此过去。可是演员没有紧急应对经验,仍按原本的台词接着问“怎么又黄了”,杨子荣刚才已提前把这句台词说了,这可怎么办?只见他急中生智答道“又涂一遍蜡”。
从此家里多了个典故,凡要是什么事重复一遍,尤其是无用或没必要的,就说“又涂一遍蜡”。
有一天您同事郝老师班上的学生丢了钱,怎么都找不到,也没人承认拿了。老郝想了个办法,让每个学生依次单独站在讲台上,其他同学在下面盯着他/她看,看谁紧张脸红,谁就是小偷。这个办法真比美国发明的测谎仪还要省事。
还有个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竟是《雷锋日记二则》!
您肯定记得师范学校的王老师。他喜欢写诗,还自己朗诵。那时学校刚刚有录音机,有旅行箱那么大,磁带有盘子大小。有天王老师新得一诗,非常满意,录了下来。
第二天午休,他打开录音机,播放新诗给大家听。播完正要关机器,有位老师拦住他“等一下,还没完”。接着就听到一句“以上的标语口号是由王XX同志呼喊的”----不知是哪个老师搞的恶作剧。
您时常提起在中学时的同事,那位教数学的李老师。他正规大学本科毕业,业务好,但讲课脱离多数学生基础很差的实际情况,以至只有好学生才听得懂,而且不批改作业。因为出身好,领导也拿他没辙。
这位李老师,特别喜欢看电影,作为数学老师,常年义务为全校师生购买包场电影票,收钱,发票,协调安排时间,忙得不亦乐乎。那时不光有票,还另有座号,而且收来的都是一毛一毛的零钱,可他从不嫌麻烦。
因为妈妈跟他同在数学组,每次我们都能得到最好的座位,十排左右,正中间。有时候为了凑影院的场次,又不能耽误上课,不免起早贪黑。记得曾经在早上五点,赶去看了场重放的《雷锋》。
那些年跟着妈妈学校,看了不少片子,什么《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故事》,《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苦菜花》,《吉鸿昌》。。。
除了看电影,这位老师还喜欢打扑克,而且很认真。有一回四个人打调主。您和他一伙不是庄家。他见您不调主,净出小牌,还甩龙,以为肯定手里有王会赢。打到最后一看,您并没有大牌,李老师真生气了,大声埋怨道“没大王你甩什么甩!”而您打牌,完全不在意输赢,就是觉得那一甩很好玩。
每次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绘声绘色,大家听得忍俊不禁。那些短暂的开心时刻,像是调剂和点缀,给清苦的生活以欢乐;给灰暗的日子以色彩。弥足珍贵。
妈妈本来是不爱说笑的人。您曾不止一次地跟我们几个孩子说“你妈有个很大的优点----话少。可惜你们都不随她。”妈妈曾讲过,历次运动中,无论开多少会,任你怎样动员给领导提意见,就是一句话“没意见!”
然而近朱者赤,在您长期的熏染和影响下,妈妈也幽默感渐增。有时也会说些她身边的趣事。
还是这位李老师,人特别坦率,不做作,经常讲些自己丢人现眼的事。他曾独自带两岁的女儿探亲,在火车站买不到票,捱了多时,孩子又饿又累,放声大哭,他手足无措,一个大男人,大庭广众,竟也跟着哭了起来。用他的话说“她哭,我也哭。”后来好不容易售票口又开了,旁边的乘客都说“让这位同志先买吧----他都哭了。”
李老师除了爱看电影,爱打牌,还喜欢钓鱼。周末经常去水塘河边垂钓。一个清早,他跟同组也喜欢钓鱼的马老师在池塘等鱼上钩,不料天气突变,冷风袭来,气温骤降。两人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最后实在受不了,不得不相拥取暖。后来他在教研室讲这段经历:“实在太冷了,我俩就抱起来了。” 一旁的马老师,一声不吭,就好像说的是别人。
李老师的妻子,是位小学老师。两人轮流做晚饭,每人一天。轮到他爱人的饭班时,他下了班就坐着等,无论妻子回来多晚,都锹镐不动。
他的女儿叫小华,他经常带着去钓鱼。因为成绩不好,大家都劝他少带她去,多花时间学习。后来妈妈调到另外一所中学,不常见到李老师了。某天在一个大会上偶遇,他一见到妈妈,就快步穿过人群走来,一边笑一边高声说,“你总劝我少带孩子去钓鱼,我这学期一次也没带她去,结果期末猜她考了第几----她考倒第一!”
妈妈调到省城后,学校的后勤主任姓江,这位主任给别人打电话总喜欢自报官衔:“喂,XX科吗?我是江主任啊。。。”
妈妈讲这些的时候,柔声细语,与您爽朗诙谐的风格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