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说花钱

(2025-07-11 11:20:27) 下一个

我赞成想方设法赚钱,在不违法,不损害他人,不太影响健康的前提下,大钱小钱都挣。毕竟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不赞成太节俭,尤其是对自己过于苛刻,花钱时抽筋拔骨,呲牙咧嘴,比如空调坏了不修;或是大热天设到80多度当摆设;再或者为几块钱优惠卷折腾半小时。

 

钱能提高生活品质,所以多数人即使万般不情愿,也要工作。想想看,你挣钱时不得不看人脸色就够辛苦了,花钱时还思来想去不能潇洒。普通人的一辈子就是在挣钱和花钱中度过的,两件事都不能随心所欲,未免也太委屈了。

 

说到花钱方式,据我观察大致有四种人。

 

第一种:对自己大方,对别人也大方。善待自己,也不亏待他人。与人相处中总要多付出,结账时掏钱快,花完钱还很高兴。女儿属于这种,因而人缘一向很好。

 

中小学时,每次学校和舞蹈队组织同学交换礼物,她都会精心挑选,仔细包装,拎着漂亮的礼品袋去聚会,然而有时候,她带回的礼物一看就很敷衍,有一次是一个用过的抱枕,还有一两次空手而归。我都心疼她,觉得不太舒服,她却毫不在意。

 

初中时学校book fair,她好朋友想买书可没有钱,她就把自己的零花钱给了人家10块。高中时跟几个队友去餐厅吃饭,有个女孩提到当天是她生日,女儿就主动替她付了账。关键她当时并不挣一分钱。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收拾出一些不再穿的衣服,装一大袋,拿去舞蹈队,让女孩们挑,有的甚至买来都从没穿过。高中毕业我们给她办了个party。聚会结束后,剩下好多各种饮料和糖果零食,她全部让小朋友们带回家。

 

对别人大方,也不亏待自己。她就是那种“衣橱里总是缺一件衣服”的人。每次逛店,都能找到喜欢的东西。她的精工手表和纯金项链不小心丢了,我本来想安慰安慰,后来发现没有必要,因为人家根本没放在心上。大大咧咧,一次学校的奖学金少给了一半,她也没注意——也挺好,不会出什么心理问题。

 

她爸曾担忧她对金钱这么散漫,将来可怎么好。我倒是挺乐观。将来她如果有能力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平,那慷慨点挺好;若是经济拮据,想大方也没办法,生活自然就教会她量入为出了,不用我们操心。不得不说,我这妈心也比较大。

 

第二种:对自己节俭,对别人也仔细。交往中追求对等,不肯多付出。

 

这个好像无可厚非。每个人收入水平和经济负担不同,生活态度和理念也不一样。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只要不损害妨碍他人,对任何消费观都应该予以尊重。

 

第三种:雷锋型,屈己待人,给别人尤其父母亲人花钱很大方,却舍不得给自己。这也没有必要。你既不不低人一等,也不比别人多活100岁,又不该谁欠谁, 不需要双重标准。如果总是一味奉献,而他人又没有同样待你,还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爸爸出身地主,少年时家道变故,穷得一贫如洗。好容易工作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供养乡下的奶奶和姑姑们,几十年毫无怨言。孝悌传家,我工作以后,还曾用自己的工资给姑姑寄过钱。

 

爸爸常年只有两身衣服轮换着穿,衬衫领子洗破了都舍不得丢。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家人亲戚,极为慷慨大方。

 

一次春节过后,妈妈的舅妈,我们叫她舅姥,来我家串门时,精神特别不好,一问才知道,前一天她上商场时,被小偷偷去了500块钱。老太太退休金很少,500元在她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大家劝慰她时,爸爸进了书房,转眼拿着一叠钱走出来,递给舅姥说:“舅母,钱是身外之物,为丢钱生气伤了身体不值当的。我刚得了些稿费,这500元您老拿着,快别再想那件事了。”

 

后来妈妈埋怨他,说舅姥自己的几个孩子都在场呢,也都过得不错,轮不到我们给这个钱。可爸爸说,“唉,我看老太太都快哭了,真挺可怜。”

 

第四种:对自己很大方,甚至奢侈,但对别人极为吝啬,还总喜欢占便宜。这就不太好了。谁的钱也不是自己印的,别人也不傻,你占便宜就得有人吃亏,人家凭什么惯着你?就你智商高?这种情况多数还发生在亲人朋友或熟人之间。省了金钱,失了人品,也不划算的。

 

顺便说说,亲朋之间的金钱交往,吃亏的往往是脸皮薄,道德底线高的一方。

 

大方与小气,往往与财富多少无关。富人中也有葛朗台,没钱也有穷大方的。主要还是由人品决定。

 

多年前婆婆曾对我说,“你挣了多少钱不一定是你的;你存了多少钱也不一定是你的;只有你花了,投资或消费在自己身上了,那才真正是你的钱啊。” 作为中国大陆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辈人,这个见解还是很有高度的。

 

所以,辛苦挣钱的同时,也要适时享用。别等操劳一辈子熬到退休,想好好旅游时才发现,身体连开四个小时车都承受不了;更别像《茶馆》里说的,(年轻时想吃花生仁,买不起。)“好容易有了花生仁了,又都没了牙了。”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愿大家的钱,都能挣的安心,花的潇洒。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