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筒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个人资料
老套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芷江行-历史回顾

(2020-05-02 19:24:28) 下一个
内容:
一. 芷江行
二. 历史回顾 – 飞虎队,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和第14航空队
三. 历史回顾 – 中美空军混合联队
四. 历史人物 – 魏德迈
五. 历史回顾 – 魏德迈计划的实施
六. 历史回顾 – 抗战时期的芷江和芷江机场
七. 历史回顾 – 日本在中国战区投降过程
八. 历史回顾 – 芷江洽降史实
九.后记
 
一. 芷江行
 
2019年回中国,10月29日和好友李兄专程去湖南芷江拜访二战时期盟军芷江机场和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遗址。李兄几年前去过那里,这次他是为了陪伴我。
 
国内高铁现在都是网上订票,然后去车站取票。高铁网站上有持外国护照在网站上订票的选项,但是实际上操作怎么也不能完成。李兄打电话去问,才知道现在持外国护照只能去车站窗口购票。不知高铁网站为什么不直接将外国护照订票选项取消,而不是仅仅只是屏蔽提交功能。
 
早上06:00,乘第一班地铁去武汉高铁站。高铁站窗口顺利购票。08:01出发,11:28到达。芷江机场距受降典礼会场旧址约5公里。我们在芷江高铁站前乘出租车去芷江机场旧址。在车上和司机交谈,顺便向司机了解当地的各种情况。细心的李兄顺便要了司机的手机号,这样就解决了我们在当地的交通问题。热心爽快的司机答应我们结束芷江机场旧址的活动之后,再接我们去受降典礼会场旧址,然后下午4点再送我们回到芷江高铁。
 
芷江机场旧址有《飞虎队纪念馆》,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台和原美军空军俱乐部。其中美军空军俱乐部原来是在位于竹坪埔附近的美军宿舍-美国街,1985年拆迁过来的。
 
图1-1. 芷江机场原中美空军指挥塔
 
图1-2. 芷江机场和原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介绍
 
中美空军指挥塔台据说修建于1938年,这个飞行指挥塔台的规格和建造水平似乎超过了当时一个小飞机场飞行塔台的使用和设计标准。指挥塔台内有多个办公室,无线电通信中心,作战室和飞行控制指挥中心。大多数房间里还有过去留下来的办公桌椅和设施。一楼的走廊上还有当时留下的黑板,上面记录的是飞机的维修记录。
 
原指挥塔台的旁边修了一个广东台山籍飞虎队员纪念亭,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白色大理石的纪念碑。上面刻有1百多名华裔飞虎队员的名单。碑文中说2千多飞虎队勇士中,95%是美裔华人。飞虎队是一个当时中国老百姓对来华参战的美国空军前后三个飞行部队的统称。其中,飞虎队人员总数为300多人(飞行员约100人),美国空军特遣队人数为300-400人,后来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共有20000多人。不知道95%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如果说美国空军来华助战的军人中有2000多人是华裔,那就觉得比较靠谱了。
 
图1-3. 原华裔飞虎队/美国空军特遣队/第14航空队队员纪念碑
 
图1-4. 原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背面)
 
图1-5. 原中美空军指挥塔作战室
 
图1-6. 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台办公室(2楼)
 
图1-7. 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台指挥室 (3楼) - 飞行控制管理人员在这里,指挥飞机起飞降落
 
图1-8. 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台内部走廊
 
图1-9. 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台机要室
 
我们是当时参观中美空军指挥塔台唯一的游人,也没有看到任何工作人员。
 
纪念馆前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陈纳德和飞虎队员的塑像。陈纳德的塑像让我觉得和过去熟悉的领袖塑像有几分相似的感觉,后来知道这些塑像的雕塑家是和华盛顿特区的马丁.路德.金的塑像的雕塑家是同一人。这些塑像的人物特点是他们都有领袖的魁梧身躯和一副与众不同的伟人神情。
 
图1-10. 飞虎队队员的塑像
 
图1-11. 陈纳德将军塑像
 
图1-12. 飞虎队纪念馆
 
芷江的飞虎队纪念馆始建于2005年(网上看到许多照片的的那个飞虎队纪念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2017年进行了所谓“提质改造”,外部建筑有较大变化。据说陈列内容也“全面升级”,是中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多,文物最多及内容最丰富的飞虎队纪念馆。
 
在参观飞虎队展览馆时,来了一大群小学生或初中学生。他们让我想起几天前在日本广岛核弹爆炸现场遗址看到的许多日本小学生。愿他们能够了解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愿他们永远不会遭受战争之害。
 
不知道组织小学生来这里参观纪念坊和纪念馆是否是这里的一个传统,希望他们永远继续下去。
 
图1-13. 小朋友参观飞虎队纪念馆-1
 
图1-14. 小朋友参观飞虎队纪念馆-2
 
因为陈纳德坚决反共和支持国民党政府,1949年至1980年,陈纳德和美国飞虎队在中国的媒介上基本是是反面形象:反动派和人民的敌人。人民日报曾经发表文章《陈纳德空运队屠杀中国人民的证据》和《美军曾恣意凌辱劫掠我同胞 昆明市民愤怒控诉 并揭发空中强盗陈纳德罪行》,声称他在战时包运救济物资并走私贩毒,猎取暴利;并说他在蒋介石发动内战后,用运输机帮蒋空运军队和武器,侦察和轰炸解放区,屠杀中国人民。

1980年之后,因为信息开放,官方和民间对美国飞虎队和国军对日作战的看法和评论更加公正和客观,这些历史才得到正视。之后,各地政府在中国新建了有多个美国飞虎队纪念馆,其中包括在昆明的飞虎队纪念馆和在桂林秧塘机场的飞虎队纪念馆(1941年8月-1944年9月,飞虎队/第14航空队指挥所在此)。

图1-15. 2015后扩建的飞虎队展览馆(照片来自网络)

图1-16. 2005年修建的飞虎队展览馆(照片来自网络)

芷江机场的修建始于1936年,1937年和1938年再次扩大修建。据后来统计,在芷江机场先后两次的扩修过程中,先后共投入民工近5万人,伤亡1万余人(网上也有5000和15000入的说法)。
 
这让我想起成都双流机场,云南昆明机场和滇缅公路的修建。因为战时征兵的缘故,后方缺少壮丁,民工中不少是老弱妇幼,也是靠众人拉大石碾,用石灰和卵石拌合碾压跑道/公路表面。因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差,疾病和劳动强度造成民工大量死亡。过去修筑成都双流机场的民工死亡人数也是接近万人。
 
图1-17. 原修建芷江机场的石滚
 
离开飞虎队展览馆后,李兄打电话请那个出租车司机来接我们去芷江受降纪念馆旧址。上车后,我们请司机顺便带我们去能够远眺芷江机场旧跑道的地方,想看看当年的机场跑道。
 
图1-18. 从机场外的小高地眺望芷江机场旧跑道 - 远处依稀可见一条长长的跑道,这是已经废弃的部分。
 
芷江受降纪念馆旧址是当年芷江洽降所在地,它是由3栋以品字形排列的平房组成。其中典礼会场和中国陆军(前进)总司令部所在的那栋平房是瓦顶,构架和墙壁是木制,外墙是木板上下交叠而成。这样既方便施工,也能够防止雨水侵蚀内墙。这种方法是典型的美国房屋建筑方法。不过美式房屋的屋顶通常是油毡,也是上下交叠而成。屋顶是中国到处可见的小青瓦,所以这栋房子是中美建筑技术的混合物。从后面的照片图1-25可以看到,当年芷江洽降所在地的这些房屋中,只有这栋房屋是瓦顶。其他房屋好像都是油毡顶,应该是完全美式建筑。网上说这些房屋是1938年修建的,我有点怀疑。因为在1941年之后,美国增大对中国的援助,美国物质和军事人员才大量来到中国,包括芷江。
 
通常介绍芷江受降纪念馆的中文网站上说这里是当时飞虎队的驻地,后来是空军第1招待所。飞虎队的基地是在昆明,网上没有飞虎队在芷江驻扎过的记录。也有回忆录说是当时中美空军联队第14飞行中队的驻地,在1945年8月改为接待双方的招待所和会谈及签证仪式场所。
 
日军洽降代表今井武夫在他的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中记载:“车子停下来的地方是一个类似兵营建筑物的入口处,这里耸立一座格外高大的牌楼,上面悬挂着中,美,英,苏四个胜利国家的国旗。
 
这所木结构的平房建筑,原来是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第十四中队的营房。中国陆空军总部昨晚从昆明经过重庆来到当地。临时指挥所就设在这里。顺着两侧营房走向尽头,正面就是会场,……。
 
走进建筑物,连接着走廊的是一间不太宽大的长方形礼堂,这里就是暂作会场。“
 
受降场所当时是中美空军联队第5大队第14飞行中队的营房,在1945年8月21日的几天前改成招待所,接待陆续前来的中美官员,最后改成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和洽降现场,应该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图1-19. 受降纪念典礼仪式纪念馆 - 1

图1-20. 受降纪念典礼仪式纪念馆 - 2

在芷江日军洽降旧址有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和何应钦的的办公室。回来后查了一下知道:1945年2月9日,由刚替代史迪威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总长的魏德迈提议,在昆明成立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是在昆明制定和指挥的湘西会战(美军称之为芷江战役),桂柳和广东反攻作战计划。同样也是魏德迈的建议,陆军总司令部在8月20日才从昆明移至芷江(陆军前进总司令部)。何应钦于8月20日离开重庆到达芷江,接受日军洽降人员的文书。9月8日离开芷江,陆军总司令部以及何的办公室在芷江的时间只有17天。

图1-21. 何应钦总司令办公室内部 - 他在里面只坐了17天

图1-22. 受降纪念典礼仪式纪念馆内部-1

图1-23. 受降纪念典礼仪式纪念馆内部-2

图1-24. 受降纪念典礼仪式所在地(上下交叠的美式建筑方法)

图1-25. 受降纪念典礼仪式所在地在1945年8月时的外景 (照片来自于《胜利荣光:芷江受降》

这张照片所看见的是受降纪念典礼仪式那栋房屋的后面。可以从照片中看出,照片中的房屋中只有它是瓦顶,其他房屋都是油毡顶(竖条与横条的区别)。照片中的松枝搭的牌坊是8月10日得到日军投降之后芷江民众搭多个庆祝胜利的牌坊之一。牌坊下是出入营区的道路,几天后日军代表就是通过这里来到受降仪式会场。这个牌坊就是日军洽降代表今井武夫在他的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中记载的那个“车子停下来的地方是一个类似兵营建筑物的入口处,这里耸立一座格外高大的牌楼,上面悬挂着中,美,英,苏四个胜利国家的国旗。"
 
图1-26. 原芷江机场附近美军驻地 (照片来自网络)
 
为了纪念芷江受降这个历史事件,当时有人建议以芷江为中心新建立一个“和平省”,将芷江修建成为受降纪念城,并在受降地七里桥修建芷江受降纪念坊。受降城设计建设总费用预算为法币286亿元。因当时内战,国民政府财政拮据,仅拨款法币285万元。
 
1947年2-8月,在原受降旧址七里桥修建了纪念抗战的血字形受降纪念坊,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受降纪念坊。 与设计不同的是,这个纪念坊不是用大理石而是用青砖修的。网上有说法因为经费不够,芷江县长杨化育当时下令拆因战争破坏的芷江城的老城墙的砖来修建纪念坊。
 
网易百科法币条款表明1947年100元法币的价值相当于一个煤球。
 
1949年之后,受降纪念坊孤独地耸立在那里,杂草丛生,没有任何庆祝和纪念活动,当然也没有什么游人。不知道受降纪念坊上过去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孙科等人的题词和落款在文革之前受到了破坏没有?抗战胜利后,1947年8月落成的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在1950年被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至今也没有改回原来的设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受降纪念坊被芷江当地造反派捣毁。
 
图1-26. 1947年8月建成的血字形受降纪念坊(照片来自网络)
 
图1-27. 1985年9月重新建成的受降纪念坊(照片来自网络)
 
现在看到的受降纪念坊是2010年3月,再次重建的。我非常疑惑为什么过去修建受降纪念坊没有留下设计图纸和所有名人题字的原稿? 后来两次重修的受降纪念坊都是根据过去的照片。因为原照片不清楚以及缺少背面的照片,所以现在的受降纪念坊后面还有一块匾是无字的。
 
图1-28. 2010年3月落成,再次重建的受降纪念坊。
 
图1-30. 原受降纪念坊上的牌匾,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毁坏。
 
在芷江我感受到了芷江人为他们的家乡在二战期间的重要地位和芷江受降的自豪感,以及对帮助中国战胜日本的美国飞虎队及美军第14航空队的由衷感激和崇敬之情。
 
我们在芷江高铁站候车时,一个值班的两横两星(2级警督)的老警察过来和我们攀谈。他说他认出我们是今天上午到的,他问我们是否是来看芷江受降旧址的?我们和他热情地交谈起来,我问他是否是芷江人?他说是的,基本上一直都在芷江生活。他是越南战场的退役老兵,本来退役时可以去其他城市,他选择回到这里,很快就要退休了。我们也和他分享来这里拜访的感受和想法,大家都对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感概不已。直到高铁火车进站我们才停止了交谈,相互道别。
 
附录1-1:网络信息:
芷江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了1947年国民政府建设“芷江受降城”的计划。1946年曾有人向国民政府提出,要以芷江为中心划出相邻的31县设‘和平省’。1946年冬,当时的湖南省主席王东原视察芷江时,强调应该保存原接洽受降地点房屋,签字用的桌椅用具,留示后人。并在省政府会议上提议,将芷江修建为受降城,获社会各界人士赞同。

为纪念团结持久抗战之精神,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明令指定湖南省政府,把芷江作为受降纪念城来建设。1947年5月5日,芷江县政府县长杨化育、省府设计员陈誉膺根据中央都市规划法新建城市须分区规划之规定,起草了芷江受降城设计草案,受降城设计建设总费用预算为286亿元(法币)。

受降城新老城区规划面积72平方市里(27000亩)。根据所附《芷江受降公园设计图》和《芷江城区扩展设计图》规划,受降纪念公园选址城东七里桥,面积5400市方丈(90亩)。沿西北至东南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受降纪念塔、受降堂、无名英雄铜像、凯旋门。芷江城区分为老城区,新市区,预留区以满足30年的规划。详尽规划了湘黔铁路芷江站,城区道路和下水道系统,并在城内中山公园建抗战纪念馆及最高领袖铜像,在新桥头广场建何总司令铜像,在河西(下菜园)火车站广场建抗战胜利纪念碑,在七里桥空军房屋建抗战军人遗族学校。
 
附录1-2:芷江县长杨化育
杨化育,四川秀山人,1932年任贵州省德江县县长,1940年任贵州省沿河县县长,1945年任湖南省芷江县县长,1948年任贵州省松桃县县长,1949年8月任贵州省铜仁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秀山投诚。
 
附录1-3:芷江受降纪念坊损坏经过
芷江县有一个叫舒绍平的人,曾经在芷江文化馆工作过,他非常熟悉芷江的历史,写了一本书《日落芷江》。他回忆: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不久,当时在七里桥附近的芷江师范青年教师造反派张克光和江会挺带领一些芷江师范的红卫兵来砸纪念坊,认为这是给国民党树碑立传。但七里桥的农民两次出手阻止红卫兵的恶行,说“我们只知道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不是哪一个党的”。造反派红卫兵不死心,后来就假借政治学习,把农民骗到大队部,然后另外一拨人去砸纪念坊。结果把纪念坊砸毁了。
 
附录1-4:2015年战争结束70周年时,美国之音记者参观采访时,受降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
文革期间,这个地方是作为学校和医院使用的,所以保存了下来。这些地方当年是飞虎队的军营区,没有那么多的办公桌椅,这些桌椅是举行受降仪式时到怀化的安江纺纱厂借来的。当时负责筹备受降典礼的是新六军的官兵,这些工作人员特别有心,他们认为这些桌椅是见证过胜利的桌椅,所以就在上面刻字编号;受降之后又归还给了纺纱厂,文革期间继续作为办公桌椅使用。后来到了八十年代纪念馆建馆、开馆之后,纺纱厂的人就根据那些刻字和编号,就把它们全部捐赠给纪念馆了。
 
芷江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珍视自己家乡当年独享的那份胜利的荣耀。1995年开始修建受降纪念馆时资金短缺,建设资金是靠芷江的百姓每家每户捐献;当时芷江的工资标准特别低,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一百多块钱,但是芷江人足足捐献了两百多万元,才建成了这个纪念馆。
 
附录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对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的介绍为:
湖南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
 
二. 历史回顾 – 飞虎队,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和第14航空队
 
在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之前,美国没有参战所以不能公开支持中国抵抗日本军队的战争。1941年,受宋美龄和国民政府的邀请,美国空军退役的上尉(Captain)陈纳德在美国招募和组建美国志愿者飞行大队(AVG-American Volunteer Group),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飞虎队(Flaying Tigers 1941.4 - 1942.7)。它一共由3个飞行中队(Fly Squadron),约90架飞机。飞虎队和美国对日宣战之后在中国的美国空军不同,它隶属于中国空军,但完全由美国人自己管理和控制。成员都是美军职业军人,分别来自美军陆航,海航和海军陆战队。飞虎队的战绩是击落/击毁296架敌机,其中空战击落是229架。
 
图2-1. 美国志愿者飞行大队(AVG-American Volunteer Group)徽章(照片来自网络)
 
1942年7月,飞虎队转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现役,成为空军第23飞行大队(Fighter Group),改编制为隶属于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中国特遣队(CATF - China Air Task Force 1942.7 – 1943.5)。CATF的战绩是击落149架敌机(另有85架可能击落但无证实)。
 
飞虎队改编为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中国特遣队时,只有5名飞行员和22名地勤人员自愿加入。其余的所有人都选择离开。他们或是回到原部队,或者是转到印度和中国的民用航空公司工作。
图2-2. 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中国特遣队(CATF - China Air Task Force)徽章(照片来自网络)
 
1943年3月,CATF再次更改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1943.3 –)。仍然由已经是美国空军少将(Major General)的陈纳德任司令官。第14航空队是美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唯一作战部队。由于没有美军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和保护,在44年豫湘桂的会战之后,中国失去了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这使第14航空队的作战范围大幅度减少,也使美军认识到空军受到地面部队战斗力的极大限制,这也是之后盟军中国战区司令官魏德迈改编国军和训练及装备36个师的计划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1945年日本投降时,第14航空队在中国有20000多人和1000多架飞机。从1941年4月到战争结束,飞虎队,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和第14航空队一共击落/击毁敌机2135架。根据战后日军的战史记载和日本军人的回忆,飞虎队,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和空军第14航空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真正的恐惧。
 
图2-3. 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徽章(仍然被现在的美国空军现役14th Air Force使用 )- 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现在是美国航天军。(照片来自网络)
 
题外话:美国空军的机徽上有个中间是红色太阳的白5角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常常要将中间的红色太阳涂盖住,为了防止被地面的友军部队当成敌机击落。
 
图2-4. 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演变和编制图 - 这张图清楚地解释了第14航空队演变和编制。
 
飞虎队以及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和空军第14航空队的总部(Headquarter)都是在云南昆明,指挥所(Command Center)曾经是在广西桂林。昆明,桂林和重庆是陈纳德在中国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地方,他本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在芷江长期生活过。芷江也并不是所谓中美空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因为中美混合联队的司令部(HQ)是在设立在重庆白市驿机场。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芷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 历史回顾 – 中美混合联队 (CACW-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 – Provisional)
 
中美混合联队 (CACW-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 – Provisional),又称为中美联合空军,它是隶属于来华作战的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一个飞行联队,是一个战时的临时编制。它是1943年5月由陈纳德提议成立, 1945年10月撤销,由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人员组成。其中,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全部是由赴美学习训练的中央航校学员组成,编制为中华民国空军第一轰炸机大队(Bombardment Group),第三和第五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这三个飞行大队各由四个飞行中队组成。

混合联队满编制有96架战斗机,48架轰炸机。起初,混合联队的总部是在印度,赴美学习的飞行员驾机从美国飞到印度,然后继续在印度接受6个星期训练才回到中国。起初中美飞行员的比例接近,后来中国飞行员的人数逐渐增加,接近于2:1的比例。

混合联队的第一大队,第三和第五大队在日本投降之后又回归中国空军编制,改为第401,427和443飞行大队,它们现在仍然存在于台湾空军。

中美混合联队的飞机不是涂有美国空军的标志,而是涂有中国空军青天白日的徽记,但是机身和机尾仍然保持原有的编号。
 
美国空军战史记载:
CACW的记录是空战击落141架敌机,地面击毁144敌机。日军伤亡人数是13416,军车1515辆,水面舰船1956艘。
 
图3-1. 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中美混合联队(CACW-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徽章(照片来自网络)
 
图3-2. 飞虎队纪念馆里中美混合联队的组成及驻扎地
 
图3-3. 美军战史记载的中美混合联队的组成及驻扎地 -内容比中文介绍全面。
 
图3-4. 中美空军混合联队在中国的飞机场
 
图3-5. 中美混合联队的中国飞行员在P-51野马战斗机上合影(照片来自网络)
 
表3-1. 中美空军作战部队的结构组成
 
中美混合联队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教育水平和素质非常高。很多人日后成为国军空军的骨干和将领。著名空战英雄,一共击落8架日本飞机的王光复(王光美的兄长)就在中美混合联队第3大队第7飞行中队。
 
一次在空中击落4架敌机,在地上击毁5架敌机即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王光复的记录是一次击毁4架敌机,估计是在地面上,所以他没有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王光复1948年去台湾,因为王光美的牵连,后来转为飞行教官,再也没有驾机飞行。
 
附录3-1: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成立的背景: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飞机和飞行员损失殆尽。1938年1月,政府成立中央航空学校,同年7月中央航校改名为空军军官学校继续招生。从1941年第12期开始,学生完成学业和基本训练后送去美国接受训练,回来后再到印度的美军基地做进一步训练。第16期之后是新生在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入学后,即送至印度完成初级训练,然后再去美国训练。这些经过更多训练的中国飞行员和抗战初期的飞行员相比,素质,飞行和作战经验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解决中国飞行员的经验不足和为了保护宝贵的中国飞行员资源,1943年6月陈纳德提议成立一支中美混合空军部队, 他当时向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提议的理由是:如果是在美国军官带领和指挥下,这些在美国培训的中国飞行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作战。 阿诺德批准了建立了这个由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人员组成的中美混合联队。联队里的各级主管由美国人担任,他们的副手则是由中国人担任。而无线电通信,情报,后勤,参谋作战和地勤部门主要是由美国人组成。
 
混合联队的中国飞行员全部是由1941年后赴美学习训练的中央航校学员组成(赴美学习飞行的人数有数千人,在战争结束前返回中国的人数约800人)。编制为第1轰炸机大队(Bombardment Group),第3和第5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其中第5大队是1944年初才组建。这三个飞行大队各由四个飞行中队组成。

混合联队的总部(HQ)设立在重庆白市驿机场(Peishiyi Airfield),前进指挥部(Forward Command Center)设在广西桂林。混合联队的基地包括陕西汉中,安康,西安;重庆梁山,湖北老河口,恩施;江西遂川,广西桂林和湖南衡阳,柳州,零陵和芷江。其中,遂川,桂林,醴陵, 衡阳和柳州机场分别在44年4月-12月的豫湘桂战役后被日军攻占。芷江机场当时是盟军在远东第二大的战地机场,是日本发动进攻的湘西战役的主要争夺目标。
 
图3-6. 飞虎队纪念馆中空军官校学员美国受训记录
 
附录3-2:两个事实:
1. 中美混合联队是美国空军唯一的一个混合联队,在之后的多次战争中,美国空军再也没有和它一同作战的盟友的空军组成混合联队。
2. 陈纳德最初计划是中美混合联队双方的后勤各自负责管理,包括住宿,服装和伙食。因为飞行员的身体消耗很大,对生活水平要求很高,当时在昆明有过杀老百姓的耕牛来保证美军飞行员的伙食水准的事情(1949年以后这成为攻击飞虎队的罪状之一)。中方财政和后勤管理的种种问题,给中国飞行员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包括有时战斗值班回来都没有热饭和热水喝。而美国飞行员战斗值班后,还有热水洗澡。这也造成两国飞行员的不和及矛盾。后来在美方的介入下,中方飞行员的生活水准提高很多。
 
四. 历史人物 – 魏德迈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若干美国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陈纳德,史迪威, 魏德迈和马歇尔就是这些人中最重要几个人之一(大家所熟知的司徒雷登也是其中之一)。
 
而对芷江历史有重大影响的美国人中,除了陈纳德外,就是盟军中国战区参谋总长魏德迈。魏德迈除了在1945年的芷江战役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外,他还在1945年8月日军投降的地点和程序的选择决定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说,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44年之后,美军在太平洋跳岛作战中不断胜利,日军节节失败,美军在中国大陆机场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失去。中国战区在盟军全球战略的意义上,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1944年11月豫湘桂战役,国民政府和军队连续战败,失去大片国土和空军基地,极大程度了损害了美国和其他盟国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看法和信任。这时,美国中缅印战区最高指挥官史迪威(他以性格尖刻,特立独行著名),以此战役里中国军队的拙劣的表現与驻扎在印度接受美军训练和装备的新一军和新六军的精悍对比,指责国民政府和军队的腐败无能,与蒋介石发生直接冲突。
 
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冲突,最终导致美国召回史迪威,并将中缅印战区(China Burma India Theater - CBI)分成中国(China Theater)和缅印(Burma India Theater)两个战区。并将时任盟军东南亚战区(South-East Asia Theater - SEAC)最高指挥官的英国蒙巴顿将军的参谋总长(Chief of Staff)的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派到中国战区任美军最高指挥官和盟军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蒋介石的中国战区参谋总长。
 
魏德迈过去是怀才不遇,他从少尉到少校一共用了22年。这从任何标准来看,都是非常缓慢的晋升。马歇尔独具慧眼,调他到作战计划部门之后,他过人的能力才显现出来。魏德迈擅长于制定军事计划,作为主要起草人,他在1941年协助马歇尔制定了盟军欧洲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Victory Program)。1943年,魏德迈被派到东南亚战区给蒙巴顿将军做参谋总长。1944年11月,魏德迈在中国抗战几乎是最困难,盟国对中国政府几乎完全失去信任的时候来到中国。从个人角度上说,因为中国战区从中缅印战区分出来后,魏德迈被派到中国战区相当于降职,他并不愿意。不过作为优秀的职业军人,他不仅服从命令,而且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魏德迈和他的前任史迪威,以及曾任美军参谋总长的马歇尔都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三人都在中日战争爆发以前就曾经在驻中国的美军或使馆任职多年,而且都能够说中文。其中,马歇尔在1924年-1927年期间,在驻天津的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任指挥官。魏德迈在1929-1931年期间,也是在第15步兵团任职。而史迪威是1935-1939年在美国驻华使馆当武官.
 
图4-1. 魏德迈和蒋介石,赫尔利,陈纳德 - 照片中前排右1,带着美军中国战区臂章的就是魏德迈(照片来自网络)
 
附录4-1: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本陆海军大本营(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制定了代号为 “一号作战 “的计划(Operation Ichi-Go),中国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其目的是以打同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主要包括平汉,粤汉和湘桂等铁路线,以及摧毁美军第14航空队在中国西南的空军基地。时间是在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这个作战计划在战略是错误的,但是从战术上看,日军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桂林和柳州失守之后,贵阳的形势十分危险,如果贵阳失守,重庆和昆明就受到日军威胁。魏德迈甚至向蒋介石建议在贵阳失守之后,国民政府迁往昆明的计划
 
附录4-2: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
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之后,参加八国联军的所有国家在中国保持有驻军。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欧洲国家都撤走了他们的军队,而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则一直留在天津,直到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才离开中国回到美国。
 
附录4-3:《魏德迈报告》
赫尔利辞职之后,马歇尔提议由魏德迈接任美国驻华大使,后因中共大力反对而作罢。 1947年魏德迈受马歇尔和国务院的要求来中国调查局势,并写出对中国局势所做的调查报告《魏德迈报告》。《魏德迈报告》警告说国民党政府在2年内将失败,建议美国援助国民党政府。马歇尔不满意魏德迈的报告,没有将它发给国务院,这样美国政府在内战期间保持中立,继续对国民政府实行武器禁运。客观上说,马歇尔的国共调停和反对美国卷入国共两党之争,帮助共产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站稳了阵脚。
 
附录4-4:魏德迈的人车右行政策
魏德迈的另外一个对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是人车右行政策。过去中国民间的习惯是人和车辆都是左行,后来中国引入汽车,英国制造的汽车是适合左行,这种左行车辆在中国当时没有什么问题。而美国制造的汽车是适合右行,大量美国汽车根据租借法案来到中国之后,美国汽车左行很容易发生事故。魏德迈向蒋介石建议中国采用美国的右行制度以减少事故,他的建议被采纳了。所以今天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人行和车辆都是右行。
 
五. 历史回顾 – 魏德迈计划的实施
 
魏德迈走马上任后,为了扭转中国战场上的败局,立即着手改变国军的计划和行动,包括:
1. 改变陆军编制结构,成立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下设4个方面军:
a. 第一方面军(云南 – 卢汉)
b. 第二方面军(广西 – 张发奎)
c. 第三方面军(贵州 – 汤恩伯)
d. 第四方面军(湖南 – 王耀武)
2. 阿尔法计划 (Alpha Plan)继续史迪威过去的训练和装备陆军36或40个师的计划(史迪威计划是90个师)
3. 建立和强化后勤补给机构
4. 提高军人待遇 (军人的薪水翻倍)
5. 美军顾问和无线电通讯下到国军团级
 
魏德迈计划得到了蒋介石和国军其他高级官员的支持,这和他善长于制定计划以及个人性格有关,这自然也有在蒋介石与史迪威闹翻后,蒋更加注意与盟国关系的因素。
 
魏德迈的计划很快就有了结果。经美军顾问训练和装备的国军,在1945年4月日军发起以夺取芷江为目的湘西战役/芷江战役(Chihkiang Campaign)中的作战表现焕然一新。日军认识到国军的战斗力明显提高。国军和美国人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个变化。如果不是因为美军在日本投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战争再延续数年,经美军训练和装备的中国军队一定会使中国的战争局势反转,能够最后战胜和消灭日本占领军。只是可惜时间已经太晚了,Time Runs Out!
 
芷江战役是以日本人失败撤退,盟军胜利而告终。网上可以查到的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为28000,日军伤亡人数为15000-27000。
 
但是美军的战史《中缅印战区 – 时间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中记载的日军伤亡数字约为1500死亡,5000人受伤。美军的数字来源是文献《日本研究-Japanese Study》,我没有查到这个文献,但是我估计这些数字是中国陆军的作战结果,应该没有包括中美空军的作战结果。
 
台湾国防部编著的《中美空军混合团英勇战斗纪实》记载,在芷江战役中,中美空军联队空中袭击,给日军造成的伤亡数字是6026人。
 
国军陆军和中美联合空军的日军伤亡数字之和为12500人。这个数字至少是有出处来源。
 
美军的战史记载,芷江战役国军在不包括第94军和18军的伤亡数字在内,共有6832人阵亡,11727人负伤。伤亡人数为18559人。
 
从双方伤亡数字来看,似乎得不到日军在芷江战役失败的结论。但是芷江战役中日军完全没有实现预定的计划,而且在战斗中日军并没有总是处于主动地位,像过去那样是他们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相反,国军能攻能守,完全改变了过去战场上处处被动的地位和局面。

图5-1 国军在魏德迈训练之后和日军师级的战力比较-来自美军战史《中缅印战区 – 时间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

注释:
1. 国际上通常一个师的标准人数是10000人,而日军一个师团的人数并不固定,一般是15000-20000人。国军的一个师在训练前只有2400支长枪(包括步枪和冲锋枪),训练后有6103支长枪,而日军则有9000支长枪。我估计一个师只有2400支长枪这个数字是泛指的国军部队,但是中央军,即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另外,从这些数字也可以看出国军的战斗力如此低的原因。
2. 美军战史中对国军战斗力的评价是日军一个大队/团(regiment)就可以和中国军队的一个师(division)或一个军(army)对峙作战。除开士气和训练的差别,武器和火力的巨大区别应该也是主要原因。后来在缅甸新1军和新6军和日军作战时,中日双方的兵力相当,对峙的结果是新1军和新6军完全不输驻缅甸的日军第18师团,战场上双方伤亡数字接近。

图5-2. 国军中央军在日本战败前的训练状况 - 来自美军战史《中缅印战区 – 时间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

注释:
1. 受训部队是由蒋介石和何应钦指定,全部是国军的主力(包括国民党5大主力: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和第74军)。
2. 新1军和新6军因为已在印度完成全部训练,并且已经全部是美式装备,所以不再需要训练,除了新6军刚刚加入的青年军207师之外。
3. 原文表明第2军,8军,54军刚刚经历过怒江战役,所以不需要训练。
4. 国军201-209师是青年军,全部是由青年学生组成,其特点是士气高昂,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装备快。
5. 史迪威和魏德迈原先的训练计划是26周,后来因为战事紧迫,训练时间改成为13周,但是实际有些部队的训练时间只有3-5周。

图5-3. 芷江战役双方攻防地图(照片来自网络)
 
附录5-1:魏德迈对蒋介石军事能力的评价
《魏德迈报告》(1945年3月,魏德迈回到华盛顿,他和战争部长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的谈话记载):
史汀生问我对大元帅(Generalissimo-指蒋介石)的军事能力有何看法。我告诉他,按照我的判断,他不是一个训练有素或熟练的军事战略家。他在领导中国军队对抗该地区的军阀和共产党军队非常成功。但是事实证明他对现代军事战术和技术知之甚少。
(Mr. Stimson asked me what I thought of the Generalissimo’s military ability. I told him that he was not, in my judgment, a highly trained or skillful military strategist 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word.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leading Chinese troops against war lords and the Communists in the area. But he evidenced little knowledge of modern milita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
 
附录5-2:魏德迈对蒋介石和国军的评价
《魏德迈给马歇尔的信,1944年12月16日》:
中国人没有组织,后勤或现代战争的概念。...,大元帅(Generalissimo-指蒋介石)不会将权力下放给下属。...,他不断地改变主意 - 实际上,他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命令昆明地区的师调动。..., 常常是在他的顾问的影响下,这些人具有自私和易变的动机,并且在我不在场时说服他采取与商定的计划相反的行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我牺牲和爱国主义。
(The Chinese have no conception of organization, logistics or modern warfare...The Generalissimo will not decentralize power to subordinates...He is vacillating -in fact he has ordered movements of divisions from the Kunming area without my knowledge... It is the influence and chicanery of his advisors who have selfish, mercurial motives and who persuade him when I am not present to take action which conflicts with agreed plans...Self-sacrifice and patriotism are unknown...The Chinese soldiers are starving by the hundreds. If only the Chinese will cooperate. )

六. 历史回顾 - 抗战时期的芷江和芷江机场

图6-1. 原中美空军作战指挥塔

芷江机场附近的原中美空军作战指挥塔是一座看上去相当敦实的红砖三层小楼,据记载它是建于1938年10月,是抗战时期芷江机场的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和指挥室等。一楼的走廊上还有当时留下的黑板,上面记录的是飞机的维修记录。我猜想这是为了还原和渲染当时的情景。

网上现在有很多前CACW成员当时拍摄的芷江机场的照片和视频,但是没有任何照片和视频中有这个中美空军指挥塔的踪影。

图6-2. 这是日本洽降代表团在1945年8月21日在芷江机场的照片,图中的指挥塔台非常简陋。照片中的指挥塔应该就是在现在的这个指挥塔台的位置。(照片来自网络)

图6-3. 这是当年芷江机场指挥塔台的照片,同一个塔台出现在图6-2上。(照片来自网络)

图6-4. 这是芷江机场指挥塔台内部走廊黑板的照片。

这张照片应该是表明地勤维修部门飞机引擎维护记录。根据我后来在网上查证,这张照片不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复制,它是一个由不熟悉美军第14航空队历史的人想象出来的。原因是照片中的飞行中队编号(SQ. NO.)所代表的这些飞行中队基本上全不是隶属于第14航空队。实际上,除了第75飞行中队之外,其他的所有飞行中队从未驻扎在中国。
 
美国空军的飞行中队的编号从创建以来,就没有变化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这在网上很容易就可以查到。
 
图6-5. 当年中美空军联队的上尉林雨生在芷江机场指挥塔台的照片。原照片注释文字为:林雨生说当年日军洽降飞机就是停在机场指挥塔台前面,就在他手指的地方。(照片来自网络)
 
这一切说明这个红砖塔台是在1945年8月以后才修建的,它是在原塔台,即照片6-2上塔台的位置上重新修建的。我没有找到任何表明这个红砖塔台是在1938年修建的,并在1941-45年期间被用做飞虎队和中美空军联队的指挥塔台的证据。
 
芷江在日本投降前,有6000多美国军人驻扎,居住在竹坪铺、大垅坪、七里桥一带。这些人中的除了属于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空地勤人员,应该是为中国军队服务的美军后勤部门以及美军顾问团的成员,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美军机构。网上有中文网站说当时第14航空队的第68联队也是驻扎在芷江机场。我查的结果是第68联队下属第23战斗机大队(原飞虎队的血脉)和第308轰炸机大队,在43-45年间曾经在昆明和云南陆良,广西桂林和柳州等地驻扎,并没有在芷江驻扎过。
 
在1945年5月,驻扎在印度的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第443运输机大队转场到了芷江,廖耀湘的新六军就是第443运输机大队从芷江空运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另外,网上可以查到第14航空队的空中侦察中队曾经在芷江机场驻扎。
 
网上查到在台湾的国军记录,当时在芷江战役参战的是驻扎在芷江的中美空军联队第5大队和第1大队第4中队,以及总部驻扎陆良的第2大队的第9中队,和总部驻扎梁山的第3 大隊的一部分。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在芷江机场驻扎的盟军空军主力是隶属于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中美空军联队的部分编制。这和飞虎队纪念馆内的信息相符合。
 
七. 历史回顾 – 日本在盟国中国战区投降过程
 
1. 7月26日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宣言 - Potsdam Declaration》发布
2. 8月10日
(1). 日本政府通过瑞士政府向盟国投降,表示接受盟国《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的无条件投降的条件。
(2). 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从外电广播中获悉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3). 芷江因为有大量美军和中美混合联队的驻扎,他们立刻就知道了。有会议和记载说当日美军在驻地疯狂对天开枪,有人以为日军偷袭美军驻地。
3. 8月11日
《中央日报》刊登了日本政府请求投降的号外,中央通讯社广播报道此消息。
4. 8月15日
(1). 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岗村宁次收到日本天皇广播的投降诏书。
(2). 国民政府正式收到日本政府致中美英苏四国的投降电文。
(3). 蒋介石以盟军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的名义致电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关于日军投降的六项原则,其中要求日军派代表去江西玉山接受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
5. 8月17日
(1). 冈村宁次复电蒋介石,表示将派今井总参谋副长18日至杭州待命,再飞往玉山。
(2). 蒋介石复电给冈村宁次:八月十七日电悉,玉山机场目前不能使用,改为湖南芷江机场,何时起飞,另行通知。
6. 8月21日
(1).11:15,日军投降代表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8人乘机到达芷江。
(2).15:40 - 17:00,萧毅肃等与今井武夫等在七里桥刚设立的陆军总司令部会场进行受降会谈。今井呈现给中方侵华日军驻扎分布地图一张,侵华日军人员和武器表一份。今井接受何应钦给冈村宁次的第一号备忘录,并在备忘录的收据上签字。
7. 8月22日
(1). 11:39中日双方就日本投降细节问题进行会谈
(2). 下午,中国陆军司令部继续讨论日本投降细节及决定
8. 8月23日
(1). 上午,中方钮先铭少将递交给今井武夫,何应钦至冈村宁次的第二,三四号备忘录,并面告日本投降书将于南京签字。
(2). 13:00,今井再次在备忘录的收据上签字。
(3). 13:30,何应钦在总司令部召见中日双方投降细节会谈人员。
(4). 14:30,今井武夫一行乘原机离开芷江前往南京。
9. 8月27日
冷欣少将率175人飞往南京建立陆军司令部前进指挥所(Forward Command Center)
10. 9月2日
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11. 9月5日
新六军由美国空军空运南京
12. 9月8日
08:00 何应钦从芷江飞往南京
13. 9月9日
09:00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举行,何应钦接受冈村宁次签署的降书。
 
八. 历史回顾 -芷江洽降史实
 
芷江因为驻扎有大量美军和中美混合联队,他们在8月10日就从无线电广播知道日本已经通过瑞士政府向盟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了。
 
所以有回忆录和记载说8月10日晚美军驻地枪声大作,国军部队误认为是日军偷袭美军驻地。实际上是美军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因为兴奋疯狂对天开枪。
 
题外话:日本投降的消息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美军惊喜若狂,他们用身边的武器对天空和无人处开枪和开火。在日本冲绳的几万美军,由于疯狂射击,造成了8人死亡。
 
蒋介石在8月15日致电冈村宁次时,要求日方派员去江西玉山机场会谈关于投降事宜。后来在参谋联席会议中,魏德迈提出芷江作为日军投降代表会谈地点的建议。
 
当时的背景是虽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伤亡惨重,惨遭失败,日本本土又遭受美军两颗原子弹爆炸,日军的士气和力量都很低。但是在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并没有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对投降于弱势的中国军队有很大的抵触。因此,魏德迈提出因为江西玉山是在敌后,是在日军占领区的包围之中,而芷江是在后方,有大量中美陆军和空军驻扎在这里,一是安全,二是能给日军威慑。应该立即将在昆明的陆军总司令部移至芷江,成为陆军前进总司令部。 蒋介石和军事委员会接受了魏德迈的建议。8月17日在接到冈村宁次的回复之后,立即复电告知冈村宁次以玉山机场跑道被大水冲坏为由,将洽降的地点改在芷江。有意思的是日军从44年的豫湘桂战役到45年的芷江战役,都没有实现攻占芷江这个战略要地的计划,不过在失败投降的时候,他们终于可以来了。

现在的历史,通常称芷江是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地方,即芷江受降。在芷江看到的都是这种说法,实际上这与事实不符。严格地说,芷江并不是驻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所在地,它只是日军参谋部的投降代表和中国陆军参谋部的代表会谈关于日本投降细节问题的地点。芷江洽降的说法是准确的。在盟军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军舰上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之前,美军也是派代表去菲律宾马尼拉和日军会谈日本投降细节。而马尼拉日本投降会谈从没有被称为在马尼拉接受日本投降的说法。

图7-1.何应钦给冈村宁次的关于日本投降的一号备忘录
8月22日和23日,中日双方参谋部人员会谈之后,又起草了2-6号备忘录。(照片来自网络)

图7-2. 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签署的文件 – 接收何应钦给冈村宁次的关于日本投降的备忘录的收据。8月23日,在离开芷江返回南京之前,今井又在接收备忘录2-6号的收据上签字。(照片来自网络)

据魏德迈回忆,他当时强烈要求蒋介石亲自接受冈村宁次的日本投降,但是蒋介石想让魏德迈代表盟军中国战区接受冈村宁次的日本投降。魏德迈拒绝了蒋的提议。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代表盟军中国战区接受冈村宁次的日本投降。蒋介石与何应钦的原计划是今井武夫代表的日军芷江洽降之后,也是在芷江接受冈村宁次的日本投降。所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已经做好了在芷江进行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的一切准备。
 
芷江洽降时,美军方面觉得最后日本投降总签字典礼的地点应该是在南京,和中国方面商量后,何应钦仍然想在芷江进行日本投降签字典礼。这种情况下,魏德迈再次向蒋介石建议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的地点应该改在南京。蒋介石考虑到在南京签字的意义深远,最后同意在南京签字。这样,原本是在芷江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总签字典礼最后就改在了南京。
 
魏德迈的两个建议最后改变了日本投降的地点和程序,芷江洽降历史永存。
 
今井武夫和美国人的回忆录中有个事实现在很少为人所知。可能是因为语言方便的原因,国军的受降会谈代表中留学日本军校的军人占多数,包括何应钦。这些人安排的日军受降会谈签字仪式,原计划是在一张圆桌上完成,中日双方代表围圆桌而坐。后来被美军将领发现,坚决要求双方代表分别坐在不同的方桌上。这样才有了现在看到的受降会谈签字仪式现场的布置。

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国军将领的回忆录中提到他们为了准备日军洽降会谈,曾经长时间反复观看了德军向盟军投降的影片,他们为什么会想到将圆桌用来和敌国进行洽降会谈?
 
附录7-1:魏德迈回忆蒋介石要他代表蒋接受日本投降
他(蒋介石)要我代表他(接受日本投降)。我反对这样,并建议由中国国防部长陈诚将军或中国部队野战指挥官何应钦将军接受投降。我说过:毕竟,中国已经失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被敌人破坏了八年。任何外国势力的代表都不应在中国战区范围内接受敌人的投降。
(In his typical self-effacing manner he wanted me to represent him. I countered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either General Chen Cheng, the Chinese Minister of Defense, or General Ho Ying-chin, the Field Commander of the Chinese forces, should accept the surrender. “After all,” I had said, “China has lost several million lives and has been ravaged by the enemy for eight years. No representative of a foreign power should receive the surrender of the enem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China Theater.”)
 
附录7-2:维基百科上日本投降时芷江洽降过程
20日上午, 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卢汉、余汉谋、顾祝同、汤恩伯、孙蔚如等陆续到达芷江。下午5时,何应钦、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及陆军总部的主要幕僚、行政院的顾问团32人,加上美国军方人员、记者团共50多人,分乘4架运输机,由重庆飞抵芷江。当晚,由何应钦召集军事会议,设立“陆军前方司令部”,又称“陆军前进总指挥部”,负责全部受降事宜。因日军代表系副参谋长职位,考虑两军代表军阶的大体对等,便安排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直接出面会谈,并指派新六军军政治部少将主任陈应庄、中国陆军总部上校参谋陈昭凯、均改佩少校军衔负责对日军降使的警戒和接待工作。
 
附录7-3:今井武夫关于谈判桌的回忆
......。萧参谋长和我们举行正式会谈的的会场,为不使日方代表产生威胁性的压迫感,中国方面本来准备采用圆桌会议形式,会场已经布置好了,但临开会前想不到美军出来干涉,匆促之间改成长方桌面对面的会谈方式。日本留学生出身的人们(指国军洽降会谈代表)对此深感不满,认为美国人不理解东洋道义,表示愤慨。......
 
附录7-4:南京受降签字典礼是日军向盟国中国战区投降的总会场,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和城市一共有15个受降区,日军分别在这15个受降区向中国军队投降。
 
九. 后记
 
这次冠状病毒Covid-19在全球范围传播,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完全停摆。我从3月18日开始在家里工作,既不能去游泳,也不能去附近中学操场跑步。我想这段时间里,除了工作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几周后,我想到了去年10月底回中国时的湖南芷江之行。
 
湖南芷江之行后,因为有些问题不清楚,我在网上做了很多功课,了解到许多过去不知道或不清楚的历史事件。去年底以来,我曾经想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写出来和朋友分享,但仔细考虑之后还是放下了。主要考虑是:虽然芷江洽降过程及背景的信息比较多,但并没有很重要的内容和价值。冠状病毒Covid-19迫使大家在家里工作之后,让我重新想起了芷江行的经历和做过的功课,最后下决心将它写出来。查找资料,核对史实,我花了100+小时的时间,基本上它就是一个流水帐加读书笔记。但这个梳理历史事实的过程,使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清楚。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遗憾和困扰是中文历史资料和信息的缺失。在海外,各种历史信息,包括原始资料大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而在中国,原始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很少能够从网上获得,几乎见不到应对大众公开的历史档案。通常中文网站上的信息都是相互传抄,很少有原始出处。这也是中国社会上伪史和演义太多,事实真相反而鲜为人知的原因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老套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尘之极' 的评论 :
苏联航空志愿队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来中国助战,它的战绩没有记录。
法国空军志愿者是陈纳德为飞虎队招募的个别法国人而已。
老套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elta2020' 的评论 :
魏德迈给了回答:毕竟,中国已经失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被敌人破坏了八年。任何外国势力的代表都不应在中国战区范围内接受敌人的投降。
(“After all, China has lost several million lives and has been ravaged by the enemy for eight years. No representative of a foreign power should receive the surrender of the enem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China Theater.”)
delta2020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

>>>> 据魏德迈回忆,他当时强烈要求蒋介石亲自接受冈村宁次的日本投降,但是蒋介石想让魏德迈代表盟军中国战区接受冈村宁次的日本投降。魏德迈拒绝了蒋的提议。

这么露脸的事,作为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蒋介石为啥不亲自受降呢?

魏德迈为啥要推辞呢?这是极大的荣誉啊。
东岸老张 回复 悄悄话 但愿这些遗址永久保留并得以维护。
尘之极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棒的文章!
本人竟然不知道苏联航空兵也参与了援华抗日。还有法国空军志愿者!
纪念碑上应该刻上所有牺牲的飞行员的名字,而不仅仅是台山裔华裔飞虎队员。这块碑是2015年台山当地政协牵头设立的。可以理解。
台北忠烈祠有40万将士的记录。
DYLM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详尽的介绍!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
qdknight 回复 悄悄话 感谢作者记录这段历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