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托(Noto)位于西西里岛东南部,属于锡拉库萨省,距锡拉库萨约41公里。诺托城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人。诺托这个城市的原址是在10公里外的旧诺托(Noto Antica),旧诺托在1693年西西里大地震中被彻底摧毁,人口死亡过半。震后,诺托在现址重建。因为新城大量使用淡黄色的石灰石材料并采用巴洛克建筑风格,被誉为石头的花园(Giardino di Pietra)。另外,由于重建时在市区修建了23个教堂,相对于1.5平方公里的面积和7,000人口,诺托的人均教堂数量是意大利排名第一,单位面积教堂数量是意大利第五,所以诺托又常被誉为教堂之城。2002年,诺托与其他七个地震后重建的城镇一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拉古萨(Ragusa)是西西里拉古萨省的首府,距诺托约55公里。拉古萨曾经在1693年西西里大地震中被摧毁,后来在原址重建了老城区-下城(Ragusa Ibla),并且在老城区附近的山坡上兴建了新城区-上城(Ragusa Superiore)。新老城区面积之和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人,是个中等规模城市。拉古萨也是和诺托一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以锡拉库萨为基地去诺托一日游,拉古萨是做为机动项。锡拉库萨距诺托41公里,诺托距拉古萨约54公里,但行车多是在SS区域公路上。拉古萨距锡拉库萨103公里,行车多是在A18高速公路。游完诺托后,我觉得还有时间,于是驱车前往拉古萨,然后从拉古萨返回锡拉库萨。一天游两座小城,时间肯定比较紧。这让我想起“旅游特种兵”的戏称。
诺托城市的中心有一条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道(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道始于城区东面的皇家大门,终至西面的诺托剧场所在的5月16日广场,是贯穿整个城市的一条主轴线。沿途经过城市主要建筑包括诺托大教堂,市政厅和若干教堂。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道现在是步行街,只有特殊车辆才能进入。
图12.0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街
12.1 费迪南德亚皇家大门
费迪南德亚皇家大门(Porta Reale O Ferdinandea)是1838年由诺托贵族卡尼卡劳侯爵(Marquis of Canicarao) 为庆祝国王费迪南二世访问诺托而建造的。拱门上有两面盾徽:一是诺托市的盾徽,另一面是卡尼卡劳家族的盾徽。
皇家大门是新古典主义风格,门上有三座雕塑:塔楼象征这座城市的稳固和力量;狗象征着忠诚;中央是鹈鹕,基督教文化中它象征自我牺牲和慈爱。
图12.1.1 费迪南德亚皇家大门
图12.1.2 费迪南德亚皇家大门的背面
图12.1.3 费迪南德亚皇家大门外的商业街
图12.1.4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道上的风景
12.2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Chiesa di San Francesco all'Immacolata)的正式名称为圣弗朗西斯科无原罪圣母教堂(圣弗朗西斯科也被译为方济各)。它是游客进入皇家大门后看到的第一个教堂。教堂建于1704-1750年,属于UNESCO诺托巴洛克城市系列的世界遗产。它在诺托老城区的几大经典巴洛克教堂中排名第二。这个教堂的特点是它采用一组和诺托大教堂相似的三段式高大而宽阔的阶梯与街道相连接。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原因是一部由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执导和著名女演员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出演的电影《冒险 - L'Avventura》。影片中有一个后来成为经典的场景:女主人公克劳迪娅(Claudia-莫妮卡·维蒂饰)孤身站在教堂前等候她的朋友,周围男人纷纷驻足围聚和凝视,形成一种凝滞和压迫的氛围。这一幕展现了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对人际疏离和内心孤独的深刻解读。后来的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 Melena》中的马莲娜在教堂广场漫步被周围的男人围聚和凝视应该也是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冒险》镜头的演绎。
2021年的HBO剧集《白莲花-The White Lotus》第2季第3集中几乎完整重现了这一幕。剧中人物Harper(Aubrey Plaza 饰)在同一地点-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广场,遭遇了同样的男性凝视。镜头语言和节奏,以及人物的心理反应,都与《冒险 - L'Avventura》完全一样。这不是抄袭,而是《白莲花》导演或制片人对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尊重和拜膜。
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教堂,以及电影《冒险 》和电视剧集《白莲花》中,众多男人在公共空间对女性的围观和凝视这个场景,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有一定知名度。我们在大教堂旁边飞无人机时,偶遇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她一人孤身从中国来诺托就是为了看诺托大教堂和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用无人机拍摄她在这里漫步行的视频和镜头。
我因为之前做功课时,已在YouTube上看到过他人制作的《冒险 》和《白莲花》中教堂前的场景的对比镜头的视频,所以当女孩问我这个教堂时,她说的名字我没有领会是哪个教堂,但当她说起电影《冒险 》时,我立刻就明白了并且和她讨论。后来,我们找到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具体位置后,专门回到诺托大教堂前告诉她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所在地,这让她十分感激。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中国现代历史有重大关系。1972年,安东尼奥尼受中国高层邀请,前往中国拍摄了一部纪实电影《中国 - Chung Kuo, Cina》。这部电影当时在中国备受争议。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纪实电影导演,《中国》是他拍摄的唯一的一部长纪实电影。
图12.2.1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正面的台阶
电影《冒险 》和电视剧集《白莲花》中,众多男人对女主角的围观和凝视场景,就发生在教堂前的广场上。
和我们看到的许多西西里中小教堂一样,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也不再全天对外开放,仅是在弥撒时间才开放。
图12.2.2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台阶及旁边的街道
图12.2.3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前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道
图12.2.4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开门照片
大概是做弥撒的前后经过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教堂的门是开的但是里面没有开灯。许多西西里的中小教堂为了节省开支或控制过度旅游,仅在弥撒期间开灯。所以我没有拍教堂内部的照片。
12.3 诺托大教堂
诺托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Nicolò)的全名为圣尼古拉大教堂,它位于诺托历史城区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街(Corso Vittorio Emanuele)上。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具有3段式巨型阶梯,之间有平坦的中转平台相接的高台上。西西里巴洛克风格采用这种三段式阶梯来营造庄严,逐层推进的视觉和心理效果。三段式阶梯,和教堂的三扇大门和教堂的三个主立面形成对应和建筑整体的和谐。
大教堂是1694年开始,1776年建成。它属于1693年西西里大地震后重建的巴洛克新城计划,当时主要建筑风格是西西里巴洛克。因为后来的几次地震的影响,大教堂曾经发生多次坍塌。最严重的是1996年发生的穹顶和中殿坍塌,震惊意大利。历经11年修复,2007年重新开放。重新修复时,因为多种原因,包括缺少原始设计资料,时间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没有按照原西西里巴洛克风格修复,而是采用简洁明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因此,现在的穹顶和中殿看起来和教堂前立面的奢华西西里巴洛克风格不一致。
因为大教堂的朝向,太阳落山时观看夕阳映照的金色立面是明信片级别的美景。但我们没有计划留下看落日。
图12.3.1 诺托大教堂全景
从航拍照片可以看到大教堂前有两个马蹄形的小广场,它们属于市政厅广场的一部分。大教堂右边(照片左边)的广场是诺托战争阵亡者纪念广场。大教堂右边是一个露天音乐厅。
图12.3.2 诺托大教堂主立面
图12.3.3 诺托大教堂主侧影
图12.3.4 诺托大教堂中殿
后来修建的穹顶和中殿的风格简单明了,与外部巴洛克风格不太一致。
图12.3.5 诺托大教堂与中殿相交的副祭坛
这个大教堂和其他西西里城市的大教堂一样,在教堂内的侧廊上安葬有若干前大主教。
图12.3.6 诺托大教堂主祭坛
图12.3.7 诺托大教堂中殿入口端
12.4 市政厅-杜塞齐奥宫
图12.4.1 市政厅-杜塞齐奥宫
诺托市政厅-杜塞齐奥宫(Palazzo Ducezio)位于诺托老城区的市政厅广场(Piazza Municipio),大教堂的正对面。它是诺托最重要的历史与行政建筑之一。市政厅建于1746年,由诺托本地建筑师文森特·辛纳屈(Vincenzo Sinatra)设计,是典型的西西里巴洛克风格建筑。建筑师辛纳屈还参与诺托多个教堂的设计。市政厅的名字杜塞齐奥宫(Palazzo Ducezio)来源于古代西西里西库里人首领杜塞齐奥-Ducezio,象征诺托古老的起源。
图12.4.2 市政厅门前的UNESCO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市政厅的主体建筑在18世纪完成,但上层结构直到20世纪初才扩建完工。市政厅内部最著名的是镜厅(Sala degli Specchi)。介绍说:镜厅建于19世纪末,风格为路易十五式,装饰华美,墙上有大量镜面装饰。天花板上的壁画是一位本地艺术家所创作的古诺托建城的传说。镜厅是诺托市最重要的礼仪场所,平时用于接待贵宾、签署官方文件。不知道镜厅这种建筑形式和说法是否因为当时很流行,这个大厅里的镜子数量只有区区几个。二楼还设有一个露台,游客可以从这里俯瞰诺托大教堂和整个市政厅广场。
图12.4.3 市政厅镜厅
这些铭文与中央壁画描叙和强调诺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
图12.4.4 市政厅镜厅天花板上加里波第铭文匾
图12.4.5 市政厅会议室
这个市政厅会议室算是十分简单朴素。
图12.4.6 从市政厅二楼露台眺望大教堂右侧的诺托战争阵亡者纪念碑
图12.4.7 市政厅广场上的诺托战争阵亡者纪念碑
诺托战争阵亡者纪念碑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雕塑,及雕塑下刻有所有阵亡将士名字的石碑;以及立在后墙上刻有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名字的石碑组成。
12.5 圣萨尔瓦多圣殿
圣萨尔瓦多圣殿(Basilica del SS. Salvotore)是一个三和一的宗教机构。它是一个教堂,曾经附有女子修道院,并且在2020年由教皇弗朗西斯册封为圣殿-Basilica。这里曾经是诺托的贵族家庭子女修道的地方,但修道院在1866年,意大利王国削弱教会权力时被关闭了。因为诺托城区人口现在只有7千人,教区资源,包括神职人员和教徒有限,且大教堂就在它的旁边,平时它的宗教活动很有限,已经不再开放了。
12.5.1 圣萨尔瓦多圣殿
我们是在圣萨尔瓦多圣殿前遇到那位中国来的女孩,照片右边坐在墙边的就是她。
12.6 圣基亚拉教堂
圣基亚拉教堂(Chiesa di Santa Chiara)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教堂,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大道上的一座教堂,与原圣萨尔瓦多圣殿所属的本笃会修道院隔街相望。
图12.6.1 圣基亚拉教堂中殿
图12.6.2 圣基亚拉教堂主祭坛
圣基亚拉教堂过去是一个修道院附属的教堂。圣基亚拉修道院曾经是一个贵族女子修道院,它只收容出身贵族或富裕家庭的未婚女子。这种修道院通常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修女有更好的教育和艺术修养。过去的女子修道院有许多人是出于宗教信仰,但是许多贵族家庭的女儿是因为财产继承和家族安排等原因进入修道院的。女子一旦进入修道院成为修女,终身献身宗教和生活在修道院内,不会再回归世俗社会,结婚生子。
12.7 圣卡洛教堂
圣卡罗教堂(Chiesa di San Carlo al Corso)建于1746年,是耶稣会教堂。它的最大特点是正立面曲线优美的三层凹凸立面,以及三层装饰性立柱为。最下层为多立克立柱(Doric columns),中层为爱奥尼立柱(Ionic columns ),上层为科林斯立柱(Corinthian columns)。它是诺托巴洛克建筑代表之一,大概排名第四。
图12.7.1 圣卡洛教堂
图12.7.2 圣卡洛教堂中殿
图12.7.3 圣卡洛教堂主祭坛
12.8 尼古拉奇宫
尼古拉奇宫(Palazzo Nicolaci dei Principi di Villadorata)建于18世纪中叶,它原是诺托贵族尼古拉奇(Nicolaci)家族的私人宫殿。尼古拉奇家族是诺托著名的贵族,家族拥有大量土地。目前宫殿归市政府所有,部分房间用于展览和文化活动,相当于博物馆。
宫殿最著名的是西西里巴洛克风格的六个阳台(balconi),每个阳台下方都装饰着风格各异的怪兽,天使,半人半兽和狮子等雕刻。这些雕刻呈现出夸张的动感,是西西里巴洛克装饰艺术的经典之作。
宫殿内部设有多个奢华大厅、私人图书馆、舞厅和贵族私宅房间。最有名的是镜厅(Sala degli Specchi),拥有金色饰面和大量镜面装饰,用于宴会和舞会。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18世纪私人图书馆,藏有不少珍贵典籍。
图12.8.1 尼古拉奇宫所在地的尼古拉奇街
尼古拉奇宫旁的街道-尼古拉奇街(Via Corrado Nicolaci)是著名的花节(Infiorata di Noto)所在地。这里每年的5月的第3个周末,街道表面会被当地艺术家用彩色花瓣和其它材料绘成巨型图案。尼古拉奇街尽头是教堂。
图12.8.2 尼古拉奇宫内庭院
图12.8.3 尼古拉奇宫外墙阳台上的锻铁栏杆和头像-1
图12.8.4 尼古拉奇宫外墙阳台上的锻铁栏杆和头像-2
图12.8.5 尼古拉奇宫阳台上
图12.8.6 尼古拉奇宫内的镜厅
图12.8.7 附近的阶梯街道的彩绘图案
12.9 蒙特埃韦尔吉内教堂
蒙特埃韦尔吉内教堂(Chiesa di Montevergine)位于尼古拉奇宫所在街道(Via Corrado Nicolaci)的尽头。教堂和古拉奇宫之间只有几步之遥。
图12.9.1 尼古拉奇街上的蒙特埃韦尔吉内教堂
图12.9.2 蒙特埃韦尔吉内教堂中殿
图12.9.3 蒙特埃韦尔吉内教堂主祭坛
12.10 圣多米尼克教堂
圣多米尼克教堂(Chiesa di San Domenico)在诺托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中的影响是排名第三。它的正立面和教堂内部的奢华给人印象深刻。
图12.10.1 圣多米尼克教堂主立面
图12.10.2 圣多米尼克教堂门前
图12.10.3 圣多米尼克教堂中殿
图12.10.4 圣多米尼克教堂主祭坛
图12.10.5 圣多米尼克教堂地下的墓龛
旁边的文字介绍说明过去这里是用来存放圣多米尼克修士和教徒尸骨的地方。
12.11 诺托市立剧场
图12.11.1 从圣多米尼克教堂门口遥望市立剧场
诺托市立剧场(Teatro Comunale)位于5月16日纪念广场(Piazza XVI Maggio),剧场和广场另一端的圣多米尼克教堂遥相呼应。5月16日纪念广场得名于1860年5月16日,在这里爆发了支持意大利统一之父加里波第的政治示威。
图12.11.2 诺托市立剧场
市立剧场的正式名称为蒂娜·洛伦佐剧院(Teatro Tina di Lorenzo),蒂娜·洛伦佐(1872-1930)是诞生于诺托的意大利著名女歌唱家。剧院建于1876年,外部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内部为典型意大利马蹄形剧场结构,三层包厢,天花板装饰有壁画。现主要用于戏剧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图12.11.3 市立剧场内部-1
图12.11.4 市立剧场内部-2
我们参观剧场时,引导我们的剧场导游告诉我们说虽然这个剧场19世纪后半叶就对公众开放,但是观众主要是男子,几乎没有女子观剧。虽然在同时期的欧洲许多国家,如法国,奥地利和英国,包括意大利的米兰,罗马和那不勒斯,女子,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女子观看歌剧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于西西里和大陆分离,非常封闭贫困,教会影响大,女子直到20世纪中叶才能够自由去剧场观看歌剧。
12.12 拉古萨上城区
2:30左右,我们离开诺托。诺托至拉古萨的道路,前一段主要是高速公路,过了莫迪卡(Modica)后多是盘山公路。山区气候多变,刚才还是蓝天,转眼就乌云密布。
拉古萨上城(Ragusa Superiore)和下城之间有公路相连,但是下城区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左右,基本不能开车。游客通常是将车停在上城,步行去下城。
图12.12 拉古萨上城区
诺托万里无云,这里是断断续续的下雨。我们开始没有下车,只是开车在上城到处转悠。拉古萨上城的街道非常狭窄,很多路段都是单行道。又在下雨,我总算是在离大教堂不远处找到一个停车位。
我本打算去下城看看,尤其是它的街道和老教堂-圣乔治大教堂(Duomo di San Giorgio)。拉古萨大教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从大教堂去下城需要步行,沿途看街道景色。大约需要30分钟时间,但是今天的天气不行。
12.13 拉古萨大教堂
拉古萨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Giovanni Battista)建成于18世纪末期,虽然当时拉古萨还不是一个主教区,但是教堂的规模和质量是按照主教座堂修建的。1950年,拉古萨升为主教区,所以它才成为教区的主教座堂。
图12.13.1 拉古萨大教堂正立面
因为是在山区,大教堂前的小广场是拉古萨最大的广场。广场周围有许多咖啡馆和商店,是拉古萨重要的社交场所。
图12.13.2 拉古萨大教堂中殿
图12.13.3 拉古萨大教堂主祭坛
图12.13.4 拉古萨大教堂副祭坛
图12.13.5 拉古萨大教堂中殿的入口端
这个教堂的建筑质量和规模超过了我的预期。大概因为是阴雨天,也不是做弥撒的时间,除了我们外,教堂里没有其他游客或教友。还有一个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教堂的所有重要建筑和艺术品等,都有英文和意大利文的说明和解释。
图12.13.6 拉古萨大教堂钟楼内的螺旋梯
图12.13.7 从拉古萨大教堂钟楼眺望上城
拉古萨下城是建在山坳里,所以从拉古萨大教堂钟楼看不到下城。
图12.13.6 拉古萨大教堂钟楼鸟瞰上城城区
因为天气原因,我们5点左右就离开了拉古萨。
图12.1 诺托和拉古萨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