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还是生活拮据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在读博士生,因为没有钱,暑假无法回国,于是决定和朋友们去黄石公园,就开着自己的明亮的黄色福特出发了。
在宽广的土豆地间行驶时,根本没想到这一次去黄石,会碰到只在新闻、网络或书里见到的名人 - 杨振宁和翁帆,这也是这一辈子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大的名人。在黄石公园的开阔地里,同行的朋友很快认出了杨振宁, 并让我们赶紧看。只见杨振宁在给翁帆照相,翁帆本人长得很生动,比媒体照片要好看很多,也年轻很多,气质温婉、温顺,她微笑着,侧着身子,给出她想要的角度。杨振宁个子不高,很耐心。我们异常兴奋,我张口叫远处的朋友时,甚至喊出了“杨振宁,” 但显然杨振宁非常有涵养,不为所动。照完相后,他走进自己的车子,坐在驾驶座,准备发动车子,翁帆坐在他旁边的位置。我当时的印象是,杨振宁有种很坚毅果决的气质,而翁帆上车后,好像收起了笑容。
我的同行的朋友点评说杨振宁对翁帆很好,我的感觉是翁帆似乎很听话的样子,很漂亮。20年过去了,每当看到网上讨论他们两人,我就想起在黄石公园见到的他们,从未忘记过,不知为什么画面这么持久。我的朋友曾经打趣翁帆称杨振宁是“美籍华人,” 似乎这才是她眼里杨振宁的价值。但这也并不妨碍杨振宁对翁帆好,至少很殷勤地帮她照相并为她开车。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如果两个人对上了,旁人也没必要说什么吧。看翁帆写的杨振宁不教她物理教她开车,如果真是她写的,文笔还是相当不错的。估计两人在某些方面也是有精神的沟通的,要不也不会合作《晨曦集》。如果他们能找到两人的默契,外人能做的就是祝福,感情毕竟是私人的事。况且,杨振宁每次出行都带着翁帆,怎么着两个人都要面对很大的压力,能在这样的压力下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了 - 想想马克龙夫妇现在的起诉大家就能够理解了。而翁帆能够应付与杨振宁各色友人的社交,也算是有一定素质的。
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想要的,并和和美美地走过了21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实话,我觉得我们不需代入感太强或窥探他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翁帆说杨振宁让她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象牙塔,也算是杨振宁对翁帆的深爱了,祝福翁帆,估计她与杨振宁在一起的经历让她感到曾经沧海难为水。
我想说的是,因为见到杨振宁太兴奋,我的明亮的黄色福特在30分钟后就出车祸全毁了,但车里的人没事。不知为什么永远记得看到他们的一幕和两人的样子,终于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候,我决定应该写下来纪念一下,毕竟,杨振宁是为华人争了光的大科学家。再一次强调,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感情,事业,家庭,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付出的道路也有多种,我们还是要眼光开阔,允许甚至拥抱不同的人生方式。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论坛 » 海外原创 » 20年前在黄石公园偶遇杨振宁、翁帆夫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大学是人生的开始
(2024-03-23 14:44:12)下一个大学是人生的开始
一直在追踪各关于大学录取的帖子,哪个学校录了,哪个学校 deferred, 哪个学校 waitlisted, 如何选校......今年的 3 月和 4 月,于我, 是感慨万千的两个月,回想 2023 的 3 月和 4 月,只有无限唏嘘。
女儿过山车上了康后,整个人一下子变了,原来一直是高冷的模样,3 月初康举办 fashion show, 竟然偷拍到女儿大笑的样子。她在与同在康溜冰俱乐部的同学交谈,这两个同学,过来支持她,因为她有作品在 fashion show 走秀。因为她们之间的交谈,我才知道原来她设计的上面的衣服被灯光一照,会一闪一闪,这个只能看照片时看出来,在 T 台上就是个灰色。她寒假在家里踩缝纫机时,我还以为其特色就是各种形状拼出来的 “立体” 的感觉 - 当然我这个立体盲没感觉出来。她选的模特很有气质,为了配合她,作为设计师的她,穿了买的套装,以示职业。
在上康之前,女儿就说对康有个溜冰俱乐部很兴奋,她很向往与大家一起溜冰。高中时,她早上 5 点起,去冰场练习,8:30-2:45 在学校上课,然后又去冰场练习,傍晚 6:30 点回,孤独地去,孤独地回,溜冰本身又是个孤独的运动。到了康,尽管学习、社团活动非常紧张,女儿还是跟着溜冰俱乐部在纽约、波士顿,还有其他两个地方已经比了四场比赛,然后康溜冰队进了 nationals, 4 月又要去比 nationals。她告诉我她非常欣赏在溜冰队的同学们,各有特色,比如一个女生个性非常有凝聚力,很酷, 骑摩托车,或者一个男生尽管刚开始溜冰,低 level, 但很能坚持,比赛总赢。当她告诉我非常喜欢溜冰队的队友时,老母亲总算舒了一口气,这是女儿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这么富有感情地谈论人,从青春期开始就高冷的女儿好像要回到小时候活泼、自信的样子了。
我想除了集体运动,早申 MIT、恐怕要去 100 名以外的州大、然后又过山车入了康的历练增加了她的自信,2 月在繁忙的学习、溜冰、fashion show 之余,她去了 Monaco 摩纳哥参加 Junk Kouture World Final 的比赛, 拿了个 Innovation Award, 应该是拿奖唯一的亚裔,again, unexpected. 说实话,以我的眼光,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太 plain, 而其他的设计都特别鲜艳、夸张,但是裁判说 3 dimentional, rar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她高中的艺术指导老师说其他的设计都有 formula, 她们高中的学生没有,很高兴这个独特的思路不仅在美国被认可,也在世界舞台上被承认。
虽然刚开学没申请上 project team, 前几天告诉我进了另一个 project team; 虽然夏天没申请上 intern, 但是暑假会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流。
一切才刚刚开始,大学第一年,老母亲最高兴的就是女儿在性格上的变化,一个乐观、自信的女儿正在形成,感谢康的 supportive 的社区环境和提供的各种机会。虽然去年 5 月入康后就敏锐地意识到康应该是最能发展女儿各方面兴趣的学校,这性格上的变化是没有预料到的,也是老母亲要最深刻地感谢的。前两天女儿主动发给我康筹款的 link, 我怎能不尽我所能?
顺便说一句,现在我在女儿以前的高中工作,因为我对这个高中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而我女儿的经历,也让我相信这是培养人的正确的道路。
韧性
(2025-02-22 12:36:06)下一个上一次是在 2022 年的 2 月,所有的不公,所有的信念,那些因此远涉重洋、漂洋过海对彼岸的理想,都在瞬间崩塌,虽然这个崩塌只是在这个政治周期才深深地意识到,原来自己对生活失去目标的感觉,来自于奋斗半生的信念在现实面前的轰然倒地。
20 年前,身处向外看世界的蓬勃的时代,怀揣着对世界另一头的想像,更是年轻,对生活有最美好的想像,抛弃在新加坡的悠哉乐哉的富足生活,来到美国追求教授治校、公平正义、人人平等、自由尤其是说话的自由。在美国的奋斗,按部就班,申请、读博、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成为一个很不错的文理学院的老师,随即马上找到一个终身线的教职。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因为来到一个陌生的社会,人文、历史、政治,一切都是像在另一个世界,虽然我就是它的邻居。在中西部小镇的终身教职,虽然磕磕碰碰,最终来到了学术界人人追求的最高峰:拿到终身教职。
客观地看,某些拿到终身教职的老师确实会因为没有任何制约而不那么认真了,但终身教职确实给了老师们自由说话的空间和底气,可惜的是,任何个人,在权力面前都是渺小和不堪一击的,规则可以瞬间被更改,而平日似乎有着无限说话权和治校权的终身教授们,在更改规则的过程中,除了极个别的个人,大多是鸵鸟,保护自己还来不及,没有这个能力去阻止规则向最坏的方向滑落。
我说的这个过程,就是现在美国政坛的怪象,规则可以瞬间被权力更改得面目全非,即使有立法或司法的制约,等到立法或司法来弥补补救,伤害已经造成,这背后是千万个家庭经济上的挣扎,流离失所,和不可避免的心灵的重创。
我的失望和信仰的坍塌,来自对人性的发现,不要指责极权或威权社会里人的不作为,在我的终身教职被中止的过程中,在法理的层面得到的帮助,很少很少。现在被各种总统令影响的人们,一方面打击面过大,有更广泛的恶劣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所幸也因此有了抱团取暖的可能。
在这里向所有被影响的人们致以同情,尤其我的同行们:那些由于 NSF、NIH 或 DEI 的基金被砍而必须另寻出路或改变赛道的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申硕、申博的学生们、今年找工作的毕业生们,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另寻出路或改变赛道会很难,更令人义愤的是这个过程如此的不公平正义,但是,相信我,最终,韧性会帮助你,you will emerg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unnel, 坚持下去,这个时候,你的韧性是你最好的朋友,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至于公平正义,那本就是必须为之不断斗争的理想,从来就不是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