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选择
北京的局势一日紧似一日,学生风潮此起彼伏,紧接着发生了“三·一八”惨案。继而鲁迅南下远走厦门,不久,转至广州,最终定居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
上海时期的鲁迅彻底从文学创作转向了社会批判。在那里,他的杂文创作达到了高潮。也正是这些杂文,让后世的人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斗士,一个引导社会舆论的文学旗手。
人文学者、《黄河文学》副主编谢泳则不同意这种长期以来对鲁迅的认识。“严格说,鲁迅对中国左翼思想是有影响的,但作为一般的社会影响,在知识界,他没法和胡适相比。”谢泳说。那时候,鲁迅是寄寓在上海租界当中的自由职业者,而胡适则是频频出入学界、政界的大学校长。
无论怎样,在上海时期的鲁迅是发出了大量声音的。这些声音的主旨是对社会、对黑暗面的批判,以及与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的论战。“很多年轻人说鲁迅骂人很苛刻,但是鲁迅骂过的人都是一些社会贤达、雅士、士大夫,是那些悠然自得、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文人。他保护的、他喜欢的都是那些被流放或者是被打压、很穷困的人。”孙郁说。
凭借自己的正义感,鲁迅始终是愿意站在弱者一边的。但他没有也无心为大众去指出一条光明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