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已有 2670 次阅读 2013-1-18 16:54 |个人分类:Scholarship|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诺贝尔 物理学 李政道 initial yellow 推荐到群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智慧
很多年前,我听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Tsung-Dao Lee (T.D. Lee, Chinese: 李政道; pinyin: Lǐ Zhèngdào) (born November 24, 1926))的演讲。他说的是理论物理 - 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最后,有人问了一个如何进行研究的问题。
他回答说,“我其实和所有人都一样, 有许多试验和错误。如何进行研究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 不要怕犯错误,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犯了,最后你可以成功”。
我要问他:你怎么知道你已经犯了所有的错误。我不知道“所有”是多少?我不敢问。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说:“你要在机会来临时做事情。在我的一生中,有些阶段我会有一大堆想法,有时也有灵感枯竭的阶段。如果下周我有想法,我就会做些什么,如果没有,我就什么也不会去做……在你的一生中,只要你没有做错很多事,那么只要能做对少数几件事就行了。”
巴菲特说,“做优秀的投资者并不需要高智商”,只须拥有“不轻易从众的能力”。
佛陀说得更简单:“不要相信任何东西,不管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也不管是谁说的,都不要轻信,哪怕是我说的也一样,除非它符合你自己的理智或常识。”
看“打架”有感
恕我直言,我很尊重和佩服的网页在使用 “思想领导者” “社交媒体大师” “创新/创新” “科学研究理念” “科学精神”“高端人才”” 精英””牛导师”-- 你读他们的文章后,你不知道他们谈论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你不能确定谈论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为什么辩论?
这些大空的废话,作为手足无措的自我促进的标记! --残酷,但却是事实。我的意见, 任何人在网络上真正聪明的人, 避免这些标记。你不说什么目的,但显示的事实,让读者作出自己的结论.
你来到人世间是要做什么呢?你走在永无止境的自我发现的路上--自我发现之旅永远不会结束。
你是你自己的领袖,你是你自己的老板 -- 在你生命终结的,作出自己的结论。“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你说的完全不是事实。 实际上,李政道先沉默了10多年,直到杨在台湾出书,其中有大量歪曲事实,有辱李先生名声的语言,李先生才接受记者采访,以澄清事实,起到 balance 的目的。与杨的言论相反,李从未声称那个成果是自己的idea,而是很谦和地强调“象两个小孩在海边一起发现了美丽的贝壳”。
你的话“杨也要高得多”明显说明你是一个很不严谨的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仁不智者看到的只有龌蹉。
李政道教授的答案能解开钱学森之问吗?
(2012-10-13 23:13:18) 下一个
出处:新华博客 浏览630次,读者评论0条
李政道教授的答案能解开钱学森之问吗?
2012年08月19日,星期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94岁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言,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提出后,激起了中国全国上下的一片热议。然而,一阵热过后,很多人就把这一问题置诸脑后了。但是仍然有一批关心中国前途和未来的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苦苦探索着。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李政道先生就是一个热心解决钱学森之问的人。最近,他在担任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主席时,从两个方面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了解答:
一,要实现“一对一”的精英教育模式。
二,教与学必须要有创新。“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那么李政道教授给出的这两个答案能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呢?我看恐怕不行。
第一,实行“一对一”精英教育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批本身就很有创新意识的教授,本身就有拥有自己科研成果的导师。但是中国的教授本身的创新意识如何?中国各大高校的导师本身的科研成果能拿得出手的有多少?“打铁先要本身硬”,教授自身尚且在创新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又怎么指导学生?导师本身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成果,又怎么指导研究生?中国教育遇到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教授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扼杀者,导师本身就是创新人才的毁灭者。我们的教授缺乏一种爱迪生精神,不能在百折不挠的实践中展开论题导向性研究,经受原始经验积累期检验,真正把真知灼见传授给学生。他们教授给学生的是从古今中外各大权威那里搜集整理出的一大堆教条。而我们的导师的所谓成果,不过是越来越厚的从各处搜集而来的知识编辑而成的书本而已。让他们来进行教育,既使“一对一”又怎么样?因此,中国高校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并不在于精英教育而在于教授教育、导师教育。如果把教授、导师教育好了,既使不是“一对一”,也照样会有大批杰出人才涌现。“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授、导师的创新素质真正提高上来了,仅仅是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受益无穷,只要是引导学生入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修行成长为杰出人才。
第二,教与学必须要有创新。“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这个提法其实是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升级版。事实上既使是爱因斯坦的这个提法也欠妥。因为仅仅是提出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上不力,岂不是问题会越积越多?中国现在提出问题方面早就形成题海大战之势了。你问题提出再透,岂不是也只能处于题海大战的包围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统一起来,集中优点和长处逐步解决缺陷和问题,才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把提出问题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割开来本身就不科学,业已造成严重的题海大战。李政道先生再来强调一遍,岂不是让题海大战更为严重?岂不是让题海大战淹没更多学生?岂不是让题海大战给中国教育增添更多烦恼?
正因为如此,李政道教授给出的两个答案并不能解决钱学森之问。真正要解决钱学森之问,还需要了解古今中外各种教育,需要集思广益、集大而成,坚定不移走论题研究型之路,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统一,集中优点和长处逐个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高校才能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
前人的成就以及我们过去的一切成就都是我们不可放弃的根据地而不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顶峰。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对客观世界了解越多,我们自身的知识圈越大,接触的问题会越多;对客观世界了解不多,我们自身的知识圈越小,接触的问题会越少。正因为如此,我们永远不要担心前人已经把许多好项目研究了,发达国家已经把好多核心技术掌握了。只要我们相信潜能、珍惜机缘,永远可以发现更好的项目,掌握更核心的技术。对待机缘,我们要搜寻、要挖掘、要捕捉、要提炼,绝对不能守株待兔,才能好运连连。
我们的优点和长处在促进我们奋发进取,我们的缺陷和问题则在使我们的潜能沉睡不醒。我们相信潜能,对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充满信心,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我们承认缺陷和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自高自大,以唯物主义精神承认自己的有限,珍惜机缘,与他人团结合作,善待后人。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积极唯物主义。我们创建积极唯物主义,集中优点和长处,逐个解决缺陷和问题,完全可以取得使现有的一切科技成果相形见拙的更多更大成果!
我们的教育必须结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把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每个人的受教育生活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鲁迅先生批评的铁屋子必须打碎,教育决不能变得一潭死水,而应该倾听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声,认真接受钱学森教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人在各个方面的办事创业加油鼓劲,决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现实、实践决不能逃避,而只能在其中做得更精采、更出色。我们每个人要经历原始经验积累期、专业经验积累期、事业发展期、社会共享期四个阶段的奋斗,才能在这个社会上大有成就,在科学上、在经济上、在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一 在原始经验积累期,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你必须毫不犹豫、豪不怯懦,经过长期的努力、艰辛的付出,才能在一团漆黑中豁然开朗,发现其中奥秘,积累到人生第一桶金;
第二 在专业经验积累期,你必须善于整理,善于总结,善于反复揣摩,善于耐心磨砺,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把握准各大实践要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熟能生巧、游刃有余,技高一等;
第三 在事业发展期,你必须放眼社会,跳出专业内,不在书本中,关注社会需求、人民喜好、群众疾苦,才能不是以陌生的专业术语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以热情的专业服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社会大舞台上叱咤风云、谋高一等;
第四 在社会共享期,你一定要拿得准,放得稳,不专横傲慢,不做守财奴,才能成为全社会尊重的带头人,促进社会共富共赢。
科学其实很朴实,离我们每个人很近,只要教育引导得法,我们自身愿意从点点滴滴做起,则经过四个阶段的奋斗,我们许多人都可以成长为杰出人才。
只要我们全社会有足够的诚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我们解答钱学森同志的提问、培养杰出人才,就决不是远在天边的梦想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评分 收藏0分享0
- Write with meticulous search and fun.
李政道先生品德高尚,被杨振宁恶心了那么多年,基本秉持君子作风,以清者自清的态度,没有与杨纠缠,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令人敬仰。
=======
好像李政道更多抨击杨振宁的采访和文章吧?杨说的相对少很多。
在物理学中贡献和地位,杨也要高得多。
你喜欢谁是一回事,但不能因为这个去抹杀事实